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感想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2-09-01 10:13:28 更新时间:2012-09-01 10:57:18
时光荏苒,我在高中已经当了几年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许感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2006年四川高考自主命题语文试卷“立足于平稳过渡,着眼于正确导向”,获得了各界好评。这套试卷鲜明体现的课程改革精神和理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该套试卷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了这种课程理念:
在读写实践中考查语文应用能力。为倡导素质教育和减轻学生过重学生负担,试卷突出精要的语文知识,强调实用的语文能力。该卷明确地告诉我们:高考复习不能陷于题海,备考复习必须关注生活和重视课本,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为了突出考查语文应用能力,适当减少阅读量是为了增加考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增加答题量则是为了突出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中学语文教育重视语文应用能力。
在思辨过程中考查探究能力。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试卷为了引导中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对试题作了精心设计。文言文阅读所用文段写的人物并非历年高考文言文常见的“正面”人物,而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的人物。
二、创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要教给孩子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很多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受这种传统的“容器观”的师生关系束缚。这种师生关系与前者有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前者的“桶与杯”的关系中,这桶和杯都是封闭式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死水一潭。桶与杯在大,但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根本无法适应的。况且,这桶中之水虽比杯多但也许是多年的陈水、腐水,而这杯中之水虽比桶少但可能是营养丰富的新鲜之水。可见,桶水虽多未必能浇灌幼苗,杯水虽少也可能是幼苗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生命之水。而后者的关系中江河湖泊与孱孱小溪涓涓细流式的关系中,这江河湖泊与孱孱小溪涓涓细流匀是有源之活水,师与生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中从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无时无刻不在吸取有用的知识来不断地充实自己,做为教师更是在有意识地这样做。所以,教师这江河湖泊与学生这孱孱小溪涓涓细流匀是有源之活水,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民主平等和睦共处,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学问,在这个相互交流式的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前者师生关系中,师的桶与生的杯只是容量的大小不同,并无本质的区别。后者师生关系中,重在知识的不断更新这个过程,而不在其容量的大小,重在师生间情感、知识的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师生都找到成功、找到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健全的人格。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做好教辅工作。
关注每一位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师生教学互动是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教学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
传统的教学,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向形式,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改实验的阅读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为如下过程: 课前自学 、课堂教学、课后还要设计适当的练习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做学生贴心人。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规模和普及率上都达到了一定层次。可同时也形成了一种误区,即把学生的心理成长看成是学校的任务,单一依靠学校教育,而忽视了社会和家庭的辅助作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几乎同时起着作用,特别是由于家庭成员间的近距离性、近亲情性、终生性、潜移默化性决定了家庭教育的重要程度更应被现代家庭所重视。
1、 家庭因素与学生心理问题
父母价值观、管教态度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具有影响深刻而又不易为人所觉察的特点,一旦出现偏差,极易引起孩子的各种心理问题。(1)情绪、情感障碍(2)性格缺陷(3)心身障碍(4)意志行为障碍(5)品行障碍(6)神经症。
2、 学生心理问题家庭成因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当的教养方式、管教态度,日益疏远的亲子关系,冷漠的家庭气氛,无一不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而这一切都有其自身的深层原因。(1)家长的所谓“面子”, “成王败寇”、“衣锦还乡”、“金榜题名”等传统思想早已印刻在人们的意识之中,父母对孩子提出一些绝对化的要求也是很自然的。孩子一出生就与父母连在一起,孩子有出息父母风光;孩子没能耐,考得不好,“真丢我的人”,则又成了父母的心病。(2)家长希望孩子完成自己的心愿,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感觉、动机、愿望放在孩子身上,这种把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做法,必然影响到其教育态度及方式。(3)社会历史与评价体系,“第一名是才”、“考进前十名才行”,这种名次、分数评价为主的方式必然导致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因为第一永远只有一个,而百分之九十、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处于家长的责备之中,听话就是好孩子,“叛逆型”、“创造型”等有棱角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人,“模范”人物犯罪,可见一斑。(4)学校教育任务的家庭分摊,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就请起了家庭教师,于是学校竞争延续到了家庭。家长过重的负担扭曲了家庭教育的功能,也污染着家庭环境,增加着学生的心理压力,酝酿着心理问题的爆发。(5)家长个体心理问题, 调查表明:父母的心理问题与孩子的心理成长显著相关,如强迫型人格父母钻“牛角尖”,跟孩子较劲,“不愿干偏让你干”!试想,孩子如何能健康?同时,孩子处理事情的标准常常是以父母为权威的,而权威的偏差必然导致标准的失误。再有,孩子接触社会,进行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一个好“暴怒发作”、“苛刻挑剔”家长的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人。
学生心理成长问题刻不容缓,我们期待着家长教养方式、价值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充分调动起孩子及学校的积极性,加强亲子沟通,促进家校合作,共同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随着教育立体化的推进,随着学生心理问题的日渐突出,家庭因素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对于这方面的探索必然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我坚信,教学相长,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用心地探索,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