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论文水土保持方向论文范文二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08-27 10:17:43 更新时间:2013-08-27 10:21:43
农业工程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农业工程》杂志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主管、北京卓众出 版有限公司主办的农业工程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 于2011年,2012年改为月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6025/S,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1795。
摘要:通过20年长来“长治”工程的实施,使我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的问题得到初步控制,同时,通过20年来不断地探实践,为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总结了经验。通过山、水、林、田、路综合措施的实施,治理区内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水土保持,长治工程,建设成效
自1989年,我县被国列为长治工程重点治理县以来,通过“长治”工程第一、三、五期、生态修复及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的实施,我县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初步控制,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00年曾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联合表彰并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长治工程的实施在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通过20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水土保持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1工程进展情况
1.1项目布局情况
自1989年我县被列为国家“长治”工程重点治理县以来,我县按照水土流失程度由重到轻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布局,优先治理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形成了由北向南、由长江沿岸向内陆腹地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布局。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通过“长治”工程第一、三、五期、生态修复及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的实施,已初步治理16条小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443.86km2,完成投资5264.8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44.33万元(财政预算内投资857.33万元,农发资金287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53.2万元,群众投劳折资3967.34万元。
1.2防治任务完成情况
二十年来,我县长治工程计划完成治理16条小流域,我县实际完成治理16条小流域,治理面积443.86km2,占下达任务的96.67%;实际完成投资5264.87万元,占下达任务的95.24%。其中完成坡改梯3716.00hm2,营造水土保持林10185.8hm2,经果林5157.87hm2,实行封禁治理18563.48hm2,种草480.0hm2,保土耕作9602.0hm2,其它措施266.67hm2,合理布设实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建蓄水池546口,整治维修蓄水塘堰319座,建排洪沟768.32公里,打沉沙凼50310个。各项措施累计完成工程总方量464.54万方,总投工1139.21万个。
1.3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3.1成立领导机构,支持“长治”工程建设
自1989年石柱县水土保持委员会成立以来,该机构就充分发挥其在全县领导和协调各部门的作用,在我县编制全县水土保持规划时积极协调各部门,成立专门工作组,抽调强有力的技术人员配合水土保持工作。
1.3.2做好规划,为项目实施打牢基础
合理的规划是长治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成功的有力保障。长治工程20年来我县先后编制了长治工程一、三、五期、生态修复工程、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项目等长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还编制石《石柱县水土保持规划》、《石柱县革命老区规划》、《石柱县三峡库区水土保持规划》、《石柱县水系森林规划》等多个大型规划,为我长治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1.3.3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全面的规划支撑水保事业有序发展
我县由于有完善的水土保持机构,充实而精干的技术力量,我县水保一班人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编制了一系列完备的水土保持规划,使县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有遵循了规划先行的原则,这保证了我县20年水土保持工作有序地开展。
2工程建设成效
经过20年的治理,其成绩人们有目共睹。治理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生产结构更趋合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治理区呈现出“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泥不下山、水不乱流、山更绿、水更清、人更富”的喜人景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长治”工程达标情况
我县20年“长治”工程规划治理16条小流,16条小流域验收时全部达标,其中,龙沙河小流域2000年10月通过长委组织的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小流域验收。同年,我县被水利总、财政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2.2“长治”工程生态效益
经过历年治理后,我县新增林地面积15371.7hm2,新增草地面积667.0hm2,使我县林草地覆盖度提高了5.22%,水源涵养能力大为提高,各项水保工程年总拦蓄径流量5804.87万m3,年拦蓄泥沙量146.27万t;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团粒结构和土壤孔隙率状况都得到改善,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同时减少泥沙淤积河库;治理后,流域内的气温、湿度、风力等发生了变化,缩小了气温日较差,减轻了霜冻和干热风危害,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2.3“长治”工程的实施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水土保持各项措施配套合理,治理区人民的各项收入明显增加,各项经济指标显著提高。以五期流域效益调查为例:五期长治工程治理小流域7条,总幅员面积268.35k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km2,项目区内总人口40418人,其中农业人口40085人,经过五期治理后,人均基本农田从治理前的1.32亩提高到1.59亩,农业人均经果林从治理前的0.21亩提高到0.7亩,粮食亩产从治理前的151.8kg提高到408kg,人均粮食产量从治理前的540.8kg提高到1008.6kg,农业人均产值从治理前的2300余元提高到7000余元,农业人均纯收入从治理前的2357元提高到4000多元。贫困人口从治理前的2.9万人减少到1.8万人,贫困人口减少了37.9%。
2.4“长治”工程的实施为建设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20年来的综合治理,治理区沟、路、池、涵、林等各项措施布设合理,功能齐全,管护良好,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农村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生产率得到明显提高,治理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人口环境容量大大增加;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了4000多元,小康户、富裕户数量不断上升;治理区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形成特有的水土保持产业带。
3主要做法与经验
3.1项目组织领导方面的主要经验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领导是关键。1989年我县被列为国家长治工程重点治理县,县上成立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并充实了人员。由县府分管县长任主任,水务局局长任副主任,农办林业、农业、极委、财政等15个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负责水保工作日常事务。水土保持委员会定期召开水土保持工作会,研究实施方案,总结治理成果,把“长治”工程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扶贫攻坚的根本措施来抓,治理区范围内的乡(镇)建立了以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组成的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指挥部,以规划方案为依据,作出长计划,短安排,合理调配,组织劳力具体实施。并做到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亲自抓,层层抓样板,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推行“定职责、定任务、定劳力、定工期、定奖惩”的“六定”责任制,把水保治理质量与乡村干部工资、补助挂钩,作为政绩优劣评比考核标准,层层签订责任书,促使水土保持工作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并建立了各级政府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水土保持工作的制度。
3.2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保证
3.2.1加强项目管理
在“长治”工程水土保持治理项目中,我办尝试和探索项目工程措实行的招投标制、合同制、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采用专业施工队伍和群众投劳治理相结合的方法,注重点面结合,提高治理质量。封禁治理,措施要求当地政府落实专人负责,同时与县上林业部门合作,做好封禁区域内设立封禁标志,制定管护制度,落实专人管护。
3.2.2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在资金和物质管理上,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用好国家补助经费和地方配套资金,坚持专款专用,设立专职会计,建立专帐,严格财经纪律,遵循领导“一支笔”审签。工程中发生的物质、材料、工具确立专人保管、专室存放,建立领、发制度,杜绝物质走漏,防止财物流失,充分发挥财与物在水土保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达到少投入、多产出,费省效宏的目的。同时,按时上报规划、计划、统计、财务报表、半年和年度工作总结、年度宣传总结等,对加强项目管理起到了促进作用。
3.2.3科技创新方面的主要经验
在水土保持治理过程中,我们不断摸索创新,推广科学技术,发展小流域经济,在第五期“长治”工程中治理的每条小流域均组织专业设计队伍开展技术施工设计,绘制施工详图,安排科技推广项目,提高治理科技含量。科技推广项目包括:示范果园、大棚育苗、大棚蔬菜、地膜蔬菜、节水灌溉、稻田养鱼、肉鸭规模养殖、优质葡萄园、良种试验示范等。在规模实施过程中,注重同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小流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使竣工小流域各具特色,成为全县具有典型示范的绿色产品基地、良种基地、经果林基地、产粮基地等,极大地提高了治理区粮食总产和人均纯收入。
3.2.4加强监督证法和水土保持宣传,确保水土保持事业有序开展。
我县自1993年即成立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站”以来,一直注重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开展,但由于我办人员不足,既要做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又要做预防监督工作,加之水土保持法处罚力度低,违法现象时有发生,水土保持两费征收难度大。
我局2006年将水保、水资和河道等涉水事务整合在一起,成立了石柱县水行政执法监察大队,落实专人,加强执法力度。2006年,我县就完成了水保两费征收60余万元,2007年到2008年,我县水土保持两费每年上一个新台阶,2008年,我县水土保持两费征收突破100万元;针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低的问题,我局与计委、环保、规划等部门协调,采取从审批立项环接把好水保方案编报工作,把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复作为项目立项和环境评价的前提条件,没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不予审批。通过两年多来的执法,使我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大大提高。
4、结论及建议
4.1“长治”工程20年来,通过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措施,使治理区内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农村产为结构的合理调整,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使农民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条件。
4.2“长治”工程的实施为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治理总结了良好的经验,为今后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石柱县“长治”第一期工程资料汇编》
2、《石柱县“长治”第三期工程资料汇编》
3、《石柱县“长治”第三期工程资料汇编》
4、《石柱县“长治”生态修复工程资料汇编》
5、《重庆市石柱县隆沙项目区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6、《石柱县2009年统计年鉴》
7、《重庆市石柱县长治工程第七期龙沙河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8、《石柱县水土保持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