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移民时期外迁三峡移民安稳致富问题分析
所属栏目:经济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02-02 16:39:30 更新时间:2013-02-02 16:58:29
摘要:“后移民时期”三峡工程的工作重心由工程建设转向移民安稳致富的社会工程。外迁三峡移民是社会弱势群体和城市异质型组团,十多年来,在“嵌入”迁入地成熟的社会空间中,出现了返流空挂等社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对重庆市永区的外迁移民从居住环境、就业状况、保障制度三方面调研其在安置过程中的异质性表现,聚焦移民就业为安稳致富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安稳致富;外迁三峡移民;异质性;就业; SPSS
1.三峡工程及外迁移民背景
据《三峡移民工作报告》指出:“三峡工程已经全面完成移民的搬迁安置任务,130万三峡移民已经由“搬得出”阶段进入“安稳致富”的后移民时期”,然而外迁移民“返流空挂”现象十分显著,作为非自愿移民,他们是三峡移民中牺牲最大的群体,在生产、生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外迁移民的安稳致富就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
永川区位于重庆市西部某区,距离重庆主城区56公里,是典型的移民城市,移民后裔比例高达80%以上,且接收三峡移民数量较多,主要来自于万州区和奉节县,区位环境相对于永川区较差,一个本应对移民接纳度较高的城市,回流人数却占到三分之一以上。据该区移民局统计,从2005年开始该区接收的第三、四期来自奉节、万州的移民共计4038人。其中安置移民的村53个,社210个,安置点151个,主要为分散式安置,每处几乎都不超过20户。安置区返流空挂现象明显,从两地接收的移民返流比例分别高达36.5%和29.6%,返流原因根据各地情况不同而异。
2.外迁移民安稳致富现状
外迁移民被迫迁移,导致他们不仅居住环境发生改变,与原来社会角色相关联的社会关系、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地位也发生了改变。外迁移民的“嵌入”过程大致分为“定居、适应、同化”三个阶段,现今定居阶段已基本完成,而在适应和同化的过程中却从居住环境,就业状况,保障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异质性。
2.1 外迁移民居住环境现状
居住环境直接影响移民安置状况的稳定,其异质性表现包括房屋土地周边配套等基础条件方面的缺失,与搬迁前以及与当地居民的差距都深化了移民的异质性表现。移民搬迁前的居住点区位条件相对较好,而搬迁后安置点选址较偏僻,离镇街中心区较远,日常生活交通出行不便。大部分移民日常出行时间比原来长了10到20分钟。周边配套设施较搬迁前基本都有改善,附近均设置有社区居民活动中心和开敞院坝,各村均配套了小学和医疗点,全镇共有两个中学一个中心卫生院,基本能满足移民日常生活需求。
安置房质量不容乐观,多处出现墙体开裂,厨房漏水等现象,安置住房对于晒坝需求考虑的欠缺也为移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大部分房屋后的堡坎存在垮塌危险,一半以上并未及时修复。两排安置房距离和进入后排房屋的通道均为2米左右,难以满足移民生产生活需求。
移民生产的基本要素——土地在选址、质量、数量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不仅直接影响到移民的经济收入,也使得移民在生产条件方面异质性更加凸显。迁入时本应分得的土地出现了劣地调换良田的现象,部分移民反映他们搬迁至此所分配的土地数量整体比搬迁前少10%-20%,由于公款被挪用等原因导致移民分配土地量低于当地居民的人均标准量。
移民在本地遭遇物价抬高,有时甚至高于本地居民20%-30%的价格。且本地人对移民的接纳程度较低,甚至移民的子女在学校也会遭遇本地子女的歧视。
2.2 外迁移民就业现状
2.2.1 外迁移民就业基本现状
就业状况从根本上影响着移民的安稳致富,外迁移民的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为小学初中文化,男女比例均衡,适龄劳动人口占大多数,但就业率仅过半。劳动力就业情况分类为在该区内就业的务农,种养殖业规模经营,个体,私营,企事业单位务工和待业以及在区外就业,外迁移民主要以区外就业为主移民作为异质组团,在该镇务工时遭到当地人排挤和企业歧视。零工大多数被本地人垄断,外迁移民没有渠道找到零工。并且本地务工时收取的工资相对于本地人少10%-25%。政府方面则表示推介工作难度大。据了解,镇政府唯一落实的推介工作只是10多个移民到当地的制衣厂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在推介工作方面的解决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而移民方面则表示,政府推介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形式多于实事。
2.2.2外迁移民技能培训现状
永川区对于外迁移民采取了就业技能培训的扶持政策,但效果甚微。大部分移民对于就业培训了解程度不足,部分移民对于技能培训认识偏颇,认为培训毫无用处,意义不大。参与过技能培训的移民表示在培训中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收获,所教授的知识不够专业,内容不够实用,缺乏针对性。移民接受培训后对于就业并没有实质性的促进。
2.2.3外迁移民收入现状
永川区外迁移民家庭经营年人均纯收入集中分布在2000元-5000元之间,占总数80%。在区外就业人均年收入大多在5000-8000元之间。务农的人群收入则偏低,普遍人均年收入在2000-5000之间,企事业单位务工的人均年收入多在5000-8000之间,个体户和私营业主等收入情况不尽相同,据统计该区某镇20户个体经营的移民中,年产值共27.5万元。过半数移民外出异地打工,或者经营私营小生意,将土地出租承包给本地人种植,获取租金收入。近半数移民选择将安置住房的沿街一层改造成沿街小商业,将沿街一层进行出租给当地的居民,但经营效益并不乐观。
2.3外迁移民保障制度现状
保障制度是移民安稳致富的基本条件,对于这样有着明显异质性的弱势群体,贫困户较多,完善的保障制度更是安稳致富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生活保障方面,有社保相关办法规定:将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范畴,并且对符合条件纳入养老保险的城镇占地移民,非农安置农村移民在已有政府补贴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缴费补助,解决其缴费能力不足问题。政府对于移民子女就学有相应保障政策,但对于子女就学的补助并不充足,部分移民表示供养子女大学之前的学业仍然十分吃力。
在就业扶持方面,各级政府颁布了一定的就业保障政策,其中包括技能培训政策,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吸纳移民就业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鼓励移民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等来扶持外迁移民的就业。各级同时也颁布了一定的就业扶持资金政策,包括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移民后期直补资金,库区资金,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等政策。
2.4影响移民安稳致富的主要因素——就业
通过针对移民在居住环境、就业状况和保障制度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得出移民对就业现状的满意度最低,并且在就业方面表现出的异质性最强。就业是移民的需求之本,移民的就业状况也亟待改善,因此,解决移民的就业问题成了实现移民安稳致富的关键,也是影响安置情况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
3.外迁移民就业问题分析
调研后期利用SPSS软件对初步调研中总结出的四个影响移民就业的异质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作为反馈证明分析,得出各项因素对就业影响的相关性程度依次为:接收地社会环境对外迁移民的排异,就业扶持政策实施管理不力,外迁移民技能培训效果甚微,接收地经济产业不足。
3.1接收地社会环境对外迁移民的排异
通常情况下,社会关系网在人际关系中占据基础支配地位,并且能够为移民提供一定的就业资源。但是外迁移民大多独自搬迁至接收地,原有社会关系网基本断裂,同时在迁入地新的关系网建立缓慢,移民失去了原有的就业资源和机会,导致其就业难度增加,异质性在成熟社会空间中更加凸显。并且外迁移民普遍在生活、就业各方面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排异,特别是当地居民对外迁移民的排异性尤为突出,可见当地的成熟社会空间并没有真正对移民异质组团打开接纳的大门,接纳度较低导致移民不能享受公平开放的就业机会和资源,阻碍了移民就业致富。
外迁移民异质组团在适应、同化的过程中遇到的社会排异性,导致其对当地居民、政府不信任、猜忌心理增强。同时也促使了移民内部封闭性的增强,心态环境的脆弱。这种迁入方和接收方的相互排异,导致了移民的社会认同感,归属感不足,难以尽快适应新环境,积极投入就业。作为外迁移民,语言文化与当地居民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口音如同标签标示着移民“异乡人”的身份,成为了移民融入当地生活的障碍,阻碍了异质组团的适应和同化。
3.2就业扶持政策实施管理不力
外迁移民安置政策大体可分为五类,但是部分政策缺乏细化措施,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依据不足,落实困难,特别是关于就业扶持、特困、医保、子女的政策深度欠缺尤为明显,导致移民的切实利益受到威胁,安稳致富遭受负面影响。部分政策设定了硬性的任务指标,并且强行要求各级政府完成,缺乏灵活性。尤为明显的是关于就业培训的人数、时间指标要求,导致各级政府并未实际分析培训移民的具体情况,只以完成指标为实施目的,与移民的就业需求脱节。最终导致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缺乏实际可行性,不能真正帮助移民就业,变成了政府的走过场。
就业扶持政策执行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移民对政策内容不了解,削弱了其对政策的参与积极性,与就业直接相关的扶持政策无法发挥作用。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各级政府之间上下级沟通不足,加上一些部门的执行不力,导致就业扶持政策难以真正帮扶移民就业。移民异质组团的安稳致富不仅是一个经济补偿问题,融合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实现就业致富的过程中,需要专项法规来保证其利益实现的强制性。
3.3外迁移民技能培训效果甚微
3.4.1移民自身素质现状
外迁移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就业技能单一,限制了其在迁入地内就业。部分移民年龄偏大,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也限制了其在区外体力就业。移民异质组团在适应和同化的过程中,由于迁移前大多属于农村劳动力,缺乏竞争优势,劳动力向产业工人的转换需要培训措施和时间,而就业培训的断层导致本应为城镇工业发展提供资源的劳动力,不能及时投入就业,有的甚至成为需要扶持的贫困户,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部分外迁移民,由于移民身份的特殊性对于安置工作期望值过高,但是现实带来的失望,导致其对政策实施,社会环境的认知出现偏差,产生了较强抱团行为,在就业问题上与政府既不愿良好沟通,又产生依赖心理,难以发挥就业的自主性,就业心态消极。
3.4.3移民就业技能培训状况
为移民提供直接就业帮扶的技能培训却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从整体培训流程来看,培训前期,移民对培训政策的了解度不高;培训中期,移民对技能培训的参与度不高,部分移民甚至半途而废;培训后期,移民表示获益不大,参加培训后能成功接收政府推介工作的移民比例只有3%。
3.4接收地经济产业不足
接收地由于接收外迁移民得到了上级政府的资金补偿,但城镇整体经济发展落后,不能为异质组团的迁入、就业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持。外迁移民大部分就业技能单一,倾向于第一、二产业就业,但接收地工业化水平不高,农业多为传统经济,成规模的工厂较少,难以负担移民就业的岗位需求。作为外迁移民接收地,接收地政府没有及时进行招商引资,顺应产业规划配套引进密集型劳动产业,无法保障移民的就业需求。
4.外迁移民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对于外迁移民在迁入地的安稳致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异质性,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通过移民安置点周边社区的帮扶机制设置,使得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形成良好沟通,从而使得移民更快融入迁入地。并且从移民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设立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社会保险专项基金,并辅助法律法规的支持。还要加强移民培训工作,完善劳动技能培训机制,设立培训补贴基金,吸引更多移民参与;同时抓好培训实效,推进培训与职业介绍相结合。通过税收减免和政策优惠鼓励企业吸纳移民就业,提高移民就业率。最后要加强外部产业的植入,提高城镇产业经济水平,顺应产业规划,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特色食品加工工业园区,为移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实现三峡移民安稳致富还有很长一段路,解决移民的就业问题,是保证异质型组团安稳的关键;搞好城市经济发展,提高移民生活水平,引导其逐步致富,才能保证移民最终的稳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