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连殖民地历史住区的再认识_历史论文发表
所属栏目:历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8-29 09:43:53 更新时间:2011-08-29 09:05:52
对大连殖民地历史住区的再认识
向华 乔杨 郭志奇
【摘要】文章对大连殖民地时期的历史住区的发展演变历程和特色进行了解析,以期为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殖民地;历史住区;特色解析
独有的城市发展轨迹,使得大连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地,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大连城市建筑形态。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殖民者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为大连留下了大量居住建筑,长时期内主导着城市的意向形态,形成了许多带有异域风情的居住街区。
1 历史住区演变历程
1899年大连开阜到1904年期间,沙俄在大连留下了161栋房屋。1905年,日俄开战,俄国失败撤离后,日本人继续建设,至1945年日本投降时大连建成各类房屋建筑面积约600万平方米。日本人走后留下大量居住建筑,这些住宅建筑精致,设施非常完善--水冲式厕所、电、煤气等一应俱全。这些住宅主要集中在南山、高尔基路、解放路一带。1946年后,随着日本侨民遣返完毕,翻身得解放的人民搬进新居,在政府的一再号召下,日本人留下的住宅终于被小心翼翼的市民占满了,居住环境大为改善。改革开放,大连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由于城市用地有限,大连的城市开发建设更侧于重旧城更新,大部分历史街区因为存在“形象破旧,居住质量差,基础设施不到位、安全隐患”等问题而遭到拆迁。但是仍然有一些透过岁月的洗礼而留存下来。
2 历史住区特色解析
2.1 街区特色
2.1.1 街区选址与布局
沙俄殖民时间较短,留存下来街区不多,以胜利桥北工程师大街和光辉巷地块为代表,这里滨临港口建设,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沙俄战败以后,日本人40年的殖民统治建造了大量的住宅区,以南山、黑石礁为代表,街区自然环境优美,空间生动,留下依山就势令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日本房”印象。俄日住宅在局上的共同特点是平行道路布置,以开敞式、封闭式两种布置方式形成组团,2-3层的小住宅面街而建,入口相对而设,形成领域感很强的半公共空间,既便于交往,又具有防卫性。开敞式的布置使住宅区的建筑密度较低,通风、采光条件较好,沙俄住宅一般沿区域周边自由布置;而日本住宅以平行布置居多。总体上讲,俄国占领时期的住宅区从街坊划分、单体建筑的体量以及建筑之间的空地保留上都较日本占领时期的要大些,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尺度空间。
2.1.2 街道的立面特征
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俄国,折衷主义建筑手法比俄罗斯古典主义更加流行。沙俄殖民大连时期,把这种建筑思潮如实地反映到大连的建筑形式中来,从胜利桥北建成的沙俄住宅看,立面有明显的折衷主义表现,露木结构和屋顶形式带有明显的德国地方风格。而日本国土内的两次洋风运动,随同渡海建筑师的回归也影响了大连,通过制定新的住宅建筑规范,使得折衷式样建筑、带有简化装饰纹样洋风建筑、现代派建筑在这个新生的城市实践开来。总体来说,沙俄与日本住宅的街道建筑间距与住宅高度的比值约为1-1.5之间,置身其中使人产生内聚向心的感受,身心显得舒适轻松,临街住宅在材料的采用大致相同,形成起伏有序的屋脊线。
2.1.3 院落与户型拼接
殖民地期间的住宅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高级职员居住的独院住宅,以南山住宅区为代表,其院落多用封闭的围墙划分空间领域,院墙入口有正对建筑主入口和与入口错开两种形式;另一种是供普通职员居住的集居住宅,以高尔基路的低层住宅和沿中山路分布的多层住宅为代表,此类住宅一般通过设置公用楼梯间的单元式平面组合与外廓式平面组合来组织交通。在日本人住宅区,院落的围墙除用砖石外,在相临住宅之间还有绿篱相隔,院落空间相互渗透。
2.2 建筑特色
2.2.1 建筑设计风格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受折中主义思潮的影响,沙俄和日本以大连为“实验场地”,将这种设计理念清晰的反映在大连的公共建筑与住宅建设上来,使得当时的住宅建筑风格迥异、多彩多姿。如希腊与古罗马的柱式、文艺复兴时期的穹顶格调、巴洛克风格的三角墙、歌特式的尖塔顶、俄罗斯的洋葱头等符号都采取折中与直接吸收在这些住宅的形式上来。
2.2.2 室内房间组合
沙俄建造的住宅以独院式为多,房前屋后都有院子,南向的前院与建筑主入口相对,住宅通过厨房与后院相接。室内房间通过前室与主要房间分隔,设前室既利于防寒,又起到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作用。其主要房间布置在采光较好一面,辅助用房一般面北布置。日本占领时期,受洋风影响,尤其是标准较高的住宅,在房间的组织上与西方体系的俄式住宅差别不大。户内各部分房间,主要是通过走廊与楼梯联系,起居室在住宅中占了重要位置,这与各房间相互穿套的传统日本住宅有很大不同。
2.2.3 建筑材料选取
殖民地时期的住宅,多为砖木结构,部分为混凝土结构。如日本统治时期的住宅,一般山墙取用大连本地砖石材料,而内部地板、隔断墙、楼梯、屋顶等结构均采用的是木构架。自然的质朴与素雅成为大连老建筑的重要特色。堆砌的石墙、粗磨的青石、半露明木构架的灵巧山花,甚至外露红砖,都营造出一份古朴与天然。
2.2.4 建筑细节特色
早期的俄式街区住宅体量比较大,并且十分坚固,延续了俄式建筑的特点;日本建设的住宅设计尺度遵循“小空间是尊贵的空间”的说法,空间比较小,同时在建筑形式上受到欧美国家的影响,结合和式建筑形式以折中风格设计住宅。例如住宅内的地板架空与住户门上独特的日式投递孔等,并且在住宅细部的装饰处理上,采用斜撑或挑仿,差异中又走向形象的统一,促成了立面连续感的产生。
3 结语
110年过去了,这些历史街区年轻的也有80岁了。但从现代居住建筑角度来看,这些历史建筑仍不过时,甚至比当前城市的某些建筑楼盘的施工质量、设计思路以及细节处理上仍然有可鉴之处。在城市建设角度直面历史,可以说这些建筑都是留给这个风雨洗礼、百年生辉的浪漫之都的礼物。
参考文献
[1].东北城市与建筑论坛--反思大连的城市广场.乔松年.时代建筑.2007.6
[2].大连近代殖民地居住建筑.姜立婷.沈阳建筑大学学报.1999
[3].关东州厅土木课编:《大连都市计划概要》第一辑,大连1937年版,第25页
[4].大连城市形态历史格局的特质分析.孙晖.梁江.建筑创作.2002
[5].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遗址的综合开发研究.侯兆铭.王正刚.建筑学报.2002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