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城中村”的改造浅析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2-09-11 11:42:13 更新时间:2012-09-11 11:58:12
摘要:通过对“城中村”的改造,使居民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具有对该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村里的小品、绿化以及活动中心,良好的场所品质使居民们流边忘返,无形中它们便成为人们心目中共同的认知场所。“城中村”的改造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社会各部门各工种、各专业的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设想;效果
一、“城中村”的提出
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展,越来越多原在郊区的村庄被纳入城区范围,原来的村庄变成了城区,有的甚至变成了城市的中心。位于城市边缘的村落,逐渐被城市合围并同化,但是一些村落由于种种原因被遗留下来。这些被城市用地所包围的村庄随着城市的扩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村民们自发地在村里见缝插针地造屋建房用于出租。这里除了一部分是原来的村民,还聚集着大量的外来打工者,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城市形态“城中村”。这些村庄在城市发展的带动及影响下,发生了明显的由乡村转向城市型的变化,但因土地、户籍、人口、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城乡二元体制,它们又没有真正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其发展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景观及社区组织等多方面,更是保留浓厚的农村特征而与城区存在明显差别。
二、“城中村”的现状分析
我市的村庄大多为二层联排式住宅为主,违章建筑夹杂其中,归纳起来有以下共性:
1、“城中村”目前还没有形成惊人的高容积率,房屋以二到三层为主。违章房屋主要在原有房屋之间或之上违法加盖,合法建筑与违章建筑泾渭分明,改造拆除比较容易。
2、“城中村”的状况正在不断恶化,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进城打工及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受拆迁赔偿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村民正在着手将房屋不断加高,违章的房屋由一层变成二层三层,如果不及时加以规划改造,那么今后改造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
3、“城中村”一般面临城市主要道路,沿街面长、商业潜力较大,可以根据居民劳动力的特点,进行有组织的商业开发,利用居住优势来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
三、“城中村”所产生的问题
1、安全问题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违章建筑见缝插针,形成了“一缝天”、“贴面楼”等,在原有老建筑物的基础上加盖两层,原有建筑不堪重负,出现了地基不均匀沉降、墙体开裂、楼板开裂等现象,由于建筑密度太高,一旦爆发火灾,消防车根本无法开进去,建筑本身又无任何消防设施,后果不堪设想。
2、治安问题
由于“城中村”中村民文化程度、就业技能相对较低,其收入大多靠房屋租金生活,由于居住人中结构复杂,外来租住人口在“城中村”中所占比例较大,而且流动频繁,治安管理非常困难,打架斗殴、偷窃卖淫,非法传销的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使之成为滋生“黄”“赌”“毒”的温床。
3、健康问题
由于村庄中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生活配套设施凌乱无序,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供水、供电、电讯、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缺少公共绿地、体育等设施,违法建设、违章搭建、乱倒垃圾等现象突出,房屋拥挤、通风不畅,部分地区污水横流,居住环境阴暗肮脏、空气污浊,极易引发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
4、社会问题
“城中村”的出现造成了城市的大量浪费,给城市规划、治安、景观、环境卫生、消防等方面带来了许多弊病。同时这也与我们的“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宜居城市”等称号格格不入,严重制约着城市健康发展。由于居住者的特殊性,空间的拥挤和隔断带来了个体的孤独。这些居住者遇到困难时不知道向谁求助,遭到伤害时无人知晓,生活在“城中村”中显然获得了一些便利,如生活支出少,但失去了安全的保障。
四、“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城中村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原因,规划管理无序,布局结构混乱,基础设施缺失,环境卫生、消防安全,治安计生等问题突出,道路泥泞、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供水电力通讯杂乱等现象严重,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了漯河市的整体面貌。城中村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要之路,是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力举措,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千秋工程。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建设城市新社区;有利于培育现代新市民;有利于保障农民新生活,有利于构建管理新体制,有利于倡导社会新风尚。
随着漯河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区内的村庄对城市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制约已越来越明显。加快 “城中村”改造,妥善解决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问题,对维护好群众的利益,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集约利用土地、快速推进漯河市开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城中村”的改造的设想
首先我们反对强制性拆迁建设的改造方法。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拆迁不会使城市贫民窟消失,而只是将其驱赶到更加边缘的城市角落,低收群体将丧失居住在城市中心的便利,而新建住区只会变成房地产商向城市高收入群体谋利益的工具。此外,拆迁重建会因为房地产利润的驱动而带来更高的容积率,加重城市负担,同时还会造成社区归属感和邻里环境的消亡。所以,“城中村”的改造成果,最终将落实在村民通过合理合法的收益,来提高生活水平和建筑环境的改善上,但整个改造过程却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在改造的博奕中存在着三方对奕者——村民、开发商、政府,最终的改造方案,将是三方利益的平衡,村民们的要求是在改造过程中保护他们的租金收益,或对损失的租金收益给予补偿,房地产商的要求是在投资改造中至少获得平均收益,而政府的要求是避免财政的压力和保证社会的稳定。
规划原则:“引入资金、政策配合、拆除违章、调整功能、整治环境”,在此原则的指导下,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综合效益
在改造的同时解决城市边缘人口就业,创造村落综合效益。
对村庄的结构布局进行结构调整,按照功能的不同进行调整,对现有房屋进行拆迁改造。沿城市干道建造商业网点,作为就业区,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沿内部干道建造社会服务区,其余用地作为居住用地,可建造单元式住宅楼,来容纳改造中所需要搬迁的居民,或部分社会需求。
按照劳动力市场等级的划分,村民大多都属于等级较低的劳动者,就业的方向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就业区可以为小规模的街区购物中心、餐饮店等。在城市中小规模的街区购物中心的密集模式和大规模区域购物中心的零散布局是共存的,消费者到区域购物中心的购物旅程长,但频率低。然而到街区购物的旅程短,但频率高。因此,街区购物中心的建立,可以改善周围区域居民的购物条件。
建议采用股份制经济和个体经济相结合的模式,引导村民参与市场经济。比如:可以成立股份制公司,村民集资入股,经营管理街区购物中心以及社区服务中心,这样可以提高村民的劳动积极性,也能够对其损失的租金收益给予适当的补偿,另外,还可以从市场引入资金,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参与投资改造的开发商在其它地块的开发给予优惠条件,来保证开发商的平均收益。
2、社会场所
在改造中合理塑造交往场所,促进居民的心理认同。就目前漯河市的“城中村”而言,村民们文化水平低下,精神生活贫乏,大多在麻将桌和棋牌场、游戏机上消磨时间,因此,改善居民的闲暇时间的生活方式,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塑造居民交往场所是“城中村”改造中的重点之一。在“城中村”改造中,全盘推倒重建不一定是最佳途径。因此,对于“城中村”的改造,我们应因地制宜,保留原有的村落形态为策略。首先疏通村落的建筑形态脉络,拆除违章建筑,恢复原有道路网络,在维持原有建筑秩序的同时,满足消防要求。在规划中,把村落的空间形态分为三个区域:居住区、服务区与就业区。把居住区分为若干组团,每个组团40—50户,使组团内的居民相互联系,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就会更快,更有效地组织起自已的集体活动和解决共同的问题。服务区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沿村内街道的带形生活服务区,布置菜店、诊所、幼儿园等,第二部分是沿城市干道布置,充分利用沿街界面的商业价值,建筑形式追求商业氛围,同时兼顾村落的脉络。此外,还可以拆除部分沿街门面房,形成内凹的入口,把人引入内部小型的商业广场,以减少其对道路的干扰。
通过对“城中村”的改造,使居民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具有对该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村里的小品、绿化以及活动中心,良好的场所品质使居民们流边忘返,无形中它们便成为人们心目中共同的认知场所。居民们在此休憩娱乐、消除疲乏、互相交谈并增进交往,从而形成一个积极稳定的社区氛围,人们在心理上真正成为村庄的主人。
六、城中村改造后的效果
1.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增强群众文明意识,促使群众和谐向上,保障群众同享城市改革发展和文明进步成果,积极建设文明和谐社区。
2.进一步推进全市“五城同创”,增强城市生机与活力,强劲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
3.进一步解决城乡并存的二元结构,促进城市的全面和谐发展。
4.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盘活土地使用效益,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提高居民经济收入。
5.进一步深化社会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优化社会公共管理方式,解决居民的居住、出行、医疗、教育、社保等保障问题。
以上是我们对漯河市“城中村”改造的设想,“城中村”的改造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社会各部门各工种、各专业的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大家的努力能为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个人文关怀的平台,关注和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的初衷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