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油茶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探讨-职称论文发表
所属栏目:作物生产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6-09 11:48:45 更新时间:2011-06-09 11:54:44
浙西南油茶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探讨
饶光雄
摘要:油茶作为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林木,其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区域。而浙西南作为油茶的主要分布地带,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研究和了解油茶的病虫害并作出有效的防治,是林木研究的重要任务。本文在深入总结油茶病虫害的同时,进一步的开展对其进行防治等方面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油茶 病虫害 防治
我们知道,油茶树耐瘠薄,经济价值高,而且种植面积广,种植和开发油茶是大力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油茶虽好,但其病虫害也很多,尤其是在浙西南等重要产地,病虫害多发而且病情复杂。当前,浙西南油茶产业发展现状是良种造林比例较小、老残林比重较高、丰产栽培科的学技术支持不足、经营管理较为粗放、多种病虫害危害较为严重,威胁着油茶林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发挥。为了有效控制油茶林病虫害的蔓延,减轻其造成的损失,提高油茶的产量和品质,对油茶生长期的病虫害进行有效地探讨,总结病情并寻求预防根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在油茶的种植过程中发生的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烟煤病、油茶毒蛾、油茶象甲等,以及少量的寄生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都对油茶的种植和产出造成重大的影响。
一、油茶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1、油茶象鼻虫 。又叫茶子象甲,两年一代,以成虫及幼虫在土中越冬,夏秋季节,幼虫从被害茶果里钻出,入土作室,次年在土下滞育,第三年4、5月间成虫逐渐出土。6月到7月中旬为盛期。防治方法:可以进行水淹或者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捕杀。
2、蓝翅天牛 。繁殖和成长基本在两年一次,以幼虫在枝干内越冬。两年生幼虫最早变蛹,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为盛蛹期。成虫在4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盛期在5月中旬,末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于5月中、下旬产卵,卵于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孵化为幼虫。
防治方法:将被害枝条平环痕上减去烧毁。在幼虫孵化初期末钻入木质部前,用40%的氧化乐果或50%二溴磷乳剂1000—1500倍液喷射。或者直接进行人工捕杀。
3、油茶蛀茎虫 。其出现基本在一年一次,以大幼虫在被害枝条上越冬。越冬幼虫以次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
防治方法:诱杀:成虫趋光性很强,在羽化盛期,可以夜间用灯光诱杀。药杀:幼虫期喷洒90%敌百虫500倍液,成虫喷洒90%敌百虫1000倍液、20%乐果乳剂500倍液,效果很明显。人工剪除虫枝,时间一般在7~9月,这时为害时间不太长,若发现梢端枯黄,可沿枯枝下端剪除放于室内,待寄生天敌羽化后烧毁。
4、油茶毒蛾 。发生较整齐,无世代交替现象,以卵越冬,越冬卵多产于树冠中下层1米以下的萌芽枝条或叶片的反面。 防治方法:灭蛹,进行培土,使土中蛹不能羽化。捕杀幼虫,将枯黄或灰白色膜质被害叶片摘掉,将幼虫放入盛药粉或石灰的土箕内灭杀。药杀幼虫或用肥皂水浸幼虫,将肥皂或棉油皂切成薄片,用少量水煮溶,加水(不能用井水)配成150~200倍液,将有虫枝叶浸入肥皂水内,随即取出,杀虫率可达100%。
二、浙西南油茶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油茶炭疽病。这种病害的主要表现是在果实、叶、枝和树干上出现红褐色小点,随后不断地扩大并形成淡褐色的斑点状。病斑中出现的不规则轮纹,在发病的后期则形成黑褐色的小点。这种病症是由油茶炭疽菌所引起的,其发生的时间通常是5~8月高温高湿季节,7~8月是发病的高峰期,成林在8~9月会见到大量落果落叶。油茶炭疽病分布广,受害面积大,防治困难,目前尚未有效果较好的防治方法。生产上注重抗病性育种,选育的良种要求果实自然感病率3%以下。配合营林措施减少病源,增强树势等综合治理方法。在苗期时春夏季节定期喷施1%的波尔多液预防,发病早期可用50%的多菌灵等内吸性杀菌剂防治,可达到70%的效果。
2、油茶软腐病。这种发病症状通常在果实、叶、芽和梢上,受害叶片初期在叶尖、叶缘或叶中部出现圆形或半圆形水渍状斑点,如果碰上阴湿天气,斑点就会迅速扩大。土黄色,边缘无明显隆起带条,叶肉腐烂变软,病叶能在2~3天内纷纷脱落,后期在病斑上长出许多灰黄色颗粒状菌体,在放大镜下呈白色纽扣状,这是很明显的特点。通常于3~6月和10~12月为发病高峰期,在南方对于油茶苗期,则全年都有可能发生,造成苗木落叶后成片死亡。油茶软腐病在湿度大,生长衰弱的油茶林中较重,排水不良,杂草丛生的圃地发病也较多。 防治方法冬季清除病叶、病果,消灭越冬病菌。对生长过密的油茶林要进行修枝,使林内通风透光,圃地应选择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在病害发生期可喷射1:100波尔多液或可湿性退菌特600~800倍液。
3、油茶根腐病。根腐病主要为害油茶一年生苗木,先侵染苗木根颈部,患部组织初期褐色,后长出白色绵毛状物(菌索),受害苗木根部腐烂叶片凋落最后死亡。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苗根周围形成大量白色的丝状膜层,所以也称白绢病或霉根病,后来从白色变成黄褐色,即病原菌的菌核。
油茶根腐病主要发生于4~5月和9~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7~8月是重病株死亡期。病原菌适宜生长于pH值为4左右的土壤中,特别是对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圃地时。于感染部位和根茎处土层内越冬,主要从伤口或幼嫩表皮侵染。
油茶根腐病的综合防治,特别是进行苗木培育时,须从圃地选择开始,土壤质地、排水情况、前期作物等。发病后首先尽可能清除重病株,以熟石灰拌土覆盖,或50%退菌特、50%多菌灵等浇灌茎处,防治效果均可达到75%以上。
结语:
油茶是我国主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历史悠久。随着我国加入WTO,茶油在国际市场上将有较大的竞争潜力,因此,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非常重要。近些年来浙西南已大面积推广优质高产油茶优良无性系,提高油茶产量,为了确保油茶的正常生长,在油茶生产中必须注意病虫害的防治。总之,防治油茶病虫害,要从油茶林整个生态系统出发,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和手段,采取以营林技术为基础,与选育抗病虫品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经营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创造不利于病虫害生物滋生、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增强树势,减少病源、虫源,并抑制其发展蔓延,将各类病虫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内,这是未来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许国华,油茶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146.
[2] 何小慧,常见油茶有害生物防治技术[J],湖南林业,2009.(02).
[3] 罗桂华,油茶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6).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