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其重要性
所属栏目:项目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2-08-10 10:39:24 更新时间:2012-08-10 10:57:23
摘 要:随着环境管理的不断深化和加强,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作者对我国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 存在问题 重要性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xisting problems; the analysis on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环境监测是随着环境污染的形成而产生,并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环境监测既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环境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当前环境污染的特点
1.1 环境污染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首先,由于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来自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诸多的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质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并且这些污染物常常是经过转化、代谢,富集等各种反应后,才导致污染损害。其次,与般民事违法行为所造成损害不同,污染环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过程非常复杂。比如,1956年日本发生的“水俣病”,是因当地的一家氮肥厂将含汞的废水排入河中,使汞富集于鱼体之内,当地居民吃了这种鱼而致病。应该说在这个系列环节中,单一的某个环节并不会致"水俣病" ,但经过这一完整的过程,最后导致了“水俣病”这一损害后果。
1.2 环境污染损害具有持续性
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相对浓度一般都很低,大多数在百万分之几,少数在十亿分之几,有的甚至在万亿分之几的水平。因为浓度低,短时间内看不出危害,可是长年累月,“积少成多”,有的是终身受害,可酿成严重后果。生活环境中的污染因子浓度通常比生产环境中浓度低的多,但由于人群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因此作用面广,机体内累积剂量大,累积损伤大,表现为低剂量、长时间的慢性中毒。
1.3 污染物的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
环境污染通常是多因子联合作用,健康效应表现综合性环境中有害因子有很多种类,它们可能同时进入人体,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各种污染物各有不同的毒害作用,产生相互作用,这些因子的联合作用将使人体产生的效应更加复杂。可以是局部刺激致毒、也可以是全身作用;有的是特异性作用,有的是非特异性作用;而且污染物与污染物之间可以起协同叠加作用。
1.4 环境污染损害具潜伏性
环境损害一般具有很长的潜伏期,这是因为环境本身具有消化人类废弃物的机制,但环境的这种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某种污染物的排放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所不能消化掉的那部分污染物就会慢慢地蓄积起来,最终导致损害的发生。
二、环境监测的任务
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基本目的是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水平、效应及趋势。
1.环境监测的特点
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的复杂性等,其特点可分为:
(一)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提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如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就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二)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2.环境监测的作用
(一)环境监测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作用
在社会化生产过程中,经济与环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即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统一的。党和国家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强调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要实行“三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行“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二)环境监测在污染物总量减排和环境执法中的作用
随着污染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环境监测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污染物部量减排和环境执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1)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不定时抽检,促进企业治理污染,实现达标排放。
2)对排污企业进行监督性监测。通过对排污企业的督查性监测,全面及时掌握了企业的排污情况,为工业企业污染整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3)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暗查。根据暗查监测结果,对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超标排污的企业处以罚款;对重点污染挂牌督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违法排污企业,报政府停产治理;对治理效果不佳的企业,建议关停。
(三)环境监测在社会商品中的作用
社会商品是在整个社会中流通和使用的。产品质量的好坏,不仅从适用、美观、耐用方面去衡量,还从它对人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来衡量。如机动车排放有害废气指标,冰箱等家用电器的噪声指标等都要进行测定。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合成化学品越来越多,作为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更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四)环境监测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有一些科学研究又往往以环境监测为论据。如自然资源考察中的环境背景值调查、环境监测和环境容量研究中的污染源调查等等。做好这些方面的环境监测,将对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经济有着重大意义。
三、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采样质量
样品采集过程中采样点的布设、采样的深度与厚度、样品的储存方法、气象条件和采样的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采样质量。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周边环境、地理位置、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按照理论上的要求布点,只能因地制宜地选取其他点位来代替。在这种点位布设不规范、具有一定程度随着性的情况下所采集的样品,测得的数据显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二)仪器设备性能的影响
样品分析过程中仪器设备会给分析结果带来误差。其一,来自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分辨力等。如用分析天平稳重时,分析天平本身有一定的精度,所以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其二,分析所使用的仪器是否进行定期校准和计量认证,分析人员对仪器的调试、使用能力如何等因素都会影响分析结果的质量。
(三)分析方法的影响
样品分析方法不是唯一的,应优先选取国家标准方法或与之等效的方法。任何一个监测方法都有局限性,如:适用范围、允许限量、干扰物等。但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实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存在选取方法不当的现象。另外有些分析方法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具体表现在水质采样方法、样品前处理方法比较薄弱。因此分析方法选取不当,都会影响监测结果质量。
(四)测试环境的影响
样品的测试过程中对湿度、温度、灰尘、噪声、振动等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测试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时所用的甲醛缓冲溶液吸收一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A)要求测试温度是20左右,但有些实验室受经济条件制约无法予以保证,使分析结果受影响。
(五)人员素质的影响
环境监测采样、分析、质控等人员操作技能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都会影响监测结果的质量。
四、从目前情况来看,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大厦就会垮掉。针对当前环境污染的新特点,环境监测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加快推进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努力开创环境监测工作的新局面,为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有力保障。
4.1 加强环境监测法制建设
应加快环境监测法治化进程,依法管理和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尽快制定监测法规,确保监测工作依法开展、监测管理依法行政、监测数据合法有效、监测信息依法公开、监测工作职能法定。抓紧完善监测管理制度,启动编制国家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规章制度,使监测工作有章可循。以法制建设为牵引,带动环境监测体制机制逐步理顺,通过修改《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环境监测事业公益性属性,强化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事业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确立监测数据的法定权威,明晰各级监测站与监测管理部门的设置等级与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
4.2 加强监测基础能力建设
大力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搞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的储备,以项目实施带动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测技术设备水平。推进监测装备和技术体系的现代化,构筑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实现环境监测由“粗放型”向“精准型”的转变。要加强对环境监测仪器的研究,加快监测仪器的国产化,做好仪器设备选型,制定科学的装备配置计划,选择适合实际工作的仪器装备。
4.3 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要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环境监测接轨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增强环境监测的整体实力。要在科学优化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全国环境监测网、生态环境监测网,沿海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长江、淮河等各大流域环境监测网,区域应急环境监测中心网,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中国网等,形成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龙头的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中心体系,为全国以及区域和流域的环境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监测报告,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展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工作。
4.4 加强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把监测人员入口关,保障监测机构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落实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大力开展监测技术培训,不断提升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进一步加强监测系统行风建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的核心价值观,推动环境监测事业健康发展。推进监测人才队伍的专业化,促进普通采样人员、分析人员向专业型、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发展,使监测队伍由“普通技术型”向“专家学者型”队伍转变。
五、结语
总之,生活质量的改善离不开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只有加强环境监测,才能有效遏制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生活环境,进而促进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由此可见,加强环境监测已经是势在必行、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洪大用:《当代中国环境问题》,载《教学与研究》1998年8期
[2] 雷鸣1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研究评论推荐1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7,14(3):31-331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