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
所属栏目:公路工程类论文
发布时间:2013-01-11 09:34:47 更新时间:2013-01-11 09:29:46
摘要:沥青路面普遍存在着早期容易破坏的现象,技术人员必须熟悉早期破坏的形成机理,针对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治理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 早期破坏 防范措施
沥青路面因其具有造价相对较低、行车舒适、修复方便,能够利用石化企业副产品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公路、城市道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的面层处理。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现象有:泛油、波浪、壅包、滑溜、裂缝、坑槽、局部沉陷、松散、车辙等九种。这些病害极具普遍性和严重性,为沥青路面质量通病之一。
沥青路面破坏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早期损坏:一是早期损坏往往发生在通车后不久,这些损害具有强烈的时间特性,在雨季和春融季节,水的危害是首位的,还有坑槽、松散、部分路段的车辙,它们往往发生在某些局部的面或某些段落,通过及时的局部维修和铣刨加铺可以得到缓解;二是早期损坏是由深层次的原因导致的早期损坏;第二个类型的早期损坏是全局性的,有些原因是共性的。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差和使用寿命短已经波及许多已使用的路面,许多沥青路面使用不到10年的时间便进入了大修期,同时它与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也有极大的关系。
一、永久变形损坏-车辙、拥包、推移
1、车辙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损坏现象。车辙分为:结构性车辙、失稳性车辙、磨损性车辙、再压实型车辙。与开裂、水损坏相比,车辙的危害最大,直接威胁交通安全。同时,车辙损坏的维修最为困难,因为车辙不仅发生在表面,也经常危及其下面各层次。
2、拥包、推移:多发生在车辆变速、停站处或重载交通情况下。
3、桥面推移:桥面防水层粘结性差、压实度不够、混合料抗车辙性能不好。
4、原因分析:沥青粘度太小,感温性差;沥青用量过多;粗集料较少;集料的棱角性差,表面光滑;矿粉用量较少,矿粉细度不够;混合料剩余空隙率过小;集料离析或压实不足;沥青面层厚度不足,层间结合较差;交通荷载影响(减速、刹车、重载等);陡坡路段等。
二、水损坏-松散、剥落、坑槽、唧浆
1、许多初期的路面水损坏是从上往下发生的,它往往局限于在表面层发生松散和坑槽,如果及时修补,路面性能可以很快恢复。水进入沥青层后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产生高压水流使沥青与集料脱离,从而使沥青路面出现松散、剥落、坑洞等病害。
一条公路在长时间干燥少水的情况下可以稳定地使用。一旦有充足的水大量地从裂缝和大的孔隙中迅速渗入达到饱和,经行车反复作用就很快造成沥青膜剥离的环境,成为水损坏的典型模式。
2、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沥青层较薄时,沥青路面的水损坏经常是由下而上发展的。半刚性基层本身的强度较高,细料含量又多,本身非常致密,基本上是一种不透水或渗水性很差的结构。水从沥青面层裂缝处渗入基层顶面,在汽车荷载作用下,动水压力冲刷基层致使细料溶解成泥浆,从裂缝处被唧出。
3、原因分析:使用与沥青粘附性较差的矿料,且未掺加抗剥落剂;路面压实度不足;沥青面层离析、局部空隙率过大;路面裂缝未及时封填;沥青用量偏少;施工时沥青加工温度过高;雨天或低温期间施工。
三、裂缝损坏
沥青路面的裂缝大体上有下列一些类型:
⑴横向裂缝:包括温缩裂缝及半刚性基层的反射性裂缝。
⑵纵向裂缝及网裂:分为自上而下的表面裂缝和自下而上的疲劳裂缝。
⑶龟裂。
1、温缩裂缝
沥青路面的低温开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于气温骤降的温度收缩裂缝,在有约束的沥青层内产生的温度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造成的开裂,此类裂缝多从路面表面产生,向下发展。温度开裂的另一种形式是温度疲劳裂缝。由于气温的反复升降导致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应力疲劳,以及混合料的极限拉伸应变减小,应力松弛性能降低,最后导致在并不太大的温度应力下即可开裂,因而温缩裂缝是随着使用年限不断增加的。
2、半刚性基层的反射性裂缝
半刚性基层有着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足,这是由于较高强度的半刚性基层可能会导致较大的干缩、温度裂缝的产生,从而导致面层产生反射裂缝,同时雨水会从裂缝中下渗,并积聚在面层与基层中间,出现基层唧泥现象,降低了沥青层与半刚性基层的连接状态,从而加速了路面结构的破坏。
3、原因分析:沥青的劲度过大;沥青含量过低或沥青混合料的空隙过大;路面整体强度不足;路面材料抗裂性能较差;交通繁重,冬季温度低或日温差大。
四、表面功能衰减类-泛油、磨光
1、泛油 夏季沥青膨胀且变稀,在车辆的反复作用下,多余的沥青被挤向路表面,形成光面。
2、磨光 在车辆反复作用下,路面表面石料被磨光,致使表面纹理深度减小,摩擦系数降低。
3、原因分析:沥青用量过多;混合料的剩余空隙率过小,细料离析;透层或粘层沥青喷洒过量;表面层所用石料磨光值较低。
五、沥青路面损坏的防治
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防治应本着“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进行,通过合理的设计、选材,加强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品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害发生。
1、原材料质量控制
切实抓好矿质原材料选材,优先选用棱角性好、强度和磨光值高的石料,从源头上对原材料备料质量加强管理;选用高粘度沥青、低温延展性好的沥青或采用改性沥青或掺加聚脂纤维控制沥青用量。
2、优化设计
对各油面层沥青混合料进行优化设计,采用适宜的应力消减层,提高基层的抗裂性能,提高路面的整体强度;控制混合料的剩余空隙率,减少离析;适当增大粉胶比(增加矿粉或减少沥青含量),合理调整级配(增加粗集料含量、间断级配),矿质混合料设计时应采用骨架密实结构,最佳沥青用量应根据不同层位油面层需要的功能谨慎选定。
3、加强拌和楼的现场管理
严格监督拌和楼按监理批准的生产配合比准确配料,严格控制好沥青、骨料加热温度、混合料的拌和时间、出料温度,保证拌和楼生产的沥青混合料质量。
4、选择配套机械设备
科学、合理地选择沥青混合料拌和、运输、摊铺、压实及其配套设备的选型、组合方式和配置数量,并通过试验段检验选用设备及组合方式的适用性。
5、加强沥青路面施工质量
加强沥青路面现场施工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确保到现场的混合料温度在规范之内,保证沥青混合料在规定温度下摊铺均匀、稳定、碾压密实;加强层间结合,透、粘层沥青喷洒量适度,且喷洒均匀;为减少沥青混合料运输、摊铺过程出现的离析,中、下油面层建议使用两台摊铺机摊铺,表面层宜配备一台宽幅摊铺机摊铺;气温低于10℃度或天气下雨时不得进行沥青混合料摊铺。重视压实工作,增强沥青混合料的密实度,提高路面的整体强度,
6、加强公路营运期间的养护管理
公路投入运营后,管理单位应经常性对公路进行病害和缺陷情况调查,及时对路面产生病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处理办法,使病害做到早发现、早处治,避免病害的发展和蔓延,尽快使路面功能得到恢复。
五、结束语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防治,要从工程的管理、设计、施工和养护着手,进行系统的控制,尤其要加强施工的动态质量管理,这是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损坏的内因;外因方面要着手运用各种手段解决路面交通量和超载车问题,确保路面达到设计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人民交通出版社
2、 沙庆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