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论文发表之关于加快农村水利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09-07 11:30:10 更新时间:2025-01-21 16:48:43
摘要:笔者通过思考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的思考,并针对农村水利建设的发现的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如何有针对性的走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新路子。来重新认识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问题。
主题词:加快,农村水利,建设
一、加快农村水利建设的紧迫性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长期以来,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适宜耕种的土地相对较少,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各地农田经常受到旱涝灾害的威胁,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战胜灾害、建设高产田,一直被看作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为此,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水利,更多地与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相应的水利建设主要是以蓄水、引水、提水、灌溉、抗旱、排涝设施为主要内容的水库、沟渠建设及小流域治理相关。新时期的农村水利与之不同,它不仅和农业生产的联系更加密切,而且深刻影响着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更直接影响城市的食物供应和生活稳定,其内涵由传统的生产拓展到了的更大的范围。
1、从农业生产看,农村水利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坚实基础。水利就成了了农业的命脉。目前我国随着人口的增多,粮食增产任务越来越重。2007年以来的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发展现代农业,首先需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加快农村水利建设,发展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改土,建设高产稳产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2、从农民生活看,农村水利建设是保障,农村人民的饮用水安全,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坚实基础。水利是民生之本,加快水利建设,保证饮水安全和防洪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更能关系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中央提出争取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人口安全饮水目标。完成这一任务,实现农村人口保障用水、卫生用水,不但可以带动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还可带动家电下乡等民生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供水工程的综合利用,还可为发展乡镇企业和庭院经济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社会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从农村生态看,农村水利建设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我国降水分布时空不均,差别悬殊。当前,随着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解决这些矛盾的压力较大,这些问题的背后或多或少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程度不同有密切的关系。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水利工作大有可为。以人水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水利工作,调节好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维护用水公平,营造稳定的用水秩序,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农村水利建设仍存在与农村建设不适应的问题。
1、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薄弱。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半数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排设施,产量低而不稳,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2、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由于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且治理不易,目前我国农村仍有近3亿人饮水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高危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有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
3、防御水旱灾害能力偏低。总的来看,我国防御水旱灾害工程标准和管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洪水威胁依然严峻。
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对水利问题缺乏重新认识,还在于:
1、是综合规划缺位。编制好规划是科学有效地开展农村水利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东、中、西部应根据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搞农村水利,存在着盲目建设、片面追求政绩、不讲科学、不讲效益、劳民伤财的现象,不仅造成投入的浪费,而且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还有的地方缺乏统一规划,投资分散或重复投资等问题突出,资金使用效益差。
2、投入规模不足。农村水利建设的关键是投入。从投资来看,目前的情况是长期欠账,加上近几年投资减幅较多,投入规模远不能满足要求。除了中央投资缺口比较大,地方配套资金也跟不上。
3、管理体制不顺。从一定意义上说,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比投入更为重要。没有一个好
的体制与机制,有了钱也用不好,建了工程也管不好。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建设一直靠政府号
召、政策引导、行政力量组织的方式开展,缺乏法律的规范,许多重大体制问题也一直缺乏清晰的政策界线,如政府、农民、社会力量三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已建成工程设施的资产管理和产权归属;公益性设施运行损耗和政策性经营亏损补偿;工程的管护责任如何落实等等,都需要给出明确的界定和法律依据。在水价和水管理方面,水价严重偏低、水费计收不到位与收费不合理、不透明等问题并存,缺水与浪费的现象并存。
4、运行效率不高。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大多实行分级管理的体制,斗渠以上由专管机构管
理,斗渠以下(含斗渠)由村集体管理。随着集体经济的逐步退出,原来由集体管理的工程,开始
出现产权不明、主体缺位、责任不落实等问题。专管机构又普遍存在人员偏多、专业素质偏低,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等现象。
三、对加快农村水利建设的几点建议
根据我国农村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村水利建设,首先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需要各级政府把水利建设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切实加强领导,采取得力措施。必须积极探索新机制、新办法,在水利规划体系、资金投入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和良性运行机制等方面建立健全强大的制度保障体系。
1、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
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经行不通了,但是新的机制未能建立起来。如何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新的机制和投入办法,引导农民投资投劳,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发展思路,走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新路子。在各项工作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更加注重给洪水以出路,改变人水争地、无节制围垦河道、湖泊、湿地的做法;更加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
农村水利建设规划要贯彻新的治水思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节约资源的观念,体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需要和可能,提出的目标既要积极,又要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制定的措施要从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对于基层水利主管部门,制定规划首先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搞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开发、利用、节约、配置与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实际情况和国家政策,把农村和农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摆在优先位置。在水资源配置中,要注意维护农民合法用水权益,扭转农业用水被无偿挤占的局面。
3、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破解资金难题,就要尽快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这是搞好农村水利建设的关键。从目前情况看,解决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问题,应当而且必须采取政府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政府投入来引导、带动受益农户和其他经济组织投入农村水利建设。农村水利建设量多面广,投资需求巨大,完全依靠政府来负担还有时间来缓冲,因此,应当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在农民自愿和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把政府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以鼓励农民更多地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结束语
今后,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局来重新认识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发展思路,才能走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思路与评价指标韩振中;鲁少华;灌溉排水学报2012年01期
2、农村水利管理模式理论研究陈菁;朱克成;李玉松;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