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历史课的探究式教学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2-09-01 10:16:50 更新时间:2012-09-01 10:13:49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师生共同对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体验历史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都离不开“讨论”,笔者就初中历史课“讨论式”教学模式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现在就此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情境是一个多维的、全时空的、多功能的概念。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探究欲望;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这里的情境是用于导课,激发学生兴趣,激起探究欲望的情境。实践证明,情境的创设是否巧妙得当,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动学生的心灵,是否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探究欲望,是一堂课能否有良好效果的关键。因此,我十分重视通过图片、歌曲、故事、影像资料、时事资料等多种形式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跃跃欲试,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学生进入探究做铺垫。
如,在“盛世文化”的教学时,我让学生上台“角色表演”创设教学情境,具体教学情境如下:角色1:手握一卷史书道:“后人称颂我写的史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角色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角色3:“我是唐僧,不是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师傅唐僧,但我的确历经千辛万苦去西天(天竺)取得真经(佛经),我到底是谁?”角色4:“我小时候练字可勤奋了,家门前池塘里的水都被我毛笔的墨汁染黑了……”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扮演的分别是谁?他们分别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绩?通过“角色表演”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对盛世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进入对盛世文化的探究氛围之中。
二、师生合作,探究知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唱主角,学生是配角。而新的课程理念中让学生唱主角,老师更多地成为学习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对于选题、收集资料、课外调查等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承担。师生之间的交流自始至终贯穿于相互质疑、相互学习、相互讨论之中。我带领学生探究新教材,使每个同学都成为小老师,小先生。
初二历史《社会习俗的变化》中讲到“禁缠足”时,开头一句是:“延续千年的缠足是残害中国妇女的陋习。”有个同学提出了另外的问题:女性缠足始于何时?怎样缠足?为什么要这样做?缠足不影响身体发育吗?我指导学生分成四个探究小组,各负责一项主题,利用课余时间深入调查。懂电脑的同学上网下载了许多资料;技术差点的同学干脆利用星期天到农村去询问自己的奶奶、姥姥,写成了探究报告。我们围绕着教材不断提问,思考、探究一些问题,学生耳濡目染,主动参与,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质疑、善问、探究学习的习惯,教师也在合作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三、同学分组,合作探究
课改之初,我发现某些探究过程主要集中在一部分优秀同学之间进行,而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参与较少。于是,在划分探究小组时,我尽量根据学生的能力平均搭配,以便共同探究,共享探究成果与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原始农耕文化》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观察半坡人用来取水的陶制尖底瓶示意图,思考:半坡人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取水瓶?你能设计一个既省力、又方便的取水瓶吗?”同学们在小组观察、讨论中发表了多种见解,还有同学请教于高年级的物理老师。从各个小组展示的作品看,学生的构思、制作都很巧妙,具有一定的科学原理。从材料看,有纸质的、塑料的、铁质的、铜质的、泥质的、橡胶的;从形状看,有尖形的、圆形的、方形的、椭圆形的、多边形的。有些小组的同学用小论文的形式介绍了自己作品的使用原理,甚至还配有插图说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各班都涌现出一批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学生。他们用探究的眼光学习研究历史,发现问题;用合作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提高素质。他们将自己探究的成果乃至找到的一点点资料争相让老师、同学分享,形成了共同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风气。
四、网上交流,扩大探究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课中,书中有一个讨论思考题:“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如何处置蒋介石问题上,革命队伍中也存在着杀蒋、审蒋、放蒋等不同意见,请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谈谈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三种观点:(一)在当时形势下,“杀蒋”对中国不利,会造成中国更大的危机,因此不应“杀蒋”;(二)蒋介石叛变革命之后,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制造白色恐怖,应杀掉他;(三)“杀蒋”可能会激化矛盾,但“放蒋”太便宜了他,还是“关蒋”为妥,待以后形势好转了再杀他也不迟。
同学们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材料,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之间通过校园网发表自己的观点;还有的同学发电子邮件给我,与我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辩论中,有些同学观点引用的论据虽然不很准确,甚至存在着错误,但是他们通过网上联盟,积极参与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的精神,这是在新课程中应大力发扬的。
史学的最高境界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素质不是灌输进的知识,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能力。在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走进生活,让历史在学生心中,从而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