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back
月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农业期刊>>正文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农业工程师论文发表


所属栏目:农业期刊
发布时间:2016-03-19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简介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农业工程师论文发表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期刊周期:双月刊

国内统一刊号:37-1500/S

国际标准刊号:1008-7540

主办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主管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获取相关优质资源      获取2023中科院分区


  期刊简介: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曾用刊名:农业管理科学。本刊是由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主管、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主要研讨农民、农村、农业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农业决策、农村管理、农民领导的规律和方法,为推动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和武装农民,转移农民,解放农民,富裕农民,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尽心竭力。读者对象为党政领导干部,涉及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农业管理、科研、技术人员,农业院校教师、学生等。

  期刊栏目:

  农民问题、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经济与管理、社会与历史、政治与法律、文化与文学、农业工程与技术

  期刊收录: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当代中国农民家庭承包的历史逻辑 胡安全,HU Anquan

  我国粮食安全的水资源支撑问题研究 徐刘芬,XU Liufen

  城镇化背景下安徽省发展家庭农场问题的SWOT分析 庄道元,汪正宏,ZHUANG Daoyuan,WANG Zhenghong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农村的文化改造政策探析 王凤青,WANG Fengqing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农民合作社思想探析 冯争,杨乐强,FENG Zheng,YANG Leqiang

  工业化背景下的台湾历次土地改革探析 张子荣,ZHANG Zirong

  期刊中数学式的表达特点和编排规范 马合成,张琦,MA Hecheng,ZHANG Qi

  联合认证在CALIS省级区域中心的应用 周加强,ZHOU Jiaqiang

  工科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韩璐,HAN Lu

  高通量测序中拼接问题的研究现状 徐鹏昊,XU Penghao

  基于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 牛贞福,国淑梅,董仲国,王金全,NIU Zhenfu,GUO Shumei,DONG Zhongguo,WANG Jinquan

  钢铁厂负荷稳控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刘悦,LIU Yue

  基于产业集群环境下的海西经济区中小企业集约化分析 宋秀峰,SONG Xiufeng

  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对其税收负担的影响——基于企业案例分析 王鲁宁,WANG Luning

  山东与韩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卢庆华,李晓鹏,LU Qinghua,LI Xiaopeng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低碳农业标准化理论分析与发展对策

  摘要: 低碳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固碳减排,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低碳农业标准化的概念和特征的阐述,较系统地分析了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约束条件,指出生产经营主体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其发展的内生动力,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增长的需求是其发展的外生动力,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为其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面临标准制修订、碳锁定、碳汇市场不完善和要素禀赋的约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农业,农业标准化,碳汇市场

  引言

  按照联合国统计数据,我国从2006年起,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2009年11月25日,我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向世界宣布旨在应对气候变暖的减排计划表,承诺到2020年时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降低40%~45%,拉开了全国发展低碳经济序幕[1]。全球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5%,而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排放总量的15%~18%,位居行业排放第二位[2]。低碳农业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出现的新型农业发展形态,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碳汇”为特征的新型农业,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发展低碳农业势不可挡,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是乡村与区域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香蕉枯萎病”“毒豇豆”“健美猪”“毒粉条”等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给消费者生命健康和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究其根源主要是农产品标准化工作未落实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3]。


热门问题解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