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复兴方式中的功能定位研究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2-10-09 09:58:24 更新时间:2012-10-09 09:25:22
摘要:本论文在对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实地调研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和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实践,分析南京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方式,并探索其功能定位。
关键词:南京; 历史文化街区; 复兴; 功能定位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o nanjing historical street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related theory research, based on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Renaissance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nj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Renaissance way, and explore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Keywords: nanj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Renaissance; Function orientation
一、 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与形成
1、概念的形成
我国正式提出与历史文化街区概念相关的法律文件是在1986年国务院批示的《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申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的通知》。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将历史地段定义为“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而“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
2、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在2008年7月1号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历史文化街区有了明确的定义:“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二、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分析
1、现状分析
名称 | 区位 | 面积(ha) | 年代 | 原有功能 | 现有功能 |
颐和路民国公馆区 | 鼓楼区 | 35.2 | 民国 | 高级住宅区 | 居住为主,办公为辅 |
梅园新村民国住宅区 | 玄武区 | 10.3 | 民国 | 办公与居住 | 居住、旅游、展示 |
南捕厅传统住宅区 | 白下区 | 3.2 | 清末 | 居住 | 民俗博物馆、居住 |
门西荷花塘传统住宅区 | 秦淮区 | 11.4 | 清末至民国 | 居住 | 居住 |
门东三条营传统住宅区 | 秦淮区 | 4.3 | 清末至民国 | 居住 | 居住 |
总统府历史建筑群 | 玄武区 | 11.4 | 清至民国 | 办公 | 旅游、博物馆 |
朝天宫历史建筑群 | 白下区 | 9.0 | 明、清 | 宗教 | 博物馆 |
金陵机器制造局历史建筑群 | 秦淮区 | 13.8 | 清末 | 工业 | 创意产业、商业 |
夫子庙传统文化商业区 | 秦淮区 | 20.0 | 六朝至明、清 | 府学、贡院 | 商业、旅游 |
颐和路12号地块开发利用为总部经济功能, 500强企业大量入驻,整治后的建筑出现大量闲置的现象。颐和路民管公馆区中部分建筑破损严重,大院内荒芜一片。当地居民对居住环境基本满意,大部分居民希望保持原有的居住功能不变,部分居民可以接受观光旅游功能的植入,比较抗拒商业的开发。
梅园新村民国住宅区在2006年前后经过了政府部门的改造,已经形成了整洁的街区环境,大多数居民对改造比较满意,希望保持原有居住功能不变。非当地居民主要以游客为主,对街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民国风貌建筑较为认同,认为其体现了南京特色。
在门西荷花塘传统住宅区内调研时发现,很多住宅都已经搬空,四处张贴拆迁通知,墙面上有拆迁盖印。历史文化街区的边界范围被白墙青瓦的“假古董”包围,表面整洁,围墙内则破败不堪。当地居民表示,门西地区一些没有列入保护名录的古建筑将被拆除,希望可以回迁这里。
朝天宫成为南京博物馆,吸引较多国内外游客前往参观,功能定位合理。在博物馆前设置的绿地与广场吸引大量老年人在此聚集,活动丰富,场地利用率很高,形成老年人休闲的极佳场所。
夫子庙现状功能维持多年,人气持续高涨,商户生意兴旺,主要客户群是针对外地游客。笔者在调研南京多个历史文化街区,发现南京市民对夫子庙商业区印象较差,比较排斥去夫子庙购物休闲,认为购物环境较差,商业档次较低等现象。
2、问题与根源分析
(1)单纯重视新城建设,忽视传统保护
城市决策者和建设者热衷于建设形象工程,许多优秀的历史文化街区被湮没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破坏了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肌理形态。
(2)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
在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利用和更新保护上,人们不顾历史文化街区的承受能力,盲目的开发建设,利用过度的现象时有发生,使传统街区丧失了特色,变成了商业味十足的旅游景点,传统历史街区遭到很大破坏。
(3)重视前期规划设计,忽略后续实施与管理
笔者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将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与几年前的规划对比后发现,决策者对批示后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并未完全遵循规划的意愿。如在1999年编制的《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梅园新村)保护规划》中,在其规划的外围控制区中现已赫然建设了小高层住宅小区,与当初的规划背道而驰。
(4)一味重视街区表面复原,忽视文化内涵挖掘
南京几处历史文化街区只重视了建筑立面的修葺,却忽视了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有的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建设了大量的仿古建筑,严重损坏了传统风貌。如南京夫子庙传统文化商业区,老南京人均认为其现在就是“假古董”的集合。
三、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复兴驱动力分析
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需要
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实施来看,保护就意味着大量的资金与精力的投入,而且这种投入也是永无止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公共特性,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很难满足长期的保护工作。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与其功能的重新定位为解决保护实施提供了基础,只有历史文化街区重新充满活力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才能在对其保护投入的同时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形成投入与回报的良性循环。
2、 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与城市其他区域相比,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显露衰败的景象,究其原因,就是历史文化街区的“过时”。“过时”具体表现为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过时、经济过时和功能过时等。物质过时指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的老化、环境设施的缺乏损毁;经济老化是指街区经济活力下降,对经济活动的吸引力不及城市其他区域;功能过时是指街区、建筑原有使用功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和居民的生活需求。相对于文物建筑而言,其“群体的效果、生活性和市俗性的价值则更为重要”。
3、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复兴方式研究
(1)颐和路民国公馆区
延续原有居住功能和部分办公功能,利用名人故居增加部分旅游观光功能,局部增加商业功能,如高档会所等。置换开发后的“总部经济”功能,恢复其居住功能,同时允许房屋的出让,将资金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与复兴。
(2)梅园新村民国住宅区
延续原有居住与展示功能,维持原有功能,保持现有状态,。
(3)南捕厅传统住宅区
延续原有居住与展示功能,维持原有功能。
(4)门西荷花塘传统住宅区
延续原有的居住功能,保护街巷肌理与形态,整修房屋,修旧如旧,可局部改造名人故居或历史文保建筑作为展览功能,记载街区历史与文化。停止拆迁改造,改为整修建筑,改善居住条件。
(5)门东三条营传统住宅区
延续原有的居住功能,保护街巷肌理与形态,整修房屋,修旧如旧,可局部改造名人故居或历史文保建筑作为展览功能,记载街区历史与文化。可适度开发商业,借鉴扬州双东老街模式,结合街区内老字号或南京特色产业,“以街养街”,形成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6)总统府历史建筑群
保持现有状态,维持原有功能。
(7)朝天宫历史建筑群
保持现有状态,维持原有功能。
(8)金陵机器制造局历史建筑群
作为南京创意产业园区的先驱者,创意产业与商业结合的功能在城市中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人气低落的原因有管理不善、宣传力度不够等,建议可以维持原有功能,在经营管理上仍需要参考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整改。
(9)夫子庙传统文化商业区
进一步挖掘夫子庙历史文化内涵,还原旧时市井民俗功能,开展传统民俗活动,打造真正能够体现南京特色的商业。
4、 结语
复兴既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效方法,又是实施保护的可行策略。合理的复兴与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有利于发挥其多元价值,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而复兴中的功能定位则是历史文化街区问题中的关键所在,只有一开始对功能定位的准确把握,之后才会有一系列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合理复兴与利用。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