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2-11-29 09:19:15 更新时间:2012-11-29 09:37:1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城镇化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镇化 建设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方向与任务,也是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优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缺乏科学规划。乡镇的旧城建设中忽视了规划对规范城镇布局、促进经济繁荣、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中长远规划,长期处于“不规划就建设,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以及“建设牵着规划走”的混乱状态由于长期缺乏科学规划,导致镇区功能不能科学定位,布局不合理,建设缺乏特色,镇容镇貌整体失调,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由于受各方面条件制约,特别受经济发展和财力的束缚,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难有大的举措和作为。虽然投了一些资金,与当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程少。建筑陈旧,设施落后。通讯、电力、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加落后,甚至给排水、垃圾处理问题都解决难度大。
(三)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乡镇的城镇发展改革基本上处于自我发展状态,长期以来大多数依靠自身力量筹集资金搞建设,能够得到国家和省、市政策性资金支持的不多,调节能力很脆弱。乡镇城镇的经济发展受资源、地理位置、道路、交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缺乏吸引力,国内外500强企业极少向该镇投资,城镇发展大部分依赖上级财政投入,上级政府毕竟投入有限制,导致很多基础设施项目及配套工程难以完成。
(四)城镇产业支撑不强。辖区内缺乏大产业支撑,工业企业规模不大,加工企业主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工业化水平低,产品结构以初级产品为主,且工业规模不大,前向效应不足。服务业发展层次低,大都属于批发零售、个体运输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支撑薄弱,推动力量不足。
(五)城镇管理效果不佳。城镇管理、养护、保洁的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还不够完善,职能部门管理还不够到位,“五乱”现象有所反弹,违章建筑还不能有效遏制。
(六)机制体制障碍发展。现行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城镇化的拉力不足。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不少农民不愿因身份转变而放弃拥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上的优惠,有的甚至出现回迁现象,导致了农民进城的推力不足。
(七)城镇承载力不强、功能不全,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1.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强。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率不高,大多数城市的密度偏低(特别是城市就业密度),城市建筑物以低层建筑为主,城市土地立体空间利用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城市空间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聚集的功能。据国土资源部2002年测算,我国城市的平均容积率仅为0.33,而发达国家城市的容积率一般都在2.0以上。集约度偏低,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这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明显不符。
2.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匹配。就业聚集地与居住区相距甚远,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的发展与土地利用的规划和发展脱节。一些城市的地下管网、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不能满足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道路交通网络不完善,交通堵塞不仅成为大城市的通病,且有向中等城市蔓延的趋势。城市综合防灾系统建设普遍比较薄弱,城市公共设施的应急抢险机制不健全。这些都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加大了出行和社会运行成本。
3.城市生态受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绿地大量被占用,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全国90%的城镇水域和65%的饮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0%的重点城镇集中饮用水源不符合取水标准,城镇污水处理率只有36%,导致地下水源受到进一步的污染。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能源消耗居高不下,加剧了能源短缺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二、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城镇化的方向和思路
1.深刻理解城镇化的本质,进一步明确城镇化发展的导向。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和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构成向城镇社会构成、人类聚居场所从农村空间形态向城镇空间形态的转化为本质的多元演进过程。因此,必须多方面系统地考虑城镇化问题。应加快起草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总体战略和基本要求。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以完善城市化的体制为保障,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2.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创建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紧凑、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促进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积极促进产业发展和集聚,增加就业岗位,不单纯追求提高城镇化率,不单纯通过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推进城镇化。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和其他资源,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特别是解决好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道路。把培育、壮大城市群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着力促进中心城市发展,提升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对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集聚、辐射和示范效应,带动区域发展。
3.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继续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的区域,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成为本地区集聚经济、人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中心。
4.坚持以人为本,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使城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增强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让农民能够享受城镇化成果。要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城市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维护群众利益。
(二)、 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稳妥推进,健康发展。
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协调推进。让进城落户农民真正变成市民,就必须解决好他们的就业、安居、子女上学、社会保障、户籍等突出问题。
在就业方面,可以通过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强化产业支撑。把加快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与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更好地结合起来。衔接好专业园区发展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周边农民转移就业。要以产业发展的规模和程度来决定城市发展的规模和进度,以产业聚集创造的就业岗位来决定人口转移的规模,避免出现过度城市化导致的“拉美陷阱”和城市“空洞化”两种错误倾向。
在住房方面,采取多渠道推进,允许具备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租赁公租房,鼓励招用员工数量较多的企业在依法取得企业用地范围内建设进城务工人员集体公寓。
在上学方面,要优先支持依据城镇规划布局调整配套的中小学建设,并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加快户籍改革,逐步让进城农民落户后享有公共服务制度化。
(三)、加强领导,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创新机制。
城镇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人口的聚集问题,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因此必须科学论证,加强领导,解放思想,勇于实践,针对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创新机制,加快发展。
其一,要探索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确保资金到位。对于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基本的保障,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建设。对于非基本服务、非基本需要,应推向市场,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城镇建设开发,解决城市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其二, 要研究建立土地开发供给机制,核心是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复合型、紧凑型城市建设。加强土地经营,盘活土地存量,以地生财,以地招商,实现滚动增值。对具备转让条件的开发项目,允许开发企业以投资、入股或转让方式进行项目合作。鼓励规模化开发和集团化运作,推行跨区域、多元化和品牌经营,加快住宅产业化发展。
其三,要深入研究城市自身集聚机制。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利用一切资源和人脉关系,扩大产业集聚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档次,使城镇产业集聚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创富基地。
其四,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注重完善城市防洪、排涝等设施建设,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的综合承载和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位。
4、严格管理,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依法严格管理城镇,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环保。城镇的任何建设,都会对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且使生态环境随着城镇建设越来越好,同时,要实施城镇“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整治城市“六害”(污水、垃圾、废气、噪声、粉尘、医疗垃圾),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其次要切实保护耕地。由于我市人均耕地较少,所以,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要通过挖掘土地潜力,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三、结语。
城市不仅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