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规划理念下城乡交错带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思考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2-09-12 09:48:08 更新时间:2012-09-12 09:01:08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泛湘西北地区城乡交错带的生态环境现状,深度揪出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反规划”理念支持下城乡交错带建设规划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反规划;城乡一体化;城乡交错带
1.城乡交错带与“反规划”理念概述
1.1 城乡交错带
城乡交错带,也称城乡过渡带、城乡结合部、城乡边缘带,是指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以土地的城市和乡村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地域。探究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实践上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维护城乡社会稳定,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2“反规划”理念
“反规划”是应对我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在市场经济下城市无序扩张的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途径。“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它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当前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已逐步构建了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反规划”思想是优先考虑自然山水生态体系的生态规划方法, 它可以打破城乡交错带的直线格局,形成城市和乡村两者相互交错, 又相互补充的局面。
2.城乡交错带的规划建设现状问题分析
2.1 生硬的圈地运动, 城乡交错带生态系统被破坏
所谓“圈地”,就是把农村中从很早时候起就已普遍存在的“敞田”用栅栏圈围起来,成为整片地段,在这片地段上养羊或从事其他耕作,如种植新的农作物。在城市建设中圈地有二层含义:一是土地的外延扩展, 即向大自然“要地”; 二是原有土地的重新分配, 即土地在原有规模下的内部调整[ 3 ]。对于城乡交错带建设的“圈地运动”来说,外延的扩展使土地用途置换迅速,原本山水相依、村落傍山水的局面,被生硬的宽马路、连排的高楼等打破,侵占了良田,破坏了城乡交错带的生态系统。
2.2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土地系统功能退化
近年来,泛湘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日趋合理,但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土地系统功能退化。土地利用粗放,利用率和产出率低,土地浪费严重,土地系统功能退化。
2.3非农用地扩展迅猛,绿地隔离带不断被蚕食
城乡交错带是满足城市发展和需要的主要供给区,由于地租理论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比较效益差异,城乡交错带内各类用地竞争激烈,土地用途置换迅速,如农业用地中的大型耕地逐步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绿化隔离带逐渐消失。另外,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城市扩散人口与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向城乡交错带转移,城乡交错带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增长又导致居住及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的用地需求量增加,土地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农业用地锐减。
2.4畜牧业发展迅速,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在我们探讨畜牧业如何发展壮大时,一个与之相伴的问题不得不谈——那就是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产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时所带来的种种污染,据调查,农户饲养一头猪,一头牛,一只鸡,每年所产生的污染负荷,分别相当于10-13人,30-40人,0.5-0.7人对环境带来的负荷。在湘西北地区大量畜禽粪便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并引发大量社会问题。
3“反规划”理念下城乡交错带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战略思考
3.1发挥“反规划”的调控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发展战略
构建城乡交错带生态屏障,维持自然地貌的连续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协调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避免或预防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保持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用地的基本稳定。根据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在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的基础上,确定了“三界四区”,即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扩展边界和禁止建设用地边界,在规划区域范围内形成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四个管制区域。
3.2坚定“反规划”思想,重视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和保护
绿化带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城乡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防止风沙,提供大量新鲜空气,调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因此,要继续充分发挥城乡交错带的生态屏障功能,维护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安全,需要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吞食城乡交错带的农田或绿地,加强城区与城乡交错带之间的农田隔离带或绿地隔离带的建设,在城乡交错带内,将农田生态系统嵌入各城市组团以及农村居民点之间,并以蔬菜,副食品生产为主,发展观光农业。
3.3控制污染源,制定生态建设战略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是解决生态环境污染的根本措施。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农业建设,完善农业土地规划,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贫瘠土地退耕还林还草。二是禁止畜禽粪便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保护好地下水不受污染。
3.4“反规划”理念下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第二,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要重点抓好高耗能、重污染行业及重点流域、重大工程污染预防;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逐步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采取科学、有效、可行的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堵住污染源。
参考文献:
[1] 安虎森城乡边缘带以及经济区域空间的三元分法[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2:59.
[2] 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论“反规划” [J]. 城市规划, 2005, 29 (9) : 64 – 69.
[3] 姜 锋.英国圈地运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7, 23 (5) : 96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