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探析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2-09-10 09:43:56 更新时间:2012-09-10 10:32:03
摘要:随着产业结构和劳动结构的变化,企业需要大量的中、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因而需要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立足于企业的需求,改变以学校为主体的意识,打破学科系统化的教学观,建立以职业能力为需求的教学观,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促进学校与企业相互依托、共同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企业需求 校企合作 职业能力 教学模式
重庆直辖以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改革的前沿阵地,重庆的产业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知名企业的大量入驻,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两江新区的成立,都急需大量的、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重庆市总工会对部分企业的调查表明,重庆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不高,技术素质较低。在生产操作人员中,初级工占27.2%,中级工占45.6%,高级工占19.6%,技师和高级技师占7.6%。从比例可以看出,重庆市既缺乏高级专门人才,也缺少大量中等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作为生产一线工人的培养基地—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深化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改革,着力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职业技术人才,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教育部2002年以来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0年11月27日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重庆市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都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作用,推进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建立健全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一体共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机制。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我校是重庆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校30多年来为重庆市各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建设人才。在教育实践中和中建二航局、九源机床公司、轨道交通公司、市政工程公司等单位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合作。
一、我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是:订单培养、厂内基地等模式。
1.订单培养模式
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需求“规格”,一定的数量,提前预订毕业生。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指派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上课或者举办讲座,学校也派遣教师参加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实习实践。制定了 “实习生管理手册”“驻厂教师工作手册”“企业对实习生管理规定”等操作性文件。
订单培养模式推行以来,学生入学就基本有了工作,毕业就可以就业。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合。教育的实施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培养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合作方式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这种合作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学校比较被动,培养多少人,什么时候培养,完全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学校缺乏主动权。
2.厂内基地模式
就是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资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知道学生实习。学生在实训中做到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育人、创收合一。这是我校主要采取的合作模式,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快速地转化为生产技能。
厂内基地模式下,学生的管理问题比较多。企业觉得学生存在角色转变慢,不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缺乏责任心,组织纪律较差;与人沟通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不足。有的学生“理论不行,技能不会,还不愿学”。所以学校与企业就制定了相应的《企业对实习生管理规定》,实习情况逐渐有所好转。
除上述模式外,我校也在尝试“双元制”、“企业杯”技能竞赛、企业家报告会等形式来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几年的实践和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形式我们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总结如下:
1.实施“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满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满足了企业用人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学生求知、就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突出“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理念,合理配置了教育教学资源,有力地促进了职业学校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
2.实施“校企合作”,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了技术上的指导和物质上的支持,为学校提供了生产设备、教学资料等。同时,学生的实训直接在企业进行,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在企业中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3.实施“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四方共赢
对企业来说,人才结构更趋合理,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对学校来说,不仅降低了办学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了学校与社会、教育与劳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对学生来说,技术能力得以提高,就业能力得以增强。技能越优,竞争力越强,找工作越轻松,相对收入也越高;对社会来说,学校从源头上提高了劳动者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增加,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4.实施“校企合作”,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来校讲学、授课,介绍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运用效果;学校的教师通过在企业的实际操作,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能力,“双师型”教师的不断增加,大大地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总体质量。
三、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从企业角度来看认识不足。多数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缺乏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被动地位,与学校的合作深度不够,只愿意学生参观,不让学生动手,怕影响生产,使校企合作有“合”不“作”。
2.从学校角度来看力度不够。在已经签定的校企合作中,有一部分只停留在纸上对付检查评估,没有按照教学计划按时执行;另一方面是学校实习经费不足,使校企双方的合作受到限制。
3.从学生角度来看目标冲突。首先,企业追求的是生产经营的利润,倾向于利用廉价劳动力,不能真正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其次,实习学生稳定性较差,企业最后要留住他们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企业投入学生培训会有所保留,直接后果是企业留不住需要的人才,学生没有真正学到技术。
4.从课程设计方面来看整合方式不妥。学校需要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以获得文凭,企业需要获得有针对性的职业操作技能,双方在整合课程设计方面沟通不畅,不及时。导致校企合作不顺利。
四、校企合作任重道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环节自身的问题,还反映了职业教育观念、体制和机制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因此,需要站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的高度,从分析具体问题入手,寻找深层次原因,保证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健康有序的发展,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提高认识,明确校企合作的性质与遵循的原则。
1.校企合作主要目的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首先是一种教育行为,同时,其主要内容是在企业工作岗位上的训练,也是一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行为,同样也属于大的职业教育范围,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因此,要遵循教育与培训的基本原则。
2.校企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商业行为,要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洽谈项目、制定规则、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以保证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必循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
3.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是涉及不同社会与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合作,需要宏观调控,需要公共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因此,要遵循政府主导的原则。
4.校企合作涉及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适合非完全行政、非完全市场的一种治理,要兼顾多元办学主体的利益,要遵循利益相关者权益平衡的原则。
(二)制定政策,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政府应当明确对校企合作的责任,加强统筹管理,为学校和企业牵线搭桥,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表彰鼓励先进。
2.政府应适当的给予财政专项补贴以推动企业参与课程改革,建立企业实习中心。用减税的方法鼓励大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
3.地方政府在权衡各方利益均等的前提下,出台落实校企合作的具体政策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4.规范对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定相应的实习管理手册,签定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三方合作的协议,平衡各方利益,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5.加快校企合作的基础能力建设,支持、资助开发适应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教材开发;支持、资助与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自身能力。
总之,校企合作任重道远,要使其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都要各施其责,进一步改善职业人的培养环境、模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余祖光
2.新时期校企合作有哪些模式 山东农业大学 殷子惠 赵明月
3.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途径探究 《中国培训》
4.从人才的需求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网络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