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期刊网免费临床医学论文范文3篇
所属栏目:技巧指导
发布时间:2013-07-17 16:49:30 更新时间:2025-01-16 18:05:00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一篇:解析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白敏瑞
汉源县中医医院 625302
摘要: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是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患者的生物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获得疾病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等信息的技术手段。本文将对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进行深入解析,包括其发展历程、常见的检验项目和技术原理、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与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本文的学术研究,旨在提高对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以促进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物样本;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评估
一、引言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对于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患者的血液、尿液、体液等生物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可以提供全面、准确的诊断信息,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且能够监测疾病的进展和预测预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临床医学的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常见检验项目、技术原理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解析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发展历程
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持续蓬勃发展,迎来了新的里程碑。在20世纪60年代,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的引入使得检验更为灵敏,如放射免疫测定法可以用于检测激素、肿瘤标志物等。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拓展了临床医学检验的应用范围,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发明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PCR技术使得DNA的复制变得迅速且高效,大大提高了基因检测的精确性和快速性。临床医学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更好地了解遗传性疾病、感染病原体、肿瘤突变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实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推动了个体化医学的发展。近年来,高通量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高通量技术,如高通量测序技术,使得同时检测大量基因、蛋白质或代谢产物成为可能,加速了疾病诊断的速度和准确性。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在医学图像识别、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帮助医生更好地解读临床数据,优化治疗方案,提高医疗效率。
三、常见检验项目及技术原理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涵盖广泛的检验项目,其中包括血液学、尿液学、生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多个领域。这些检验项目通过对患者生物样本的检测,提供了全面的临床信息,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和疾病预后评估起着重要作用。血液学检验项目常见的有血常规检查,它通过测定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参数来评估患者的贫血、感染和凝血功能。尿液学检验项目主要进行尿常规检查,以评估肾脏功能、泌尿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生化学检验项目涵盖了血液和尿液中多种生化指标的检测,如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这些检验通过测量血液和尿液中各种生化物质的含量,为医生提供了评估患者器官功能和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免疫学检验项目用于检测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包括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自身抗体等指标。通过免疫学检验,可以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疾病和免疫缺陷等病情。微生物学检验项目主要用于检测患者体液或组织标本中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这些检验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这些常见检验项目都依赖于不同的技术原理,包括化学法、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比如,化学法通过测定物质的颜色、荧光或吸光度等来定量物质的含量;免疫学技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某种物质的存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PCR、测序等方法来检测基因、核酸序列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将不断拓展,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精确和全面的支持。
四、临床应用与意义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应用与意义不仅体现在疾病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方面,还对医学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和公共卫生等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一,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是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在医学诊断中,临床表现往往并不足以确诊某些疾病,而依靠检验技术可以提供更为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持。比如,血液生化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功能是否异常,血细胞计数可以检测贫血或白细胞增多等。通过检验技术,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从而进行更精准的疾病诊断。第二,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治疗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检验技术可以监测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如肿瘤标志物、炎症指标等,用于评估治疗效果。通过定期检测,医生可以了解治疗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第三,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疾病预后评估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预后评估是指对患者疾病后续发展的预测,对于指导患者治疗和规划康复计划至关重要。通过监测一些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可以预测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疾病进展趋势,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第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一些检验项目可能受到生理因素、药物干扰或实验室操作技术的限制,导致结果的误差或不准确。另外,在一些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高级别的检测项目可能无法实施,限制了该地区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所以,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应用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局限性,结合患者临床情况进行准确解读和综合判断。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将不断迎来新的突破和进步。高通量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使临床检验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并且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也将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水平。
五、展望
在未来,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将持续蓬勃发展,并朝着智能化、高效化方向迈进。高通量技术将成为未来临床检验的重要趋势之一。高通量技术包括高通量测序、蛋白质芯片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同时检测大量生物标志物,提高检验效率和准确性。这将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更为强有力的支持,有望为医学领域带来一场革命。人工智能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的应用也将愈发重要。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算法,帮助医生快速解读海量临床数据,辅助诊断和治疗决策。比如,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诊断方面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能够帮助医生发现和诊断病变,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其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个体化医学将成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个体化医学强调根据个体患者的基因、生理特征、环境因素等个性化信息,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基因检测和分子诊断技术将为个体化医学提供重要支持。通过对个体基因组的分析,可以预测患者患病风险,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副作用。但是,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随着新技术的引入,需要对设备和技术进行不断更新和升级,这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专业人才培养。二是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涉及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和医疗数据,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保护和伦理规范,保障患者信息安全。三是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各国各地区共同合作,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患者生物样本的实验室检测,可以为疾病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等提供重要信息,指导临床决策。可是,其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王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9(01):237-238.
[2]李红琼.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智慧健康,2018,4(27):17-18.
[3]彭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33):131+133.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二篇:甲状旁腺的临床医学检验
哈鲁虹
哈鲁虹(黑龙江省萝北县江滨农场职工医院154200)
【中图分类号】R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1-0204-02
【摘要】目的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中,通常有4个,左右各一对。其分泌激素的功能为调节钙的代谢,维持血钙平衡,分泌不足时可引起血钙下降,出现手足抽搐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则引起骨质过度吸收,容易发生骨折。目的:讨论甲状旁腺的临床医学检验。方法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血清降钙素(CT)、钙耐量试验与磷清除率。结论对甲状旁腺进行各种检验的结果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甲状旁腺检验
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中,通常有4个,左右各一对。其分泌激素的功能为调节钙的代谢,维持血钙平衡,分泌不足时可引起血钙下降,出现手足抽搐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则引起骨质过度吸收,容易发生骨折。
(一)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
甲状旁腺激素是由甲状旁腺主细胞所分泌,其主要生理功能有:①促进骨质溶解,动员骨钙入血而使血钙增高,并使骨和血中碱性磷酸酶活力增加;②抑制肾小管对磷的再吸收,促进尿磷排出增多而使磷降低;③PTH通过活化维生素D3而间接促进肠黏膜吸收钙、镁以及磷。PTH的分泌受血浆钙离子浓度的调节,当血钙过低时可刺激PTH的分泌,血钙浓度过高时则可抑制PTH的分泌。
1.正常参考值测定N末端测定法:8~24mg/L;
测定C末端测定法:50~330mg/L。
2.临床意义
(1)降低:可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如仅为血浆PTH水平低于正常值,并不能据此作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诊断,需结合其他临床情况全面分析。甲状旁腺切除术可引起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但若免疫测定法可在血清中检出PTH,则这种减少可能是暂时性的。
(2)增高:见于①血浆PTH水平正常或略高。如患者同时存在低血钙和高血磷,则可考虑为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该病的发病机制为靶器官(骨或肾)对PTH反应低下或无反应。②血浆PTH明显高于正常。若此时血清钙浓度的升高也不能抑制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可能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③异位性甲状旁腺亢进。激素可能由甲状旁腺之外的其他异位肿瘤所分泌,如肾癌和支气管癌时PTH增高,但它不受血钙浓度的影响。④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见于慢性肾病(其浓度达正常值上限的10倍)、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⑤第三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长期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后,可能出现自主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二)血清降钙素(CT)
降钙素是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或称为“C”细胞所分泌的,此外,还有分泌降钙素的功能。降钙素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血钙,其主要靶器官是骨组织。CT可使破骨细胞活动减弱,成骨细胞活动增强,从而减弱溶骨过程,增强成骨过程,使骨组织释放的钙盐减少而钙盐沉积增加,因而血钙下降。这一效应在儿童有特殊意义。降钙素还作用于肾脏,抑制肾小管对钙、磷、钠、氯的重吸收。降钙素的合成和分泌受血钙浓度控制,此外,胰高血糖素、胃肠道激素、去甲肾上腺素也能促进降钙素分泌。降钙素和甲状腺激素共同调节钙磷代谢。
1.正常参考值男性<14ng/L;女性<28ng/L。
2.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①甲状腺髓样癌:此种癌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可产生多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以降钙素为主。患者血清降钙素水平高于正常数十倍到数百倍。如进行肿瘤切除治疗则降钙素水平可恢复正常。②肺小细胞癌:此种癌可产生多种激素,其中也包括降钙素。血清降钙素水平与肺小细胞癌的活动程度明显相关,病变广泛的患者其降钙素的水平明显升高。缓解时可降低到正常水平,复发后再次升高,故降钙素测定有助于发现此症,也可作为临床估计本病发展变化的指标。③肾衰竭患者常升高。④新生儿、儿童和孕妇因骨骼更新快,故血清CT水平可升高。⑤其他:卓艾综合征、慢性肾衰竭、恶性贫血、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高钙血症等。
(2)降低:见于①成年妇女CT水平较男性为低,且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停经妇女降低更明显;②甲状腺全切除者在血中测不到CT。
(三)钙耐量试验
血清钙的含量直接影响甲状旁腺的功能,血钙骤然升高时对正常的甲状旁腺有抑制作用,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减少后尿磷排泄量即降低,可导致血磷增高。但对甲状旁腺功能紊乱者,血钙的增高不引起上述的正常反应。
甲状旁腺功能正常者在静脉输注钙后血清钙浓度很少会超过3.49mmol/L,与此同时,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的浓度降到最低值,且12小时内均处于基线值之下。做钙耐量试验时钙滴注量为15mg/kg体重,溶于500ml生理盐水中,滴速为2.1ml/min。儿童的生理盐水量应酌减。
1.正常参考值3.24~3.49mmol/L。
2.临床意义静脉滴注钙盐后可造成血钙水平突然骤升,通过反馈机制抑制甲状旁腺素分泌,并从而导致尿磷排出减少,血磷水平升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甲状旁腺基本或完全失去对血钙水平升高的正常反馈效应,静脉滴注钙盐不能抑制甲状旁腺的分泌功能,因而使血清甲状腺素仍处于高水平状态,尿磷排出量减少的程度亦低于正常人。
(四)磷清除率
本试验用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诊断,因磷清除率的计算在诊断甲亢时优于肾小管磷重吸收试验。正常人肾小管对滤过磷的重吸收率可达到95%,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磷重吸收率即使再高些,与正常人的区别也不大;而采用磷清除率计算时,正常人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者的区别可较为明显。由于甲状旁腺抑制肾近曲小管对磷的再吸收,故甲状旁腺的分泌减少时,肾小管对磷的再吸收增加;甲状旁腺分泌增加时,肾小管对磷的再吸收量则减少。
1.正常参考值6.3~15.5ml/min。
2.临床意义
(1)升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2)降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参考文献
[1]王培昌,钱书虹.新编临床生物化学实验诊断[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87190.
[2]康格非.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36.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三篇:浅析中药临床医学的发展
林子瑜 徐慧琳 严皖佳 许诺妍 徐岚
上海健康医学院 201318
摘要:中医中药是我国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也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中药材对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意义和医学意义都不容忽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临床医学的发展速度也出现了显著的加快,在很多疾病的治疗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药临床医学主要是研究中药及相关的中药制剂与人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及具体的用药规律等,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医学学科。
关键词:中医中药;临床医学;临床用药咨询;药材选用
一、中药临床医学概述
中药临床医学结合了中药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学研究,以及临床医学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知识,以中药作为主要治疗介质,进行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药学临床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中药的药物学活性和机制、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与西药的配伍应用、中药治疗常见病和疑难杂症中药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等。通过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以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中药临床医学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专业化的学科领域,需要具备扎实的中药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并在实践中注重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估。
中药临床医学的产生背景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医疗水平的进步,而传统中医中药理论是中药临床医学发展的土壤。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服务对象,重点研究中药及中药制剂与人体间的相互作用,以提高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归纳中药临床用药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患者是中药临床医学研究部的主要对象,受到个体体质差异、病情进展、病程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的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中药临床医学的发展,能够弥补个体化用药方案的空缺,并在此基础上,有效联系药理学和药剂学相关知识,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身体损伤。
二、中药临床医学现状
1、合理治疗方案的多样性
由于中药的多功效、复方配伍、药材选用及剂型选择方面的原因,对于特定患者的疾病,具有多种合理的备选治疗方案。其一,相同性效或相似性效特征的中药很多,中医师的处方选药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并随着复方配伍进一步增强。其二,中医讲究师承和学术流派,不同中医师很可能对同样的病症开出不同的合理处方,均可获效。其三,配伍组方的过程还会受到医师对于药材质量、药材安全性、药物喜好等方面的影响。其四,各种民间验方的存在。综上,中医药治疗方案的灵活性较为突出,“同病异治”特色突出。如此之广的治疗思维,为临床合理用药评价的规范化带来难度。
2、缺乏规范、指南及可供参考借鉴的系统资料
近两年,中药临床医学的发展进入瓶颈阶段,与西药临床药学工作相比,不足之处仍很多,差距依然很大。中药临床医学工作开展缺乏规范、指南及可供参考借鉴的系统资料。中药临床医学的开展缺乏实践方法、开展模式、效果评估等方面的指导,更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指南,导致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想开展中药临床医学工作而不知从何处下手,只能摸索着进行,使目前的中药临床医学工作得不到全力发展。
3、中药临床转化存在障碍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阐释中医药理论实质、寻找中药有效成分、解读中药作用机制等方面取得一定可喜成果。但是,怎样将这些研究成果及时向临床转化,怎样开展与临床实际密切结合的科学研究,此类问题仍未解决。所以,中药临床医学工作还需辨证地看待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的关系,既要保证传统中医药理论在指导中药临床使用时的主导地位,并不断地去粗取精;又要尝试将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指导临床的有效信息,并不断地去伪存真。有学者认为,中医师对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更为熟悉,临床药师不易干预,而现代研究可能是医药结合的主要切入点。
三、中药临床医学发展
中药临床医学,就其属性来说,既是中药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临床药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重点是中药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问题,推动中药临床医学工作是保障临床安全用药的有效手段。首先,中药临床医学发展应转变观念,促进“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中药药学服务的全面广泛开展。医院管理者应充分意识到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临床药学工作的目的是实现安全、高效、合理、经济的用药,且其工作性质应从调剂、煎药、制剂转变至临床药学服务上,除了药师的自身努力外,还需改变整个医疗服务大环境,医院的管理层需给予大力支持。通过“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为患者提供全程的中药药学服务。
其次,促进中药临床医学学科发展。由于中医药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特点,中药临床医学工作的开展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模式,而必须依据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促进中药临床医学的发展。因此,中医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应围绕处方合理、对证下药、依方炮制、临方制剂、中药调剂与煎服法、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临床用药咨询、不良反应监测及中药安全性宣传等方面开展。
再次,积极探索多元化、差异化的中药临床医学的工作模式。中药临床医学工作的开展模式应灵活多样,不应局限于某种具体形式。在开展内容方面,应立足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围绕中药临床医学的范畴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各医疗机构开展中药临床医学模式,并不一定要求完全相同,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根据自身业务工作的范围和中药师素质,可以建立不同的工作模式。
结束语
中药临床医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中心,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伴随着临床药学的蓬勃发展,中药临床医学也逐渐起步。发展至今,无论是医院处方点评、药学查房、用药教育,还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中药临床医学均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由于中药的疗效评价及质量控制较为复杂,指导其合理应用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也未完全阐明,使得中药临床医学难以沿着西药临床药学的路径深入发展,并且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相关内容。因此,中药临床医学工作必须根植于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在理清中药治疗学特点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郑琳琳.从中医学的基础地位探究临床中药学的发展[J].家庭生活指南,2020(12):61-62.
[2] 夏辰嫣.以冬虫夏草为例浅析中药在我国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6):19006-19007.
[3] 陈芳,杨卫平,汪毅等.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内蒙古中医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