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城市园林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所属栏目:历史论文
发布时间:2013-02-27 10:13:05 更新时间:2013-02-27 10:30:04
摘要:在社会生活中,良好的游憩场所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作为人类“第二自然”的园林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人类理想的休闲场所,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从休闲的角度研究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园林;园林分类;发展现状
一、园林的作用:
园林具有“游憩”的功能,“游”是指人们以行走的方式,或者说以移动赏景的方式来欣赏园林景观;“憩”是指人们以坐着、站着,于静止、固定的赏景点来欣赏景物。游憩在休闲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人要创造就要有玩耍、放松的行为,就要做适当的游憩活动,同时需要一定的游憩场所。有了适当的游憩活动和游憩场所,人的身心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也只有在清静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人才更容易放松下来,并获得快乐的享受实现休闲的目的。城市园林有许多类型,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等,都是人们进行日常休闲的场所。在不同类型的园林中有着不同的休闲设施和休闲环境,发生着不同类型的休闲活动,满足不同类型的休闲需求。而这些本地公园的存在还能缓解周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压力,让人们随时都能享受在园林中休闲的乐趣与权利。
二、园林的历史:
园林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一)古代园林最早分为三个时期:
1、囿——中国园林的起始时期
2、苑——中国园林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3、园——中国园林的转变、成熟与精深时期。
(二)古代园林的特色:
1、师法自然
2、融于自然
3、顺应自然
4、表现自然
(三)古代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
1、占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体型高大。现存的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颐和园、北京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2)私家园林 是供皇家的宗师外戚、王公官僚、富商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现存著名的有北京恭王府,苏州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师园,上海豫园等。
2、按所在地域分:
(1)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占地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古都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候条件所局限,河川湖边、原石和常绿树木较少。由于风格粗犷,所以秀美显得不足。北方园林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古代洛阳为代表,也应了古诗“天下名园重洛阳”。
(2)江南园林 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因面积小,故略感局促。南方园林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3)岭南园林 其明显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较高而宽敞。再则由于处于南方海滨,近代以来建筑受西方影响。现存岭南园林著名的有广东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等。
(四)古代园林的构成要素:山、水、花木。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园林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早在世界园林建筑中就独树一帜,更是东方园林的代表。
三、园林的现状和发展
本文主要针对由政府部门建设的市级园林进行探讨:
(一)首先,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共游憩、观赏、娱乐等的园林。有改善城市生态、防火、避难等作用,我国园林的雏形是古代的“苑囿”,历经诸展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辛亥革命后,中国园林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标志就是公园的出现,西方造园艺术大量涌入我们国家,园林为公众服务的思想以及把园林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得到了空前发展。1868年在上海黄浦江边建立的“公花园”,是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公园,最初只准外国人进入,至1 9 2 8年才对中国人开放的黄浦公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开始在各地相继修建了一些公园,如黑龙江齐齐哈尔的龙沙公园、无锡的锡金公园等,这些早期的城市公园都象征了我国对公众休闲游憩需求的重视。解放以后,各个城市的公园建设迅速发展,公园的类型和内容也更为丰富,同时也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市公园不断适应现代城市环境和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不同的分类方法使城市公园的类型也颇有差异。
(二)其次,城市广场是城市中由建筑物、道路或绿化地带围绕而成的开敞空间,是城市公众社会活动的中心。广场又是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面貌的建筑空间。我国古代城市缺乏公众活动的广场。只是在庙宇前有前雇,有的设有戏台,可以举行庙会等公共活动。此外,很多小城镇上还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墟场和码头、桥头等集散性广场。衙署前的前庭不是供公众活动使用,相反还要求他们肃静回避。这在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中更为突出,如宫城或皇城前都有宫廷广场,但不开放。可见,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从规划开始就否定了社会公众生活,强调了等级制度和工作的重要性。这其实限制了城市广场的多重功能,也是对市民休闲需求的几种忽视。现代城市生活对城市广场提出了更多的功能要求,因此广场也可大致分为三类:集会游行广场:交通集散广场和文化游憩广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休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广场从形式到内容都应适应城市生活的需求,因此,目前对文化游憩广场即市民广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三)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居民主要的日常闲暇环境,主要包括居住区、小区和组团的公共绿地,宅旁庭院绿地,公共建筑绿地,道路绿地等。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则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绿地部分,即居住区公园。因此,本文也主要对这一类型的绿地进行研究。我国早在西周的时候,就有在家屋附近种植桑、枣等树木的习俗。西汉以后,贵族富豪往往在住宅后部或边侧辟建宅园。隋唐五代的住宅常用回廊或房屋围成——庭院,院内种植花草树木,这就是我国住宅绿地的雏形。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庭院式住宅开始传入中国。建国初期,我国居住区的建筑布局多采用低层行列式建筑密度低,房前屋后空地大,为居住区绿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后,逐渐采用周边式、组团式等布局,并在中心建设公共绿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环境。目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居住区绿地的指标也在不断提高。我国衡量居住区绿地的指标主要有:居住区绿地面积、居住区人均绿地面积、居住区公共绿地率等。基于对居民休闲游憩等方面的要求,现在又提出了“游人活动面积率”的指标。游人活动面积率是指在公共绿地中,提供游人自由活动的面积,包括道路、游戏场地、硬质铺装场地等的比例。
(四)街头绿地是指分布于城市临街建筑和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化地块,一般指临近城市道路、出行便利、与生活区或商业服务区联系密切的开放公共绿地,往往区别于城市公园、居住区绿地等。街头绿地一般结合道路绿化在我国城市建设中较为普遍,也起到美化城市环境和为行人及临街居民提供室外休闲场所的作用。由于街头绿地主要是为行人提供短暂游憩的,因此其面积大小较为灵活。变化多样、因地制宜、便利、开放、分布广泛是它的特点。街头绿地的服务对象与城市广场相似,但在布局形式上比后者灵活,往往在城市中“见缝插绿”,而且这种类型的休闲绿地一般靠近商业中心、车站码头等人流较多的地方,其空间形态、表现形式也较为丰富多样。滨水绿地多利用江、河、湖、海等水系的沿岸用地,呈带状分布,形成城市的滨水绿带。城市滨水绿地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具有丰富的景观信息,是城市的生态绿廊,具有生态和景观的双重效益。
四、总之,服务市民,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让人们可以在更美,更舒适的城市里生活。真正体验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城市园林的要求也会有着很大的变化,无形中给园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城市园林以后将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惊喜,望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