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浅析论文
所属栏目:建筑施工论文
发布时间:2012-03-10 09:55:49 更新时间:2012-03-10 09:37:49
王艳华
摘 要:随着土地利用率的逐步提高和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大体积混凝土在建筑行业施工中使用的越来越广泛,混凝土大坝、高层建筑的地下室混凝土底板、转换大梁都是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而成的。但是由于施工技术和工艺的控制不严格,导致很多建筑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发生了问题,从而为建筑安全埋下隐患,本文建筑施工论文从转换大梁混凝土浇筑工作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质量控制手段,希望对行业的改进有所帮助。
关键词:混凝土 模板 钢筋 浇筑 工艺
近年来,带转换层的复杂高层建筑大量出现,且形式多样,特别是采用钢筋混凝土转换层大梁的高层结构应用十分广泛。然而,在此类转换层大梁的设计和浇筑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凡混凝土转换层大梁的模板支设、框支梁配筋构造的要求、高层建筑转换大梁的平面外受力和混凝土裂缝等等。
一、 转换大梁的重要性和施工工艺步骤
作为建筑的主体工程的关键部分,转换大梁对于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施工质量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施工大梁具有结构复杂、自重大、施工荷载大的特点,因而也是施工的难点,这就决定了转换大梁的混凝土施工是建筑施工中的重中之重,是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整个工程结构安全的关键。
针对转换大梁多工种施工交叉作业的特点,转换大梁施工顺序如下:复核梁底标高、校正轴线位置→搭设梁底模支架→底模就位→放底筋→搭大梁侧模架子→放大梁上部面筋(从下往上,分别锚入大梁底标高下40d)→放箍筋→放大梁下部钢筋→上下开口箍单面搭接焊10d→绑吊筋→放厚大理石垫块、大梁钢筋检查→大梁钢筋笼整体下降至设计标高→支吊模→搭大梁顶部所在层的框架梁底模脚手架及支底模→绑大梁顶部所在层另一个方向的框架梁筋→插上部柱插筋→关大梁剩余侧模→浇大梁混凝土→养护→拆模→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为保证大梁模板体系的安全性,首先对模板的固定与角模的咬合要合理、稳定,模板的上口应拉接,防止上口的尺寸偏大。架设的模板应该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支撑部分要有足够的支撑面积。对安装在基土上的模板,基土必须坚实切有排水措施,对冻状土必须采取预防冻融措施。
二、钢筋绑扎工艺和注意事项
由于作者参与施工的两个项目的结构均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裙房为框架结构、住宅为剪力墙结构,因此中间的转换层非常重要,而且施工用到的钢筋不仅大,而且数量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钢筋数量、品种、规格以及配置方法等不符合设计或规范的规定,从而给建筑物的施工和正常使用留下安全隐患。常见的施工错误有:钢筋翻样和下料错误。如,在翻样连梁中主筋时,没有按规范要求留有足够的锚固长度,只是凭经验在净跨长度上再增加一点。钢筋工在下料时,工人有时会看错钢筋翻样表,比如把直径18的钢筋看成用16的钢筋断料,而绑扎工人只看长度一样,对这细微的差别一般是不注意的。
在施工中,要做好以下几点工艺:(1)柱钢筋绑扎与安装柱钢筋绑扎应在柱模板安装前进行;竖向钢筋的弯勾应朝向柱心,角部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450,中间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900。箍筋的接头应交错布置在四角纵向钢筋上,箍筋转角与纵向钢筋交叉点均应扎牢,箍筋平直部分与纵向钢筋交叉点可间隔扎牢,绑扎箍筋时其绑扣相互间应成八字形。(2)在梁钢筋绑扎与安装阶段,需要对以下事项进行注意:一.出现双层或多层排列的纵向受力钢筋,要在两排钢筋之间夹短钢筋,直径以25mm为宜;二.在绑扎过程中,在箍筋接头交错设置的同时,还要将其与两根架立筋绑扎在一起。除保持悬臂梁箍筋接头在下以外,其余做法与柱相同;三.梁主筋外角处和箍筋应满扎,其余可梅花点绑扎,按照次梁的钢筋在上,主梁的钢筋在下的原则,当有圈梁或垫梁时,要使主梁的钢筋在上;四.一般来说,在框架梁的节点处钢筋的布置最为稠密,此处要保证梁顶面主筋间的净间距足够30mm,以达到下一步灌筑混凝土的需要。(3)在进行基础钢筋绑扎和安装基础钢筋网的绑扎时要注意,对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处应该做到每处绑扎,对交叉的中间部分可相隔交错扎牢,保证刚进的稳定性和固定的牢固性;对基础钢筋网的绑扎要将全部钢筋相交点扎牢。进行绑扎时相邻绑扎点的铁丝扣要成八字形,对采用双层钢筋网的钢筋地板,在上层钢筋网下面增加钢筋撑脚来牢固钢筋的位置。独立柱基础为双向弯曲的,其底面短边的钢筋应放在长边钢筋的上面。
三、 转换大梁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和控制
转换大梁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水泥水化反应是放热过程,放热过程具有大且在厚大结构内部不易失散的特点。水泥水化热引起水泥内部温度的上升使混凝土表里形成很大温差。当降温时,内部对外部的收缩形成约束,其表面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混凝土的初期抗拉强度不足以抵抗内约束拉应力时,表面将会出现裂缝。(二)混凝土拌合水中有八成以上的自由水要蒸发,自由水的逸散一般不引起收缩,但混凝土过于干燥而形成吸附水脱水时,由于厚大结构的外表和中心干燥程度不一致,导致表面的干缩受到中心部的约束,将在表面产生拉应力,往往也会促使裂缝产生。(三)各种结构在变形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某种外部约束而产生附加的外约束力。当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浇灌在坚硬地基或厚大的老混凝土垫层上时,如未采取隔离层等放松约束的措施,在混凝土上冷却收缩时,基础受地基约束,将会在混凝土内部引起很大的拉应力,造成降温收缩裂缝。这种裂缝通常较深,有时是贯穿性的,这样的裂缝对于转换大梁的危害是巨大的。
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措施:(一)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配制混凝土或掺用粉煤灰,选用良好级配的骨料,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掺用缓凝型减水剂,如木钙粉等,同时加强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二)混凝土浇灌要控制该最高温度与表面温度之间的差值以及表面温度与外界气温的差值均在 25℃之内。炎热天气浇灌混凝土宜降低浇灌温度,可采取掺冰水搅拌等措施;寒冷天气浇灌混凝土以不遭冻为度。(三)对大体积混凝土采取分层浇灌,分层厚度一般为 80cm—100cm,这样可加速散热减少混凝土硬化中的水化热,避免温差应力引起的裂缝。为了解决分层浇灌施工缝的问题,可以在底板的中间放置钢筋网片,此层钢筋既可保证分层浇灌时两层混凝土之间的有机结合和抵抗混凝土本身的收缩应力来减少混凝土裂缝的机率。(四)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是防止裂缝出现的有效措施。根据施工要求,要严格检查混凝土保温措施落实情况。混凝土浇捣过程以及养护期间内,应严密监测混凝土内温度的变化情况,采用保温,保湿及缓慢降温的技术措施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当浇筑厚度大于3dm时,就要考虑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循环降温措施,可以通过冷却水竹和温度检测来控制混凝土中心与表面的温度;浇筑完毕后要及时覆盖,并蓄水养护,保持表面经常湿润,但应注意水养护时表面与内部温差不得超过 25℃等。
五、论文结束语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好坏是决定建筑物质量的关键,可以通过优化各个环节工艺,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法,严格施工管理,同时加强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就能够在保证施工进度正常的情况下,确保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牛紫龙,混凝土施工中温度裂缝的分析与控制,工程建设,2006.
[2] 朱伯芳,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3] 刘海成等,考虑温度影响的大体积混凝土应力场分析方法,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