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住宅区人车分流的思考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2-08-20 10:13:00 更新时间:2012-08-20 09:51:58
摘 要:现行的住宅区人车分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完全人车分流一种是部分分流,“完全人车分流”模式。所有车辆都是停在地下车库的,地下车库的汽车进出口全部在小区大门外,与市政道路东宝路相连。另一种为过渡模式,一是人行、车行分别采用不同的路线,如人行内道,车绕外围;二是地面停车与地下车库停车相结合,但由于地面停车费用较低,因此业主往往会优先选择地面停车,无法避免小区内人车混行的局面。
关键词:人车分流 城市化 住宅区 城市交通 地下车库 私家车 开发商
Abstract: The existing modes of separation of pedestrian and vehicles in residential area include the complete separation and partial. For the complete separation, the vehicles parked in the underground garage,and exists and entrances are outside the community, connected to the municipal roads. Another mode is a transition, that is pedestrian and vehicles respectively using a different route, such as pedestrian using internal path and vehicles around the periphery; or the combination of ground parking and underground garage parking, while due to the lower ground parking fees, the owners often prefer parking on the ground, unable to avoid the situation of disorder.
Key words: separation of pedestrian and vehicles; urbanization; residential area; urban traffic; underground garage; private car; developers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中使用的中小型汽车数量飞速增长,因此,地下停车场、车库的建设也将随之而发展。一方面,私家车缩短了居民出行的时间,扩大了城市的半径,使城市居住区域逐渐向拥有清新空气的郊区扩展;另一方面,当汽车从奢侈品突变为大众消费品时,社会没有做好准备,小区的安全难保,业主停车的烦恼没完没了。
烦恼一:安全隐患。很多孩子正处于喜欢玩闹的年龄,但每次从幼儿园回到小区,就被关到屋子里了,因为小区里到处是车,孩子骑着童车在来往的车辆中穿梭,总是让家长提心吊胆。
烦恼二:停车位紧张,停车困难。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很多人下班赶着回家,就为了进来占个车位,更有甚者找到位置后干脆不往里面开,为进来的车制造了不少麻烦,每天想着抢停车位,已经成了无数都市人的一个心病。
烦恼三:小区环境污染。现在的都市人大都有这样的感受:晚上睡在床上,一会儿是汽车驶过的声音,一会儿又是汽车的报警器又响了,只有把窗户关得严严实实;空气污染就别说了,还有就是景观污染,没有车位的汽车直接开进了绿地,好端端的花草树木被碾压得不成样子,刚搬家时小区景观赏心悦目,现在成了大停车场,小区的大门口、走道上、转弯处,到处都会挤满车子,场面很是壮观。
那么什么是人车分流?
所谓人车分流,简单地说就是人、车分道而行。而住区内真正实现人车分流,则必须是行人与车辆不在同一出入口,即人的入口和车的入口是分开的,交通流线的设计使得人车能够自然地各行其道。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节省并整齐划分了公共空间,便于小区的规范化管理。建地下车库就是本着人车分流的初衷。车辆的入口直达地下车库后,业主则从另一出口进入居处,站在住区内看不到任何车辆。它不仅是一种人文精神,更是对人的尊重,对居住环境的深刻理解。
大多数新项目和所有旧小区都采用地面停车与地下车库停车相结合的方式,但由于地面停车费用较低,因此业主往往会优先选择地面停车,这就造成了小区内人车混行的局面,从而带来安全隐患。目前有不少新开发的小区为了安全,会将大门入口处的车与人分成两个门进入,这样虽然能够减少一部分纠纷,但难以产生实质的作用。
关于人车分流的问题有很多,就算是已建成的维持环境、维护安全的“人车分流”小区交通模式,也会陷入“合流”尴尬。首先是地面车位停车费和地下车库停车费相差较大。由于现在很多楼盘的地下车位都是只售不租,动辄十万以上的售价令不少购房者望而却步。 济南黄金时代业主与开发商之间的车位之争也已经持续数年,其间开发商多次张贴通知,要对社区车辆规范管理,车库价格也进行过调整,单体车库由12.8万调整为13.8万,地下停车场由8.8万调整为9.6万。购房者抱怨说,自己的车就是个代步工具,才几万元,而地下车位的售价能买两三辆他这样的车了,实在是接受不了。还有的小区虽然地下车位出租但租费也是过高,以济南世纪佳园为例,地下停车场一个车位每月120元的租赁费和60元运行维护费,地上停车场每月只收80元,车主自然抢着在路边停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小区地下车库车主出入口设计不合理,表现为地下车库车主进出口距离车主住所距离较远,如果将车停在地下车库,会给车主工作生活带来不便。这也是部分车主不愿意将车停在地下车库的原因。其次,开发商过度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导致,表现在开发商尽可能在地面多建设停车位,因为车位所有权归属开发商所有,开发商可以把车位租给业主,牟取利润,如果把这些地面停车位占用范围内的土地建设成绿地或者业主活动场地,则开发商就不能赚到更多的钱,权衡之下,开发商当然选择多建地面车位。另外,人车彻底分流这种设计造价也较高,一般来说,地下车位建造成本是地上车位的2.5倍,开发商为了节省成本,对地下车位建造有所保留。
住宅区人车分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必然要经历一番发展的过程,自身由不成熟变为日益成熟,因此,我们在欢迎人车分流的同时也不能把它想得过于理想化。毕竟不同的社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一标准统一而是要因地制宜,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人车分流的最大特点是对环境设计的重视,她只是把人车分流当作一种手段,而给业主创造一个优美、舒心的环境,让业主更多地与环境交流、沟通,达成一种人与环境、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是开发商和设计师的最终目的。
具体怎样达到这个和谐,我们不妨借鉴一些国外的一些经验:
荷兰的“生活花园”
20世纪70年代,埃门大学教授波尔提出了在限定车速和流量的前提下人车混行的方式,在荷兰德尔福特的住区实现了这种规划思想。这种生活化道路原本是1972年,居民为防止汽车进入的防卫手段,最初是在家门前的道路上设花台、铺地砖,另外向市政府要求,设置各种使车辆必须减速才能通行的设施。后来到了1975年,荷兰政府在“与生活同在的交通”政策下,为生活化道路定位,1976年更是在道路交通法中为“生活化道路”立法,公布设计的最低标准。这种设计观念使社区空间充满人性的魅力,被成为“生活花园”。荷兰的“生活花园”是住区规划从广义的角度对住区道路提出设计原则向对住区道路进行专项规划的转折点,并且随着规划理论的发展逐渐完善起来。
日本“人车共存道路”
受荷兰“生活花园”理论的影响,1980年,日本大阪市阿倍野区长池町,实现了日本最早的人车共存道路。在社区道路完成之前,道路没有人行道,只有双向通行的道路,但是通常车辆都会违规长时间的停放在道路两侧,并且大部分车辆通常无视限速30km/小时的规定,几乎都是超速行驶。为解决这种状况,政府采纳了人车共存措施,以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住宅环境为目的,进而建立理想的城镇、街道的观念。社区道路的最大特征是,汽车无法高速行驶。像长池町的社区道路,利用锯齿状的车道使车辆不得不蛇行,车道的宽度只有3m,采用物理和视觉方面的抑制速度的效果。后来,这类控制速度的手法,应用的非常频繁。此外,为抑制速度而设置的构造,带来了专属行人与非机动车的气氛。
现行的住宅区人车分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完全人车分流一种是部分分流, “完全人车分流”模式。有些小区人车分流做的非常到位,所有车辆都是停在地下车库的,地下车库的汽车进出口全部在小区大门外,与市政道路东宝路相连。汽车在小区外直接进入小区地下车库,地下停车场有电梯直通入户这样车与人互不干扰,因小区内没有汽车穿行、停放、噪音的干扰,大大提高小区的环境质量。一种为过渡模式,一是人行、车行分别采用不同的路线,如人行内道,车绕外围;二是地面停车与地下车库停车相结合,但由于地面停车费用较低,因此业主往往会优先选择地面停车,无法避免小区内人车混行的局面。
人车分流不能跟风,现在很多社区强调人车分流,但是人车分流本身并不一定是人性化的。目前流行的一种做法,已经把交通的问题强化到过分的程度,要求小区里不能行驶一辆车,甚至有一股风气,就是做外围的复合式道路,结果有些地方变成了死角,用起来很不方便,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人车分流”这种概念在不同等级、不同要求、不同发展阶段的住宅区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德国人做人车分流最彻底的是最低标准的住宅区,就是社会住宅,大量的车停在地下,社区里都是步行的。而真正比较高档一点的住宅比如说联排住宅的车子都要停到住宅前。要根据自己的项目特点把交通解决好,进到小区里的汽车,应该保证低速、安全、便捷、安静。
国内住宅区在人车分流的实践中,大部分的小区采用的是部分人车分流,也即一定规模上的人车分流街道生活是都市生活的重要特征。地上部分,道路要曲折,“通而不畅”。通,便于业主的车辆通行;不畅,则通过道路的曲折设计达到减缓车速的目的,以此来保证地上安全,因地制宜人车融合,这样一方面控制车速,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计划外的停车。“通而不畅”实现了便利性与安全性的兼顾。在小区中,也应着手交通环境。小区的设计应有利于及时消化车辆,实现人车分流,及早将车辆引入车库。人车分流的空间划分不宜过大,小区的道路不宜太直或太顺畅,以限制行车速度。 路宽适度,这样即使小区车辆配比高,但交通却不拥挤,这得益于其路宽设计。路面的宽度应当考虑到一旦路面有计划外停车,也能够双车道自由通行,一般小轿车可以自由通行的宽度为2.2-2.5m,小区内部道路的宽度设计为7m,基本上不会产生拥堵。当然不可避免的这会带来人车分流实践中的不足:车辆可以进入小区中心区的内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的活动。目前的小区道路设计,倾向于把道路设置于小区的外围,车辆从地下车库进入组团和单元,这也是很多小区采用的方法。
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首先,解决要解决地下停车场费用太高业主不能接受的问题,我们应充分考虑到部分业主对一次性购买车位有困难的问题,车位的租借也是可以的,甚至可以实行分期付款,这样是一个十分可行的方法,这样就解决了业主付不起地下停车场过高费用的问题, 这样做不但对业主有利,而且对开发商来说也是利大于弊的,表面上来看开发商损失了地面停车位的收益,实际上开发商地下停车位增加的收益要远远高于地面停车位损失的收益。因为开发商不再提供地面停车位后车主被迫选择地下停车位来停放车辆,解决了开发商地下车位租、售困难的问题。还可在适当时候在小区周围道路开辟夜间停车位。以尽可能的让服务到位,满足业主的要求。
其次,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制定的相应的政策加以引导,以解决物业在管理上的尴尬处境,使其有章可循。我认为,欲实现小区人车分流,减少安全隐患,提高小区业主生活环境质量,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比如政府相关部门尽快明确人车分流标准,并且采取强制措施推行人车分流,降低地下车库停车收费标准等。另外,物业公司也可以通过降低地下车位停车费的优惠措施来鼓励业主选择地下停车库停车,比如采取车主预存停车费享受打折优惠的方法 ,物业公司应提高服务意识,将身份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同时,一种新鲜事物的产生总有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而从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大家共同协商解决。业主和物业公司工作人员才是人车分流得以良好贯彻的载体。双方应通力合作,互谅互让。还需要看到的是,目前不少小区实施的“人车分流”忽视了业主生活的舒适度和住区环保建设。同时,业主和物业公司工作人员才是人车分流得以良好实行的载体。双方应通力合作,互谅互让,毕竟人车分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全体业主的利益,但服务是通过管理来体现的,没有管理,所谓的服务也无法实现。
由此来看,这个人车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进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可以这样理解:社区内的人车矛盾是在发展中得以平衡的。当机动车(以私人汽车为主)未达到某一规模,对人的干扰便不足以成为问题;当机动车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人车分行”就不可避免;而当机动车规模过度后,物极必反,探讨新的“人车混行”成为问题的新的解决方向。这也正是发达国家车行与人行关系相互磨合走过的漫长历程。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受土地面积、建筑施工难度和成本限制三方面因素,人车分流要想彻底实现尚需时日。人车分流社区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对物业公司的管理水平要求也比较高,真正达到和谐运行和需要一个探索和磨合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生与四.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 K·H·克劳著,陈祯耀译.交通安宁——前联邦德国道路交通的新概念,国外城市规划,1993.
[3] 天野光三著,许荣辉译.人车共存道路计划·手法.台北:台北市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社,1992.
[4] 大卫·路德林,尼古拉斯·福克著,王健,单燕华译.营造21世纪的家园——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 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4-57.
[6] 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54-57.
[7] 布莱恩·劳森著,杨青娟等译.空间的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2-48.
[8] 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4-57.
[9] 埃比尼泽·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天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