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将生态化思想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中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2-09-28 10:23:45 更新时间:2012-09-28 10:31:44
摘 要:城市发展是人类与自然竞争与共生、改造与适应的过程,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城市规划已将生态纳入核心体系,这一理念将有助于建设更为合理的、可持续的城市新格局。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转型;设计
Abstract: The urban development is the process of competition and symbiotic, transformation and adaptation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urban planning has incorporated zoology into the core system, this concept will help build a more reasonable and sustainable new urban pattern.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design
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空间变化来间接地对城市社会发展施加特定的影响,而生态学关于城市规划理论核心、本体部分、土地的利用及工作方法则利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拓展。
一、城市规划制度生态转型的要点
要实现城市规划制度的生态转型,促进传统工业城市向生态城市的转变,实现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整体思维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通过竞争追求个体发展是其主题,这也是传统工业城市发展的普遍现象。而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系统,而是以一定区域为依托的、与其它城市、乡村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存在着复杂生态联系的空间、经济、社会、自然综合体;在地域空间上每个城市是与其它城市及广大农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存在有机联系的城乡复合体;并且区域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关系趋于整体化,不再是一种竞争和从属的关系,而是一种协作共生关系,共同形成区域共生统一体。因此,加强区域意识和整体思维是城市规划生态转型的重要前提,只有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个体自身的发展,并且兼顾区域和全球的发展的城市规划才是真正的生态型的城市规划。因此,生态型的城市规划应强调通过全球全人类的共同合作,建立全球生态平衡,来保护地球上各种生命体的生活环境及其生存发展,并有效避免“生态殖民”,这要求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共管生物圈,以实现“生态无国界”。
(二)理论创新
一方面,自然生态原理向现行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展示了独特的视角,它为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了新的思维。它可以通过改变城市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对抗性关系,将经济增长置于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来实现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另一方面,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具有自然生态属性。因此,需要积极引入生态学的理论知识,来加强城市规划基础理论的生态性,促使传统城市规划原理从经济理性走向生态理性,促使运用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来分析、认识城市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并重新审视城市和自然的关系,这不仅是实现城市规划制度生态转型的有效手段,也是构建具有高生态效率城市系统的理论支持。
(三)制度建设
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它的生态转型必须和社会制度的生态变革紧密结合起来,包含规划编制技术体系的生态完善,如规划技术规范的革新,以及法律体系的生态完善等;而绩效考核制度的生态变革更显必要,如通过绿色GDP核算过程与结果的数据分析,建立一系列与绿色GDP相关联的指标,纳入到决策者的绩效考核中,能够促进城市系统发展的生态转型。这些指标可以是:万元GDP的能源消耗,万元GDP的水资源消耗,万元GDP的土地资源消耗,万元GDP的废水、COD、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等等。通过绿色GDP核算将自然资源耗减、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加以货币化,把环境质量的恶化问题与地方决策者的政绩挂起钩来,在检验社会生产力发展得失的同时,检验自然生产力的消长,督促决策者从根本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制约的现状,改变地方决策者片面追求GDP增长,不注重生态效率的现象,从而大大促进城市规划制度的生态转型。
二、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符合的原则
城市生态建筑设计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局部环境,比如健康舒适的温度、湿度、良好的通风环境、清洁的空气、合理的光环境和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用途的开敞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外部的客观大环境----自然环境,也就是要对自然环境索取的能量和物质要少,而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小。归结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在能源和物质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的思想,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包括节约土地等。
(二)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减少城市中产生的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的排放,将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并入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同时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
(三)将自然融入城市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四)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三、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表现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包括: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和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和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远景规划则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
(一)城市基质、廊道和斑块
城市区别于其他的关键在于其主体为各种类型、体量的建筑体,交通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城市中高度的通达性,这些建筑和硬质地面街区构成城市中的硬质本底或基质。城市中的廊道,主要是人工廊道,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骨架,通常是城市中物质、能量、信息及生态多样性集中地区,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增加廊道绿化率,可以形成城市完整的绿化网络。城市中的斑块主要是散布其中的公园、公共绿化地、休闲广场及建筑周围绿化等,共同构成城市的绿化系统,同时能够调节局部地区的微气候,减少环境污染。
(二)城市功能区划分和布局
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从空间结构产生,以满足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础功能为目的,并与周围的空间格局相联系,形成规划区合理的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规划区可持续能力的增强。城市空间规划首先应满足功能需求,为居民提供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各种类型的本底、廊道、斑块组成的人文和自然氛围,共同构成城市功能区,在生态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功能区所需条件、居民的心理生理要求等,合理安排功能布局,比如居民区附近应安排相应的学校、商场等以满足人们的配套需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及物流、能流的高效流通,同时展现一定的城市文脉及满足人们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三)城市绿地系统
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城市内部的绿化空间的规划应重点考虑,做为人文理念的基础及支撑。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多层次绿化,乔、灌、草复层绿化体系以及垂直绿化,将绿化与建筑结合起来,并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种类,将城市建在绿地中。合理的绿地规划才能有效发挥其生态意义,绿地斑块与生态廊道共同组成城市生态基础,并融入整个区域绿色生态网络系统。
(四)文化生态建设
城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的发挥决定着城市的品位与内在价值,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将城市的特色资源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这是搞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失去即成千古遗憾。既要保护原有文化资源,又要体现时代特色,做到在协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协调,不断创作出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有整体美感的城市建筑群。
(五)社会生态规划
首先是要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程度是生态城市体现对人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应包括对人从生到消亡整个过程的关怀,这既体现对人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的关怀,更能体现人在需要帮助时得到的关怀,同时,也要体现在社会性、自然性灾难时有安全保障。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应包括每万人医生数、社会保险普及率、每万老人“托老院”数、社会安全应急措施完善程度、特殊人群受益率等。其次是健全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管理机制健全是保证生态城市稳定、民主、安全的重要方面,没有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生态城市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可能顺利运行。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