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表职称论文多少钱之论文范文赏析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3-09-17 14:21:17 更新时间:2013-09-17 14:25:17
教师发表职称论文多少钱,不同级别的职称对期刊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来说,高级职称需要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国家级期刊的收费一般在1000-1500之间。国家级教育期刊推荐《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1672-8868,国内刊号CN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
摘要:本文把中外合作办学放在市场框架内进行研究,从市场供给入手,对我国现有中外合作办学的供给情况进行解构、分析,从而窥视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合作办学,市场,措施
按世界贸易组织的精神,教育是产业部门,属于投资领域。在世界范围内,虽然营利性教育仍然受到较大争议,其法律地位也未在所有国家得到确认,但纵观各国发展情况,营利性高等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现象,而且它还在继续扩张。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虽然是属公益性事业,但在当今跨国合作背景下,其商业性的含意是相当浓厚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是教育文化交流活动,而且还是经济贸易活动。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当代,教育早已既是事业,又是产业;既是文化,又是经济。因此,研究中外合作办学,就不得不研究市场机制对中外合作办学这一特有项目构成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市场供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外合作办学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沿海地区申报的数量大大增加,中西部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始起步。总体上讲,办学层次有所提高,合作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712个,与1995年初相比,增加了9倍多,覆盖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把中外合作办学放在“市场”的框架内来分析,首先应当看到,这个市场有别于普通的物质或服务市场,它所提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该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背后除了经济利益外,还有其它多种利益驱动。由于这些利益的存在以及它们的非公开性(隐性)的特点,构成了供给市场的许多复杂因素的存在。对这些内在利益的解构和分析是把握供给市场动态的核心。
一、外方合作办学内在动机分析
国外教育机构之所以前来中国寻找合作办学机会,是在内在利益驱动下和外部环境许可下而产生的一种跨国办学行为。不同的教育机构有不同的内在动机,从近年来教育国际交流发展趋势看,外方的内在动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利益驱动合作办学可以给外方办学者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方通常负责课程输出,教师输出和管理输出(很少有资金输出),并在与中方学费分成中得到经济回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通常是高收费的教育项目,其学费往往是所在国普通同类高等教育的4—8倍,最多的可达十几倍以上。这些高额学费,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购买外方的昂贵的人力资源和课程体系。
扩大招生需要近年来,西方大学越来越重视招收海外留学生,海外留学生的数量多少往往已成为一个大学在国际上认可度的标志之一。除了给学校带来声誉影响外,还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如学生学费和生活学习消费等)。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流向发达国家已成为当前教育国际交流的一个大趋势。通过合作办学,对合作校是个很好的宣传推介,开通了一个重要的生源渠道。
解决教育过剩问题教育过剩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现代教育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200余年历史,并达到了一个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水平。在当代,这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不仅规模较大,而且水平较高。但人口规模在多数国家里基本上是一个常数,有的还正出现负增长,显而易见,这些国家教育资源势必会出现相对过剩。合作办学不但可以帮助消化过剩的教育资源,还能为吸引海外留学生带来直接好处,一举双得。
应对政府削减教育经费西方国家近年来都面临着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削减的压力,据统计,澳大利亚政府近年来削减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达50%。美国也面临同样情况。西方高校面临着政府拨款锐减,校方经济压力较大,不得不向海外寻找发展市场,出售教育资源。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自然成为西方大学寻找国际市场所注目的对象。
适应社会变革为满足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需求,教育结构处在不断的调整、组合之中,许多原来社会急需的专业和学科转眼间就变成了多余的,必须寻找新的需求对象,如美国的MBA教育,国内所提供的MBA教育能力,已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需要,他们很快把眼光转向国际市场,发展中国家成了他们的开发对象,在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MBA就成了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100个高等学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有28个是MBA项目,占总数28%。
师资培养和教学实践需要在海外建立合作办学基地,对西方国家高校而言,也是培养师资队伍、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的需要。在当今国际化社会中,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必须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在海外的工作经历,正是这方面最好的实践。合作学校通常把教师轮流派到海外从事教学活动,以丰富他们教学阅历,拓展视野,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水平的目的。对学生而言,学校亦可借助海外合作办学阵地,组织学生前往合作国进行教学、实习,从事课程交流活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东方文明古国,无论是从教育市场的开发还是从人文知识的交流方面,潜在的发展空间很大,来华办学者可能从中获得许多直接的和间接的利益。
提高自身声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中,高等院校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程度,往往是一个大学综合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志。而一个大学的排名和声誉,对它的发展又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理念驱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提出了一份《促进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高等教育时“国际化”、“针对性”和“质量观”被看作现代高等教育的三个核心理念,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使学生不仅成为一个地域特征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全球公民,具有全球公民意识。在这些新的高等教育理念的驱使下,西方许多高校在教育国际交流中都纷纷抢占主动地位,组织本校师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国际教育交流活动。以培养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
二、中方合作办学机构的内在动机分析
中方合作机构参与合作办学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有明晰的,有潜在的,有眼前的,有长远的,有经济需求,也有学术需要,但总的看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发展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快速的扩张时期,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其明显的变化有三大特征:以社会化需求为主导方向,多样化高等教育系统,国营与民营化相结合。特别是“多样化”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根本路子。“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多样化办学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个较高层次的办学模式,可以有资金引进,课程合作,国际交流等概念,自然成为学校追求自身发展的一条新路子。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加入WTO以后,经济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以往传统的教育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需寻找新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法。
经济利益驱动成功的中外合作办学可以给学校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合作办学机构在收费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一般比国内办学要高出5倍以上。在我国,政府的拨款远远跟不上高校发展的需要,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大学自我“创收”已成为很多校长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虽然中外合作办学不能以盈利为目的,碍于政策的限制,追求经济利益只能以隐性的形式存在,没有任何一个校长会公开声称搞中外合作办学是为了经济利益,几乎千篇一律把合作办学的目的定位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优秀教材,科学的管理方法等”。但只要深入了解,经济利益占有很大的份量,而且对多数一般性的中外合作项目,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远胜于对其他方面的努力。
改革探索中国的高等教育近年来都在改革的声浪中前进发展。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实际上已成为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从现代教育层面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走过了三个阶段,1950年以前,主要是学习欧美日;50年代以后,在全面学习苏联的方针指导下,高等教育体系几乎一边倒偏向苏联;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又重新回到向以欧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学习的轨道上。中外合作办学的实施,为高校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窗口,可直接引进国外的教材,教学方法,以及管理模式,从理论上说,通过这些载体,可以为中方高校的多方面改革提供很多有益的借鉴,起到真正“窗口”和交流平台的作用。
提高声誉合作办学有利于提高合作校在国内的声誉。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国内尚在起步阶段,为数不多。奇货可居,求学者往往趋之若鹜,对学校的声誉会带来很多正面影响;二是中国社会对西方教育的认可度较高。它是由深刻的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翻开中国近代史,向西方学习一直是我们时代的主题,西方高等教育在我国有很大的市场,能把它引进和“嫁接”到国内高校,自然也会起到沾光的作用;第三是学校可能为社会提供一些特有的实质性的服务,如提供优质的外语训练,开设国际通用的学科课程,为出国留学铺路架桥,了解西方文化等等。这些项目是一般高校所没有的,这也不失为树立高校品牌的一条路子。
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可以充当中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这个期望值在双方的办学动机里都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它可以是学术的,文化的,经济的或是政治的,作为中西两个不同制度国家在教育领域里的合作,它往往留给双方很多想象的空间。就中方而言,通过这种合作形式,除了开辟留学渠道外,今后还可能进行其它学科的学术交流,人员互访,合作科研,师资培训等。
三、供给市场特征分析
主体构成的复杂性中外合作办学主体通常是两家或两家以上的机构组成。它不但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而且是国际间的合作。这些合作机构的层次、类别、实力、背景、动机各不相同。它们借助各种机会自由组合,形成了五花八门的供给主体。由于这些主体的多样性,加上文化背景、办学理念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限制,主体内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较差。
信息不畅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是国际间的合作项目,双方沟通的渠道受到空间的限制,有效沟通十分欠缺,相互选择机会较小,中外双方各自的合作意愿,只能在有限接触的小范围内表达,无法在众多需求中,根据自身需求和条件,选择最佳搭档,形成供给主体。因此,所表现出来的市场供给产品有较大局限性。离双方真正的内在需求的实现有一定差距。
尝试特征突出中外合作办学的供给市场真正形成,要经过许多复杂的程序。其中也包括政府的审批手续。在整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在构建过程中,合作双方都显得十分小心谨慎,尝试心理突出。导致大多项目是以“小打小闹”面孔出现,供给市场上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项目很少。合作双方的潜力和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现行政策性缺偏合作主体双方未能很好地满足各自利益的实现。合作主体之间存在的一个潜在的矛盾是各自利益的实现缺乏公开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外方利益的实现,根据现行的政策,外方前来合作办学是不能以盈利为目的的,外方必须在合作过程中回避经济利益,把它下降到次要地位,或避而不谈,才能在政府审批等环节上获得较好的印象分。但从外方合作办学的动因分析看,他们前来办学,终极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来,而在这些利益中,经济利益往往是占有很大比例的。但在这方面利益的实现上,现行的政策是不鼓励的。合作主体双方往往采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方式来相互沟通。由于外方利益的限制,中方引进“先进学科,急需学科”的愿望往往也不能得到满足,外方派来的教师很难是真正一流的,更多的是他们富余教师,影响了市场的供给质量。
优质产品少现行中外合作办学供给市场提供的产品,一般化的居多,优质产品较少。与政府希望的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有,一是中方现行政策缺乏吸引力,考虑中方利益多,照顾外方利益少,构不成有效的拉动力;二是在国外教育机构中,低层次和一般性的教育机构对中国教育开放政策,反映比较敏感,纷纷抓住机会,主动出击,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自身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们没有什么负担,即使走错一步也不会造成多大影响;而一些较高层次的教育机构,他们也看到与中国教育合作存在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也有这种交流合作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是潜在,尚未表面化,更谈不上会主动去实施,加上他们已有的身份和地位,使他们变得更加谨慎和含蓄。把很多机会拱手让给那些档次和水平远远低于他们的教育机构。四是中方合作办学者缺乏深层次考虑,没有真正把中外合作办学看成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机会,而是过于表面化,更多地考虑眼前利益,如考虑招生、经济利益、学校声誉,较少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学理念更新等方面来设计合作项目。通常中方合作者最关心的是能否招到应有数量的学生,所交学费是否足于支付办学开支并给学校带来经济利益、其它方面深层次的问题,如引进新兴学科、急需学科、加强薄弱学科建设等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具体的措施和办法。
中方被动应付多,主动出击少在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真正由中方根据自身改革发展需要,有目的地寻找合作伙伴进而成功地进行合作的项目很少。更多的是外方机构找上门来,中方被动应付,这种项目往往照顾外方利益较多,顾及中方长期利益少,难以真正体现“以我为主”。
从上述分析情况看,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有两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必须兼顾双方利益(追求)。现行中外合作办学“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政策,作为教育主权国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讲求方法,因势利导。首先必须承认,中外合作办学对外方而言是一种投资行为。国外合作者之所以到我国合作办学,多数情况是把知识当作商品,看准我国广阔的教育市场,前来寻找发展机会,他们具有赢利动机是不可避免的。其次,还必须了解到,外方的利益动机往往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营利,在多种情况下,还具有其它更深层次的行为动机,如扩大生源,追求名誉、培训师资和解决资源过剩等,这些动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各自的重要程度也是不确定的,它们之间往往可以相互转换,有时宁可牺牲经济利益而换取其它方面利益的满足。要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就必须了解外方这些利益、动机的所在,在可能的情况下,满足他们这些合理的利益追求,同时找准双方利益的结合点,扩大双方谈判合作的空间。
鉴于中外双方在合作办学中所追求的利益各不相同,在政策层面上应该留给合作双方实现自身利益的空间。外方在多种情况下带有营利动机,而中方需要的是更深层次、更长远的追求,如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理念更新等,要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来实现。相比之下,满足中方利益的实现比满足外方的动机的实现更有难度。因为中方的这种追求是内在、长远的、深层次的,容易受到外境的干扰而中途改变。因此,中外双方合理利益的实现是合作办学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实践中必须把握利益的平衡,不能过份强调一方利益而不顾他方追求,“为我所用”必须知己知彼,因势利导。在政策层面上,必须承认外方的利益追求,留给其发展的余地,同时,也要了解中方实现自身利益的难度,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二是“优质优价”原则必须得到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现有市场上的优质资源奇缺,劣质产品充斥市场。究其原因,主要是“优质优价”的原则未能得到体现,以致于让劣质低价的产品占尽优势,倾销中国教育市场,这与我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初衷是不相吻合的。问题的根源是,现行的做法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一切费用必须由学生的学费来承担,其中除了涵盖必要的成本之外,还必须留给外方和中方一定的利益分成。外来资源对中国学生而言本来就是一种高成本的教育,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中方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尽量压低价码,以求项目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殊不知,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年代里,国际上教育资源的流动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不同等级的教育资源是有不同价码的,优质资源价码偏高;普通或劣质资源价码偏低。在通常情况下,优质资源会往价码高的方向流动。我国现行的中外合作办学往往避高就低,不愿支付高价码的优质资源。再者,优质资源通常是紧缺的,供不应求,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去寻找合作机会。相反地,一些普通的或劣质的资源,它们随时有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必须努力去争取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它们往往更具扩张性,会主动寻找机会。中国现有合作办学市场,正好迎合了这批资源的需要,成为他们发展的新天地。这就是劣质资源充斥中国教育市场的根本原因。
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要真正做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从政策层面看,必须采取一些措施,首先要承认不同的资源是有不同价码的,优质资源必然价码较高;第二,要认识到作为服务产品的教育资源、国际间流动是受制于市场机制约束的,价格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不同的价码只能引起不同等级的资源流动,优质教育资源必须以“优价”购得;第三,在收费政策上,要允许部分真正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采取高收费的办法,物价部门必须组织专家对国外引进的资源等级进行分类判断,制定不同的标准,真正体现“优质优价”,第四,要认识到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对我国科技教育而言更具深远的战略意义,它有浓厚“公共产品”属性,现阶段完全靠市场机制运作是不行的,政府可考虑选择某些项目,给予专项资助。
参考文献:
[1]蒋国华。北京市中外合作办学三策[A].北京市中外合作办学十周年[C].北京:2002.
[2]周济。扩大开放,规范管理,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EB/OL].www.cscse.edu.cn.2003.4.
[3]教育部[EB/OL].www.cemet.edu.cn/20030404/3081628.shtml.
[4]晓柯。MBA打响生源争夺战[EB/OL],http://finance.sina.com.cn2003.1.6.
[5]EMBA学费冲破30万元[EB/OL],http://finance.sina.com.cn2003,03,03.
[6]李越,尹佳。进入WTO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A].北京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巡礼[C].北京:2002.
[7]SimonMarginson,“Educationintheglobalmarket:LessonsfromAustralia,”ACADEME,Washington,May/Jun2002.
[8]谢作栩。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9]中国教育报历史库[EB/OL],www.Jyb.com.cn,2003.
[10]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