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对“三园”式学校育人机制的探讨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2-03-17 15:46:44 更新时间:2012-03-17 15:32:44
杜丰龙
摘要:本文从学园、乐园和花园,这“三园”合一的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探讨了学校育人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 “三园”式 育人机制 探讨
所谓“三园”式学校,就是学园、乐园和花园三者合一的学校。其中学园是本色,乐园是手段,花园是基础。
作为本色的学园的建设主要是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风气的简称,它是学校成员所处的心理环境,它集中表现为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和学校领导者的领导作风。一所学校的校风是经过学校成员的共同努力,长期教育、引导、培养和保持而逐渐形成的。校风被长期巩固和保持下来就成为学校的传统。良好的校风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就是俗话所讲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历史上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校风的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环节。健康积极的校风对于加强学校纪律,形成和巩固学校集体,培养师生的责任感、成就感、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精神,发扬光荣传统,达成学校培养目标等都具有巨大的推动力。消极的不良校风对学校组织与个人起着瓦解和破坏作用。正如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任何东西也不能像传统那样能够巩固集体。培养传统、保持传统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要建立健康积极的校风,必须有正确的教育目的。马卡连柯十分突出地强调:“在我们的工作中极其重大的要素,就是工作应当彻底地有目的性”。他提出应当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共产主义的积极而自觉的建设者”,“精力充沛的和有思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员”。他提出的培养人的要求是具体而全面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建设良好的校风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所学校应当倡导、设计和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而且须要经历一个设计、倡导、行动、保持和成风的艰苦历程,更须要经过反复而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终才能形成自己稳定的校风。
1.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办学,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办学。
2. 校长和教师以身作则。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
3. 严格要求。这是良好校风形成的根本保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所优秀的学校都十分注意规章制度的建设,并且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通过认真贯彻和执行使广大师生员工的言行逐渐规范化和习惯化。
4. 校史教育。校史教育的心理效应,能使师生在心目中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从而形成对学校的历史责任感。
校风是由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构成的。
学生的良好学风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刻苦勤奋。要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由此激起他(她)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理想,产生刻苦勤奋的学习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教师的良好教风主要表现在治学严谨。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专门人才,教育学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承担着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这一社会责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相当高的专业素质,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如果教师在自己所教学科方面不具备应有的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就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也难以得到学生对于教师的起码的资格认可。因此,教师治学必须有严谨的态度;另一方面教师的教风也影响着学生的学风,一名治学严谨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治学也是严谨的。
学校领导者良好的领导作风主要表现在民主共事、配合默契。学校领导者是指能引导和影响师生员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学校某种目标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个学校管理效能的高低在于领导者能否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所有成员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都有主人翁感,关心集体目标的实现,参与学校的管理。学校领导者如果善于让每个成员都能够以不同的形式积极地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商讨、安排和改进学校的工作,这对于学校集体的巩固、工作的开展、良好心理气氛的营造都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手段的乐园建设主要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建设。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育英才。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对应,是指在传统课堂上通过教师讲授教材,把信息传递给学生。它是教师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迅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合格人才的主要途径。但是,还必须与第二课堂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第二课堂是一种与课堂教学相平行的形式。它通过课外活动等充分利用社会上各种条件,如报刊、杂志、广告、电视、电影以及各种课外书籍,传递各种信息,让学生获得各种新的知识,它可以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第二课堂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扩展和加深,是学校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特征是按照班级潜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计划地组织课外与校外活动。主要形式有:兴趣小组、科技活动、文化艺术活动、游戏、参观访问、学术报告会、社会调查、体育运动和工厂农田劳动等。通过各种综合性教育活动把知识、伦理、技能、政治、审美及创造力的教育融为一体,旨在以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经验充实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社会化。
课外活动能够促成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人的特长;有利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能够发展学生智力,发挥学生创造力;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扩展已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开阔学生的视野;能够产生一定的思想教育作用;能够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外活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当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
作为基础的花园建设主要是校容校貌的建设。校容是指学校环境与学校成员的直观形象。它具体包括:校舍、场地、生态环境以及人的服装、语言、行为等一条系列的外部特征。校容是校风的外部表现,又是影响校风的重要因素。
校貌指学校物质环境的外部特征。
整洁优美的环境,使人心情舒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美的环境又能陶冶情操,激发人欣赏美、创造美的向往。如果教育引导得法,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具有教育意义。我们可以说学校的每一个景点都是教育学生的阵地。
在学校环境中,学校建筑负有教育的使命。它可以作为一种造型艺术,象征某种精神和理想。合理安排和精心设计的学校建筑可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建筑物的装修,冷色比暖色更利于冷静思考,尤其是图书馆和教室等智育活动场所,宜以冷色为主。校园的设计要给人以宁静感、深邃感,这样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校舍建筑要多样而统一,均衡而协调。多样使人活泼,统一使人安稳;协调使人舒适,均衡使人敦实。色彩可以影响人的喜怒哀乐,青少年学生感情重于理智,富有朝气,容易对强烈的明朗色彩产生反应。如果饰以灰色,便有暮气的感觉。学校建筑的位置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尽量远离混乱的街道,使学校做到环境幽静。环境对人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建筑美者,可收优雅之效;雄伟者,可收宏伟之功。俗话说:“居必择邻”、“钟灵毓秀”,可以说明学校环境和德育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马卡连柯全集》,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六五年版,第五卷
2.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