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2-06-30 10:16:33 更新时间:2012-06-30 10:15:32
摘要: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信息化时代,也日益改变着现代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时对传统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 学生 德育 挑战 应对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无论人们是重视还是漠视,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和观念,构筑起一种全新的互联网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互联网的特殊性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又对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首先,互联网信息内容复杂。既有科学、进步、健康、有益的大量信息,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动的信息也充斥其中。这无疑会对学生的身心和健康成长产生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其次,互联网的隐蔽性和无约束性是学校教育无法控制的,因此对身体和心理不成熟,意志力较差,对各种诱惑缺乏免疫力的青少年则可导致道德失范,引发人格分裂。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不得不需要我们很好地对学校德育工作做出科学的思考和研究,我将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希望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方面有所用处。
一、互联网的负面效应对学校传统德育提出新的挑战
1、互联网信息扩张使学校德育面临意识形态方面的挑战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美海军学院演说中称“当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美国的敌人已将战场从物理空间扩张到虚拟空间。”基于这样的认识,西方国家凭借其互联网优势,大肆进行网络信息扩张,倾销他们的政治主张、思想观点。而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使得互联网传播的信息不同于其他媒介,它没有经过特定意识形态为标准的把关人进行翻译和删剪,网户获得的各种信息均是“原汁原味”, 处于发展中的中学生,价值观尚未定型,辨识能力差,缺乏抵御力,在网络漫游时,易受到这些信息的渗透和毒害。
2、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学校德育面临道德行为方面的挑战
网上信息的公开性和共享性使人们可以匿名地接受和传播任何信息。例如,不负责任的各式奇谈怪论比比皆是;一些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充分迎合阴暗心理,散布低级趣味的东西;有的网站则赤裸裸地兜售着色情、暴力、欺诈等内容。面对互联网世界诸如此类的“洪水猛兽”,尚处在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精力充沛、争强好胜、表现欲强、喜欢追求刺激、想象力丰富的中学生,还未完全懂得取舍之道,道德鉴别力和自制力不强,因此往往无所适从,思维容易偏离传统的轨道,产生知行不一的不良道德行为。如何使中学生辨别真伪,追求真理,增强他们互联网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是目前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3、互联网交往的虚拟性易导致学生人际交往的简单化和片面化,进而引发人格障碍
心理学家荣格说: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戴着各种各样的“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的作用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公开展示的一面,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是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由于互联网交往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沉湎在网络里的人们,在数字化空间往往会图一时之快而撕去“人格面具”,这样就与现实社会的需求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反差。
另外,互联网文化把世界联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个体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活动在“人—机—人”的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往往会使得沉湎互联网的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甚至导致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养成欺诈心理,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
二、 互联网条件下的交往形式对德育工作的挑战
开放的、交互的互联网,使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得到空前的拓展和突破。
1、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德育教育的资源
互联网是一个大型的交互式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它有效地将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统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传输系统。因此,在德育工作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有效地分析、参与、整合、创新,很快地便有所获。这对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创新精神都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无限的网上资源,查阅各地的德育工作信息,了解发展动态,学习新的具体方法,提高自身的素质。毋庸置疑,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大大增加和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容量。
2、互联网使德育教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更具影响力
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连为一体,通过互联网,社会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学校的管理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让教育投入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同时,通过互联网,还可使德育教育内容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迅速而广泛地传播,让其他有类似问题的人得到帮助。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可以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以更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进行个别化德育教育。
3、互联网使德育教育的形式、方法和途径多样化
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在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极少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开展的,存在着许多弊端,而互联网所带来的丰富的内容、迅捷的速度、齐全的功能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外,通过互联网还可避免由于直接面谈带来的种种不便,学生可更大胆地、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因此可以说,互联网较之传统的教育手段更具有实效性、吸引力和渗透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这无疑为“唇焦口燥无人应”的传统德育教育指明了一条新路。
三、 面对互联网的挑战,德育工作者的应对措施
1、大力开展研究,构建出符合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道德观念体系,教育在前、预防为主。要加强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教育活动。例如,针对部分沉迷于互联网而影响了学习的现象,可以开展“网络与学习”的主题班会,也可以举办一场“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题的辩论赛,通过辩论、调查、研究、达成共识,让学生对上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主动占领互联网道德教育的空间,借助于互联网的广泛影响力,以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影响学生。要加强校园互联网建设。把学校互联网资源利用起来,校园网要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是管理好学生上网的一个好办法。只有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才能改变他们一上网不是聊天就是玩游戏的习惯。
互联网社会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共享、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在这种毫无监督和约束的状态下如果缺乏自律,很可能会有放纵自我的欲念,偏离道德的轨道。因此,应加大互联网德育的教育,从做人的基本道德入手,给予学生处事的评判标准,判断能力强了,品味高了,识别是非、真假、正误、美丑就不成问题了。同时,配合学校学生科的德育教育工作,吸取我国古代德育的精华,促进学生自我修养和自律能力的提高。
学校德育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互联网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才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网上的交锋必然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级,社会也必然在这种交锋中更加发达,更加文明。可以肯定地讲,互联网环境下的德育工作,也必定在这种交锋中不断深化提高。
参考文献:
《德育发展研究》 作者:郑永廷、张彦著 人民出版社2006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者:韦吉峰著 新华出版社2005年
《第2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