goback
月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期刊>>正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教学学报论文发表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发布时间:2015-06-13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教学学报论文发表

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期刊周期:双月刊

国内统一刊号:44-1139/C

国际标准刊号:1000-5455

主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获取相关优质资源      获取2023中科院分区


  杂志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是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发行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成果,繁荣学术,促进学术交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学报创刊于1956年10月,原刊名为《华南师范学院学报》,1956和1957年各出1期,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综合版,16开。1958年起分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出版,各出2期,1958年的第2期起改名为《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1959年出1期。1960年出3期(分综合版、中国语言文学专号、历史专号)。1961年停刊。1974年复刊,刊名改为《广东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为季刊。1976年刊名改为《广东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7年的第1-3期的刊名改为《广东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的第4期刊名改为《华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1978年起刊名改为《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起刊名为《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从1983年第1期起刊名改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起改为双月刊。1980年起国内公开发行,1989年起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向国外发行。   50年来,学报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学术性、地方性和师范性,注意应用性,力求办出特色。在哲学、经济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文体育学等若干学科形成优势和特色。特别是近10年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抓住本校已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有利时机,坚持改革、创新,及时反映重点学科新成果,既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又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如新经济问题研究、港澳台研究、广东经济与教育、文化研究等。在抓好编校质量的同时,提高整体档次,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高品位和严谨性使其知名度逐步提高,受到了广大作者、读者的好评。在广东省高校学报和全国师范院校学报中一直保持较高的文章转载率,地位不断提高。近10年来,在广东省优秀期刊评比中,2次(1997、2001)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期刊”;在广东省高校学报有关评优中多次获奖;在首届(1999)、第二届(2002)和第三届(2006)中国人文社科学报评优中均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学报还先后被确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1999、2004)、“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1999-200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2000)、“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2)、“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4);2001年被新闻出版署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另外,已为国内主要的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学报与学校同步发展,为学校作出应有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中国人文社会核心期刊

  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

  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

  栏目设置

  设有中国古代思想新探、中国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等栏目。

  2014年01期目录参考:

  1. 在学术与生命的过程中创造新境界--杨义学术访谈录杨义,赵小华

  2. 庄子的鱼和老子的牙--比较文学古今、中西参照的方法论杨义

  3. 论澳门文化中文学资源的开发朱寿桐

  4. 澳门:商业语境中的文学及其场域--以《澳门日报》(1999-2008)为中心王列耀,温明明

  5. 明清至民国澳门纪游诗词的文化特性吴敏

  6. 对倒叙事:香港后现代电影和小说的融合剂凌逾

  7. 穿越都市表象的探索--台湾新世代小说的文化认同书写刘伟云

  8. 从科学教育到教育科学化:近代自然科学对教育的影响易红郡

  9. 新文化运动历史记忆的省思--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为中心李净昉

  10. 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清末简易识字学塾的兴办蔡禹龙

  11. 组织公平感对离职意图的影响马超,薛电芳,毛重琳

  12. SES 的结构效度层面分析杨建原,陈维,赵守盈

  13. 互联网与中国社会抗争的离场介入--基于“乌坎事件”的实证分析王金红,林海彬

  14. 社会抗争与政治参与的交融--理解中国公民行动的一个新视角戴粦利

  15. 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必然选择覃辉银,符妹

  16. 欧盟EUA与CER两个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研究刘纪显,谢赛赛

  17. 比较劳动政策视野下的工人权益保护路径多元化黄岩,丁筱

  18.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审稿制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19. “交互决定论”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培养张静,王金云

  20. “门内”的儒家伦理--兼与廖名春先生商榷《论语》“父子互隐”章之理解郭齐勇,肖时钧

  21. “亲亲相隐”的伦理教化意义龚建平

  核心期刊投稿:文化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

  〔摘要〕文化馆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可促进人们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认识,逐渐加强了人们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创新及发展。尤其是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使人们对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以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丰富多样的文化供给,并从文化活动的参与中享受到一定的快乐。

  〔关键词〕公共文化,文化馆,场所,体系建设,服务理念

  文化馆体系不但能引导群众文化方向,更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利益。为促进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积极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让文化馆充分满足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筑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文化的形成,是当今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课题。

  相关阅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版面费多少钱?


热门问题解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