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作文教学的思索与认识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2-10-27 09:49:26 更新时间:2012-10-27 09:09:26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迈进,教育改革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不仅是教育方法、方式上的改革,还伴随着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的改革。长期以来,应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学生的作文成绩较底,教师的作文教学意识淡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找原因,并加以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教学理念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载体 核心
Abstract: with the education reform, on education reform ideas increasingly thorough popular feeling. Education reform is not only education method, the reform of way, with education concept,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 reform. Long-term since, should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tudents result is the bottom,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eachers' teaching consciousness. Therefore, the teacher in the thesis teaching should find reasons, and analyzed, so a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and practice ability,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Key words: the teaching idea intellectual factor non-intelligence factor carrier core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如果说“能读会写”是语文课核心任务精要概括的话,那作文作为写的一块,恰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教育的目的在于创新。从读写的功用来说,读的功用在于吸收、充实、提高,而“写”的功用便是由心灵的体验与感悟后的外现与创新。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是测试学生各个方面的一种综合素质。写作能力,归根结底,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须具备两个条件:即丰富的思想感情(包括思想认识、生活素材)和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包括用词造句,谋篇布局)。前者是内容,是核心;后者是形式,是载体。内容统审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要提高写作能力须从这两个方面努力。
但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对学校作文教学颇多指责,而教师自己也抱怨作文教学投入多、产出少。教师的烦恼是费尽心思,但吃力不讨好,教学效益不高。学生的烦恼是越写越写不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厌写导致教师厌教,教师厌教以致不想去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当然学生就厌写了。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我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其一、过分强调作文教学的题材性。学生在作文前,教师就一而再、再而三引导学生选取题材时,一定要选有意义、能提炼出主题、能概括出中心思想的题材来写。每次这样的反复强调,学生心目中就早已形成了一个题材优先的框框。还未下笔,心里就受了束缚。为了要寻找一个能概括出有意义的中心和主题的题材来,煞费苦心,搜肠刮肚。这样自然会使学生忽视自我和周围很多丰富多彩饶有趣味值得一写的东西。这种做法,恰好把作文的正确过程颠倒了过来:写作文时,不让学生有感而发,却先要学生先选一个中心和主题,再按图索骥找题材。这不仅封闭了学生心灵,而且,这样的作文练习,其无趣味是可想而知的,无趣味的写作能写出好文章来吗?其二,过分强调作文的思想性。既然要概括出主题和中心来,对这个中心和主题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教师又引导学生,主题必须是健康的,中心必须是向上的,表面上看,这些似乎都不错。问题是,什么样的中心和主题才算是“健康”“向上”呢?这实际上又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主题先行。难道写自己真实的经历,说自己内心真实的话就思想“不健康”“不向上”了吗?其三、过分强调作文的操作性。这集中表现在教师指导作文,热衷于炮制作文的种种写作方法,这法那法,让学生削足适履,依样画葫芦。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呢?
1.加强德育渗透,提高认识水平,解决“抓不准”、“写不深”的问题。
《德育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语文要文道合一,树立教书育人的总体意识。所以,无论继承传统还是依纲教学,我们都须把培养学 生认识能力、提高德育修养放在作文教学的首位,使写作对青少年的思想和生活起导向作用。
事实上,提高学生德育修养也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学生作文要“思想健康,中心 突出”;古人强调“文章以意为主,意在笔先”,又说“气大则声宏”。这“意”和“气”都是指思想修养。思想水平提高了,文章的立意、境界自然就高了。 2.扩大生活积累,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写作文时往往感到言之无物,这主要是由于接触社会少,直接经验缺乏,对有些作文题实在是无话 可说,是为“真缺米”。对这种情况,要想方设法帮学生“找米下锅”,引导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扩大眼界。有一些学生,对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每每作文瞪着 眼睛干着急;另有一些学生则把作文看得过于神秘,觉得身边小事与写作无缘,宁可绞尽脑汁编胡话。这两种学生的共性是眼高手低,不懂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应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 使他们相信: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不要认为小事就写不出好文章,其实真正感动人的往往是那些平凡的小事。比如朱自清《背影》,作者是通过父亲的背影这一细小的情节去写的。他通过描写父亲到月台买橘子时的艰难情景,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正是这次背影才真正感动了作者。如果朱自清在文中着力描述父亲高大的形象,其艺术价值可能大打折扣。又如莫怀威的《散步》一文中,作者叙述了一家三代人出去散步的小事。文章经过一段叙述后,最后却写到:“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最后的感悟是多么深刻,富有哲理,而这深刻的哲理正是从那细小的琐事中感悟出来的,也正是作者对生活有了仔细的观察才感悟出来的。
3.讲读和写作结合,教给写作技巧。
现行教材是综合型的,语文知识、阅读和写作三位一体,又以文体相同或类似的范文组成以单元为基本结构,以单元知识来体现单元重点,以单元知识中的写作训练来体现写作体系。这种体制的优点是便于讲读和写作相结合,使课文成为写作的范文,体现语文课堂教学对写作的导向作用,使课文和写作两大语文肢体合为一个整体。
在具体操作时,教师除细心体会教材单元意图外,应以课文为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帮助他们从优秀 范文的立意、构思、层次结构、语言表达方面,切实掌握有用的知识,使学生得到可以运用的技能,进而真正做到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使教材的设计落到实处。
4.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加强综合训练。
阅读是积累知识及写作的基础。积累的东西越多,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而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我们经常向学生宣传一些名家名人的文章,同龄人的优秀习作,包括课文中的精彩语段,有时还应因人而异。只有学生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才能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久而久之,积累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了。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读书的好处。
5.培养学生勤于练笔的好习惯。
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是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整篇的文章,而忽略了学生平时练笔的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能写出好的文章,当然很好,但试想一下,如果平时缺乏写作上的训练,他们拿到题目就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觉。练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让学生记日记,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也可以让学生摘抄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还可以让学生向学校广播写投稿等。
6.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训练
说话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结合语文课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内容不限,讲故事。朗诵诗歌,演讲均可。经过一学期的训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7.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很多人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是不错的。就连伟大作家鲁迅先生每写一篇文章都要经过很多遍的修改,最后才定稿。他在谈到自己如何写小说的文章中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让学生注重作文修改哪怕是一个字,一个标点也不要放过。久而久之,不但培养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认识教育和写作技 巧的传授,另一方面要通过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写作,双管齐下,两条腿走路,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途径。再辅之以多读多练等具体方法,学生写作水平提高是完全 可能的。
【参考文献】:
1. 刘锡庆著 《基础与写作学》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 梁良良著 《创新思维训练》 中央编译出版社
3. 朱慕菊著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开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