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所属栏目:外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2-03-14 14:30:22 更新时间:2012-03-14 14:13:22
邓兴芬
摘要:本文外文学论文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口语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发音 句型 词汇量 听力 主体 得体 口语测试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生活的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开展对外交流是对21世纪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对口语重视不够,大部分学生的发音不准,说话不流利,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势在必行。
一.培养正确的发音
学好发音是提高口语能力最起码的要求。许多学生不能准确发出每个音素,不知道什么地方该重读,什么地方该弱读,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去读,往往发出的是模棱两可的音。因此在教学生读单词的时候,尽量把每个单词读准,并讲解每个单词的发音要领。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听一些英语磁带,多看一些英文影片,以此纠正错误的发音,掌握正确的发音。
二.掌握常用句型
要让学生能开口讲英语,必须积累一些基本的、常用的句型。因为只有在大脑里储存足够多的句型,才能在使用时灵活调取。英语中有许多与特定情景、气氛等相应的特定句型。用这些句型可以表达建议、请求、命令、安慰、指责、兴奋、愤怒等不同要求和情感。这类句型一般都很短,大都是简单句,却能表达出各种情形下的各种说法。要做到口语流利,就必须熟悉并掌握各种特定条件下的特定句型,形成对特定场合做出快速的语言反应能力。掌握句型的方法有两种。
方法一:就是背诵。学习外语的人一定要背诵好文章,好句子。一个好句子可以创造出许多好句子。通过背诵大量句型就会在脑海中形成外语的的语境,建立起语感。熟读是说的前提,只有读得通畅,才会说得流利。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方法二:就是多鼓励学生模仿例句造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当我们在学习一个新的词组或句型时,在给出典型的例句后,应让学生模仿例句造句。通过模仿,学生才能够把所学的句型灵活运用。
三.扩大词汇量
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常用的、基本的句型后,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词汇量,才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扩大词汇量方面,要求学生记一些常用词、急用词。按使用频率、使用范围,大约5000左右的词汇就足以日常生活的交流了。口语体不同于书面体,口语中所常用的词汇,大都是简单的词、常用词。有一些“万能词”像go,make ,do 等,这些词在口语中的用法非常活跃,表达生动活泼、简明扼要,内涵异常丰富,掌握了这样的词,就能运用各种句型,轻松自如地进行口语交流。
四.加强听力训练
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必备条件,大量的听力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发音,巩固所学的词汇句型,是学生获得语感以及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思维的基本途径。美国心理语言学家Wilga M.Rivers 认为,听力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建立过程。听的理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被称为感觉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得到的仅仅是一个肤浅的印象,能粗略地识别,能根据自己所有的学习第一语言的经验,对所听的材料进行初步地切分音段和组织音段。
第二阶段学习者把所接受的信号一个一个地加以识别,把已经识别的与正在识别的联系起来。这个识别过程是积极的,细致的。
第三阶段称领悟和建立阶段。学习者通过认知系统重复一遍所听的材料,而且不时地把自己理解的东西与听到的东西加以对照和修正。学习者通过重新理解使所听材料成为一种容易保留的形式被存入记忆里。这样,理解了的材料得到了改变,被保留下来的是语义信息,有了语义信息,人们再寻求表达形式。
从听的理解过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习者说英语必须从听开始,先听别人说,反复多听几次,知道怎样说,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想说话的愿望。开口说话,表达思想,进行语言交际便成了大量听的必然结果。那些听得多,理解得多,范围又广的学生,口语能力就强。而那些听得少,理解不透彻的学生,在表达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既然听力这么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听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多样化
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首要条件是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就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里,而不是偶然沾沾水。学生头浸泡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够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外语教学最有害的缺点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练得太少,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教师利用教学艺术,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把所学的内容用多种练习方式,启发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在大量口语练习中形成能力,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些,教师要精心设计,把每一课都导演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语言情景,让学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质。
(1) 把课文编成短剧或对话。由学生们表演,把程度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对白多的角色由较好的学生扮演,对白少的角色由差生扮演,这样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互相帮助,团结协作,谁也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表演效果。学生们寓语言训练于快乐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2) 复述也是口语训练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可以用不同的人称、时态、语态来表达所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按着故事的情节为线索,把重点词句投影到黑板上,或以时间顺序、类别为线索画成表格,引导学生复述。这样做,学生们在复述时有章可循,不会感到吃力,避免死记硬背。
(3) 模仿课文中的部分段落来表达周围熟悉的人和或事。这种训练基于背诵部分段落后进行的训练。如在学习Introductions这单元时,有部分是关于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的,可以要求学生模仿这些句型来介绍自己和同学之间相互介绍。学生对这种训练很感兴趣,起到很好的口语训练效果。
六.充实社会文化知识,增强语言得体性意识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例如:“You are indeed a lucky don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起来时贬义的,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地关系。在美国“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既然英语作为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我们若想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学生一旦面向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因此,教师不但要教学生说英语,而且还要教说得体的英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除讲清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得体的语言。
七.进行口语测试
进行口语测试时保障口语能力得到提高的一个有效措施。它能使学生对英语口语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口语能力。因此在期中、期末考试中进行英语口语测试时很有必要的。在进行口语测试时我们可以利用这样几种形式:
1、 朗读短文或表演对话。这一形式可以督促学生课外进行大量朗读,训练良好的语音和语调,形成语感。
2、 限制性情景反应。即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个较为简单的情景,要求学生使用一定的语言结构或日常用语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在这一形式中学生可将课文对话中学过的有用材料进行活学活用。
3、 看图说话。既检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检测他们的想象力。
4、 复述。能够考核学生的口头概括能力和重新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
5、 口头作文。这属于有一定难度的口试形式,适合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及组织能力,还要根据题材、角色,考虑陈述时语言的贴切性。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 陈 琳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