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所属栏目:历史论文
发布时间:2012-03-17 15:00:41 更新时间:2012-03-17 15:39:40
吐尔洪 •卡斯木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作为一项传统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并列构成了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完整体系。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比较自然地将美育熏陶与认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历史教学内容涉及很多与美育相关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审美能力,本人在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一、赏析艺术文学作品,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
有关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欣赏就是美的熏陶,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从历史的角度对作品特有的“美”进行赏析,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这些传世之宝丰富的内容,使他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中华文明的灿烂光辉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而且,很多作品本身就是以传扬中华美德为中心内容的,可以比较自然地使学生受到感染。在关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古代文明成就的介绍中,也涉及很多美育内容。通过学习,学生既获得美育熏陶,也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信而又谦虚的品质和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使之能够尊重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明成绩,从而避免形成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二 、刨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发现美首先要培养审美的感受力。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是审美感官直接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的能力。如讲“中日甲午战争”时,可以插进这样的描述: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号多处受伤,船身倾斜。他对全舰官兵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后不幸为鱼雷所中而沉没,与全舰官兵205余人一同壮烈殉国。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动画情境,这样壮观情景的展示,学生观其一百多年前那悲壮的一幕,对英雄人物视死如归的精神有深刻的感情。
三、以民族先贤为典范,展示历史人物美德。
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顾宪成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志向,这些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此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学生树立面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民族。司马迁受迫害被处以宫刑后,发奋著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王羲之练字洗笔成墨池。加强对这些人物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立志勤学是人才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自强不息、奋勇进取是中华民族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坚持“直笔”修史的司马迁,拒绝高官厚禄的引诱,绝对不放弃自己的《神灭论》主张的范缜。加强对这些人物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理解他们学说的内容,学说出现的背景,统治者为什么迫害他们的原因,在情感上也使学生对他们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产生崇敬之心。通过对民族先贤为典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典范人物的心灵美、道德美、个性美等,学生也就能“随典范入境”,受到美的熏陶。
四、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美的事物的领悟和评价的能力,它是包括审美理解能力在内的一种对美的自觉认识的能力。学会比较,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的重要途径。比较是对某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纵向或横向的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以达到揭示其本质的目的。比较能出“新知”、“真知”,只有比较才能明是非,辨真伪,知美丑善恶。一是可以正反对比,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同为封建帝王有明君与昏君之分,在战争年代同为战将,也有英雄与败将之别。通过岳飞与秦桧的对比,左宗棠与叶志超等的对比,有助于学生明辨是非,产生鲜明的爱憎情感。二是可以中外对比。中外历史上有许多事情是有相似之处。通过比较,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事件的认识,通过比较可以“洋为中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通过哥伦布和麦哲伦航海与郑和下西洋的比较,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科技发达与航海目的端正,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勇敢的民族。三是可以古今对比。以古论今,古为今用。让学生看到历史发展的过程,既尊重历史又珍惜现在的社会主义祖国。如讲述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时,可联系现在的三峡工程建设,简要介绍三峡工程情况,使学生在为我国古代先进科技成果骄傲的同时,更为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变而自豪。通过这些比较可以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鉴别、欣赏能力,在对美与丑的分析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审美经验越来越丰富,鉴赏能力也就得到提高。
五、运用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是指学生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就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就是这种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对具体生动的美的形象的描述、展示,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的认识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对审美对象理性思考和评价,挖掘蕴藏在审美对象深处的本质特征,如在讲“岳飞抗金”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岳飞的生平,“精忠报国”思想的形成,利用动态地图显示了岳飞抗金的赫赫战功,应用动画演示了岳飞最后含冤而死的悲惨结局。在充分掌握岳飞抗金的基本史实后,出示了思考题:“怎样评价岳飞?”有同学经过思考提出:“我认为岳飞太愚蠢了!”这位同学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岳飞不应该听从宋高宗的诏令班师回朝,甚至可以在百姓拥戴下,自立为王,收复失地,一统河山。对于这种大胆、独特的想象,教师在肯定他的创造思维方式后,继续引导学生去认识:“在封建社会,忠君和爱国是紧密相连的,岳飞的愚忠在当时就是爱国的表现,这里“国”足指“南宋王朝”,我们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而去苛求古人。这样,通过学生积极的想象,使思维在审美实践中不断的发散、聚合,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励了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更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美育素材。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审美素材,当然,我们要有效的展示,外化这些美,并加以整理和提炼,除了课堂,还可以采用课外活动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参观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存,收集鉴赏文物等活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甚至于创造美,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