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策略下的参数化建筑设计研究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3-03-08 10:19:05 更新时间:2013-03-08 10:46:04
摘要:笔者贯穿全文的一个观点就是,任何建筑设计,本质都是建筑师对建筑有目的的认识。只不过参数化建筑设计是从认识**——建筑设计工具的角度定义的。而本文就着重研究了可持续策略下的参数化建筑设计。
关键词:可持续策略 参数化 建筑设计
1.可持续策略下参数化建筑设计的本质
从对建筑认识的角度来看,参数化设计可以认识任何问题,也就相当于没有认识问题;可以是任何建筑设计,也就不是某种确定的建筑设计。再回到工具的角度,参数化设计的特殊性,就在于使用参数化工具,能够表现一般工具所不能表现的建筑构配件形状及其空间位置关系。然而归根结底,参数化设计不回答本质——建筑认识的问题。
而可持续建筑设计可以直接从本质上定义。从本质上讲,可持续设计就是建筑师对与建筑相关问题有目的的认识,尤其是对建筑中与可持续相关问题有目的的认识;前者将可持续设计与非建筑设计区分开来,后者将可持续设计与其它非可持续设计的建筑设计区分开来。
可持续设计与参数化设计,是建筑设计按不同标准分类的产物,类似“大学生”与“四川人”,两个概念划分标准不一样,因而没有可比性。但是两者确实又有相同或相异的地方,并统一在一类建筑设计中。
2.可持续策略下参数化建筑设计的意义
2.1对于参数化建筑设计
参数化建筑设计是从工具角度定义的,它本身并不能回答任何“认识”的问题,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在漫无目的地游荡。而可持续策略下的参数化建筑设计,赋予了参数化设计以可持续的内容,使参数化设计具有了崭新的灵魂,从而构成一个完整而鲜活的认识。
参数化建筑设计,由于其工具的先进性,目前被广泛用来设计新颖的建筑表皮、建筑形态和建筑空间。诚然,形式和空间是建筑师永恒的追求,如果使用参数化工具,能够有助于建筑师设计新的形式和空间,这本身也就是参数化工具的一大功劳。但同时还应该看到,参数化工具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被发掘,特别是其对部分非线性问题的解决,与可持续问题中的通风、采光等,完全可能发生联系;如果是这样,将极大的提高建筑师解决这些问题的效率。此外,由参数化设计带来的建筑师对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的认识,对于发现和分析像通风、采光等自然界非线性问题,无疑也将有极大帮助。
即使是为了创造新的形式和空间,用可持续策略去指导,也能使参数化设计获得更多的设计源泉。目前,用参数化工具单纯为了形式而创造形式,确实可以有相当庞大的“数量”;但是这些形式能用在建筑中的,具有一定“质量”的,却并不多。所以,参数化建筑师目前面临的一个尴尬就是,他们能用参数化工具和手段设计出大量形式丰富、独特、新颖的工艺品,却很难将这些形式“套”到建筑中。那么换个角度,如果参数化建筑师跳出这个为了形式而形式的惯性思维,转而向可持续策略寻求创新点,或许能产生出新的有“质”有“量”的形式。事实上,像国内建筑师王振飞,仅仅是用参数化工具和手段设计于家堡工程指挥部
大楼的立面,由于考虑了采光这一因素,也创造出了非常新颖和独特,同时又极具内容的表皮。
2.2对于可持续建筑设计
可持续建筑设计,无疑是极具理性的建筑设计,在作为技术和艺术结合的建筑设计中,它偏技术的成分非常明显。极端的看,可持续建筑是离“居住的机器”最近的建筑。也因为这一点,可持续建筑在建筑美学上,极易遭人诟病。比如剑桥大学马丁中心可持续建筑专业博士郝林,在《世界建筑》2004 年08 期和 09 期的英国可持续建筑专辑篇首语中指出,“整体上讲,除了个别的案例外,现今可持续营造的美学状态是相当令人失望的。宣称是绿色营造的案子,往往会呈现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第一种是‘看上去很绿’,虽然充满了绿色建筑的语汇,却可能与本质毫无关联;第二种是把可持续营造仅仅当作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处理,而忽略了技术内涵在建筑性上的表现。”
3.可持续策略下参数化建筑设计的过程
对于一次具体的可持续策略下的参数化建筑设计,其过程大致如下;
3.1发现建筑中的可持续问题
建筑中的可持续问题,一般说来就是通风、采光、遮阳、采暖、降温等问题。由于项目所在位置的气候、纬度、场地、周边环境等条件不同,在不同的建筑设计中,这些问题有轻重之分;即使在同一个建筑设计中,由于上述条件对建筑影响程度各异,这些问题也有主次之别。
从哲学的角度讲,这些问题构成了可持续设计的矛盾体系;而进一步的讲,在这一矛盾体系中,必然存在处于主导地位的主要矛盾。所以,在可持续策略下的参数化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考虑这些可持续问题,一方面要认识到所有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切忌主观遗漏;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些问题中找出主要矛盾。
当然,理想情况下,建筑师应该无论主次,对所有这些问题都进行全过程的认识。但实际操作中,这些问题之间往往会互相掣肘,比如在寒冷地区,通风常常会与采暖相冲突,而面面俱到容易导致解决主要问题的不彻底;同时,由于可持续问题认识的复杂性,要对全部问题都进行全过程认识,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建筑师对此也需要做出权衡。然而无论如阿,先认识主要问题,之后有条件再认识其它问题,与认识所有问题也并不矛盾。
要在这众多问题中发现出主要问题,建筑师可以通过现场踏勘、查阅气象数据、考查当地传统建筑,以及调研当前周边建筑使用情况等方式获得一手资料;在这基础上,建筑师通过比较和判断,可以发现主要问题。
3.2借助可持续策略分析问题
以分析通风为例,建筑师一方面要认识通风的自然规律。比如形成通风的根本原因是空气的流动,而引起这一流动的外力一般可分为风压和热压。除了受外部风速和风量的影响,风压通风又与风场的形状和大小有光,风场形状越狭长、风场体积越小,风压通风越猛烈;而热压通风又与进出风口的高差、温差有关,进出风口高差越大,温差越大,热压通风效果越显著。
另一方面还要认识人在风环境中的活动规律。一般说来,适宜的通风可以促进人体体表水分蒸发,可以清洁空气从而有利于人体呼吸,这些因素是人对通风的普遍需求。但是在炎热地区和寒冷地区、潮湿地区和干燥地区,人对通风的需求又有各自的特殊性。以人在炎热地区的风环境中活动为例,通风带来的体表水分蒸发会吸收热量,从而增加人体舒适度;但风速过大,又会造成体表水分大量流失,增加人体供水负荷,造成舒适度降低。再以潮湿地区为例,通风有助于清洁和干燥空气,防止霉变;但风速过大,又可能带来温度降低,增加供暖负荷。在认识以上两个规律的基础上,分析通风剩下要做的,就是用第一个规律指导布局墙体、窗户、楼板,以及它们围合成的空间,使在这里面的通风尽量满足第二个规律。
3.3借助可持续策略和参数化工具解决问题
在上一过程中,满足第一个规律要求的墙体、窗户、楼板等布局,绝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它需要建筑师反复修改调整,排列组合。而所谓解决问题,也就是在这些排列组合中,通过比较、判断,找出尽量满足第二个规律的最优方案。
参数化工具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事实上在分析问题的末尾,或者叫解决问题的开头,也就是对“墙体、窗户、楼板”进行“反复修改调整,排列组合”时,就已经开始了。
参考文献:
[1]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上),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4):66-74.
[2]黄蔚欣 徐卫国,非线性建筑设计中的“找形”,建筑学报,2009,(11):96-99.
[3]孔宇航,非线性有机建筑笔记,建筑与文化,2009,(7):110-111.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