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2-09-18 10:45:34 更新时间:2012-09-18 10:03:34
摘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而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学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关键词:渗透德育 道德素质 思想品质
Abstrac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cannot leave school, and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 education penetration, the need to improve students' quality, but also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needs. To learn to exerts a subtle influence on education is each bounden duty. So, how to in the teaching of infil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penetration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quality moral quality
1引言
在学校教学中渗透德育,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培养学生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当前学生的思想品质来看,当代学生的思想具有以下特点:思想活跃,但分辨是非能力不强;向往未来,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讲求实际,但贪图享受思想有所抬头;爱好科学,但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勤劳朴实,但劳动观念依然淡薄。学生的种种表现令人担忧。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主,学生主要活动是学习,而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一大半的时间,比起课外活动的时间要充足得多,若不充分利用,就会使德育工作失去良机。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更深更难的要求和目标。
2.德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学具有规律性的反映。特别是社会主义的教学,它是科学性与思想性高度的统一,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具有德育因素。正如教育家赫巴特认为:教学的最高目的、最后的目的就是要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家加里宁所也说:“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机械地把它分离出来。
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是教育规律的要求,这也是由教师职业道德所决定的。教育家徐特立认为:教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教育后一代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因为德育工作出现偏差,学生就会出现“危险品”。因此,教师如果只顾传授知识,而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是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更不可能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所以,我们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站在战略的高度,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来抓。
3.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3.1在各科教材引导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应从各科教材的教学特点性质、性质出发,自觉地、有机地把德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使之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想教育课应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思想政治课要以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武装学生,初步树立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勤奋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有一定自我教育的能力,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有为青年。
3.2加强师德建设,注重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
注重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师德建设,是当今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向我们提出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教师自我形象的好坏和自身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高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热爱教育,爱护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勤奋学习教育理论,并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指导实践,拓宽知识面,精通业务,适应现代教学。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注重修炼内功,有豁达的心境,有师长的风范。
3.3转变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教育要面向提高民族素质,面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知识水平,面向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从而使青少年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此,教育工作必须从僵化、教条的现状中解放出来,运用“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规律,彻底摒弃只凭学习成绩高低评价学生优劣的教育评价观,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机制,进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是培养学生有较高道德水准的前提条件。和谐的师生关系,易于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师生在思想上得到共鸣,进而会迸发出巨大的前进力量。
3.4在各种活动中捕捉实施德育的契机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在各种活动中捕捉和把握各种教育机会,落实德育工作。例如,在学习英雄人物活动中,学习先进人物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一个有道德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是主战场,教师是德育工作的策划者,学生是培养对象。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家庭熏陶有别,接触的社会环境不同,因而教育者要因时而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确立不同对象、不同时期的德育目标。家长和教育者作为学生的监护人,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通过表扬、激励和肯定的方式巩固他们已取得的德育成果。独立完整地解决一道难题,就是思维品质的进步;能够克服困难,改掉吃零食和吸烟的坏毛病,就是意志品质的胜利;能够自己洗衣服就是劳动观点的养成和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能够主动解决同学之间的摩擦,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就是热爱集体和团结他人的表现。教育者要及时捕捉这些闪光点,并给予表扬,以促进学生实现思想品德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育工作不是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思想进步也往往是不稳定的,存在较大的反复性。因此,平时要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思想变化,找出其思想波动的原因,曲线点评,策略引导。同时,在指出不足时,要切中要害,阐明性质,剖析利害,指明危害,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关爱,变外在强制约束为内心自觉转变。
3.5德育应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
教学活动不是传授单一知识的过程,只进行单一知识传授的教学活动是不完美的。社会科学知识的讲授,要在传播人文科学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事件的背景分析,可教会学生怎样解决矛盾;著名作家思想剖析,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真、善、美和假、丑、恶。坚持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自然科学知识的讲解,既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要注重德育目标的实现。讲解科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百折不回、刻苦拼搏的精神,可以感染、激励学生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学习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勇敢地攀登科学高峰。
4.寓德于教的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一定要坚持几条原则: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践结合起来,使德育教育更有说服力,使学生产生共鸣,教育效果才能收到成效。 (2)疏导原则。进行德育教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勤奋刻苦,积极向上,自觉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学识水平。(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德育教育,要求教师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用希望、激励等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5.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学生们知识的用技能,也应注重对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要大胆实践,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采取不同的德育教育方式,努力创新,把学习与提高思想素质有机地结合,学生们才能发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2008年《广东教育》第八期。
[2] 张庆春.研究生德育工作边缘化的困境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
2007(9):22—23.
[3] 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困惑[N].人民日报,2005—02—23(5).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