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艺术论文范文参考及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0-08 14:58:37 更新时间:2013-10-08 14:30:37
摘要:2013年3月18日,建筑学中诺贝尔奖—普利策奖发给了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这是第六位获此殊荣的日本建筑师。文章以伊东的代表作仙台媒体中心为列,从伊东丰雄的思想来源,仙台媒体中心创新的结构体系,建筑与都市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分析这一经典的作品。
关键词:伊东丰雄,建筑,仙台媒体中心,流动空间
0前言
2001年仙台媒体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将人们的眼光聚焦到仙台这个地方。自由的结构体系,透明的玻璃表面,都市与建筑的融合,整个建筑如鱼缸一样通透,结构柱如水草般自由摇曳。这样一经典的建筑作品是如何实现的,本文将从建筑师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思想,建筑与城市关系,非传统结构中建筑师与结构师间的磨合等方面研究这一建筑。
1.思想来源
1.1菊竹清训“新陈代谢”
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著名建筑大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桢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为主要成员的组织成立,称为“新陈代谢”派。他们并不认为城市和建筑是静止不变的,相反他们认为城市和建筑是不断变化的,就像事物的发展一样,有生长,变化和消亡。这与日本的传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区,建筑并不追求永久,而是变化着的。菊竹清训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发起人,其早期代表作是的空中住宅。
1958年在菊竹清训为自己设计的空中住宅中,菊竹清训把住宅用承重墙支撑起主体并使之悬空,该建筑只有四片墙是混凝土的,主要卧室在楼上,一层为儿童卧室等辅助用房,因为儿童的空间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而改变,甚至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可以取消,或改为其他的房间。在这一建筑中,菊竹清训把建筑看做一个可以变化的物体。随着时间的生长,消亡。
伊东丰雄在1965年东京大学毕业后在菊竹清训的事务所工作了四年时间,深受瞬时建筑这一理论的影响,如之后的作品银色小屋,风之塔等都是建筑随环境而改变的建筑,建筑随着周边的环境改变而改变。
1.2矶崎新
矶崎新和伊东丰雄两人都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的暂时性及复杂性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在1968年第14届
米兰三年展中展出了矶崎新的装置作品“电气迷宫”。多媒体的运用给人一种飘渺虚幻的感觉。
1991年在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的日本印象展是由矶崎新策展,伊东丰雄做了一个名为“梦”的装置,这是一个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装置,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建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利用丙烯树脂这种半透明的材料搭建起来的曲线墙面和地面,设置很多台投影仪,将东京的图像投射到墙面,地面上。有种流动感,漂浮感。
2仙台媒体中心
图1仙台媒体外景
2.1仙台媒体中心简介
从1994年建筑设计竞赛到2001年仙台媒体中心(图1)正式对外开放,无论对于建筑师还是关心这座建筑的人们,这座建筑带给人们是未曾体验过的感受。仙台媒体中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单一功能的建筑,这座建筑包括一座图书馆,市民中心,视听馆等功能。整个建筑地面以上七层,地下两层。建筑师伊东丰雄曾说过自己的设计灵感来自家里的鱼缸,当他看到自由摇曳的水草和透明的水体时,他将这一感觉运用到建筑上,这一建筑主要体现伊东的TUBE”设计理念。13根如水草般的柱子,直通屋顶,将光线,风,自然引入建筑,这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建筑,而是将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自由流动的空间如水体一样,人们自由自在的在里面游走。
2.2仙台媒体结构体系
仙台媒体中心,伊东丰雄在这里运用管(tube)、板(plate)、面(skin)三要素取代了传统建筑中梁、板、柱、墙四要素。十三根中空的管状柱子,支撑着整个建筑。正方形的平面四个角上的大柱子,主要承担来自地震,风的水平荷载,其余中间的九根小柱子承担竖向的荷载。七层楼板,被伊东丰雄要求做的越薄越好,所以只做到300mm厚,相比50米的长度,水平的楼板显得十分的薄,十分的轻盈。而且故意将板响窗外悬挑50cm,更加突出水平的漂浮感。建筑的表皮用的玻璃,透明的玻璃消解了建筑与环境的界限。整个建筑更加显得轻盈。
2.3建筑与都市
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可以说是伊东形成其独特建筑观的起点。建筑作为城市的一部分,究竟应该在城市里扮演什么角色?伊东丰雄也用舞台来比拟城市。人的生活就象表演一样,城市就是舞台,是人们生活的背景,一代一代的人们来来往往,形成城市生活的景观。演员在变,舞台布景也在变。在欧洲,在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里,历史建筑成为城市的骨架和背景,石头的坚固象征着永恒,虽然生活的内涵不断变换,背景却是相对稳定的,新加入的城市元素无法不考虑和既有的背景的关系,它们的存在无法忽略。但在日本,情况完全不同,城市的状态是流动和易变的,对于新植入的城市元素,要能够迅速的融入环境。
2.4建筑与人
伊东丰雄曾经说过,我的建筑一定让人们觉得有意思,仙台媒体中心的确是一个有意思的建筑,自由的结构,如水草般布置在建筑中,人们像鱼儿一样自由在里面行走。每一层的区域,伊东邀请年轻的日本建筑做室内设计,使人们在每层都有不同的感受,充满新鲜感,电梯及楼梯藏在边角的大柱子里面,人们坐着电梯上下时,仿佛穿梭在水草中,阳光草顶部柱子里投射进来,丰富的光影变化,使人们应接不暇。伊东丰雄后期的作品多摩图书馆,也是个十分有意思的建筑,人们在建筑中可以自由的活动,自由的交流。仙台媒体中心中的流动空间,给人们提供了多种交流的可能,更多的体验。
3.结束语
仙台媒体中心取得的巨大成功,和伊东一直坚持的流动空间,风一样自由的建筑理念是分不开的。结构的创新与突破,都市景观与建筑的相互融合,空间的通透与流动。正如2013年普利策奖颁奖词中所说:“伊东丰雄是永恒建筑的缔造者,同时他还大胆开辟新的路径。他的建筑作品里充满了乐观,轻盈及喜悦,又同时具备独特性与普遍性。基于这些理由,以及他将结构、空间及形式融为一体以创造温馨场所的能力,也基于他对景观的敏感,将精神内涵融入设计的努力,以及他作品中所散发出的诗意之美,2013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伊东丰雄。”
[参考文献]
[1]吴耀东.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日本建筑.世界建筑,1995:04
[2]日本a+u编辑室编.曹文燕译.伊东丰雄——建筑进行中.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01
[3]陈晞.表皮的“临时性”演绎——解读伊东丰雄的“透层化建筑”理念.建筑师,2004,8
[4]沈轶.站在机器时代与数字时代的交叉口——细读仙台媒体中心.新建筑,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