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辅导教学对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探索与研究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 13:39:38 更新时间:2025-01-07 11:09:55
一、课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的到来,呼唤创造性的人才,未来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科技创新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第三次全教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卢仲衡教授创立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觉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自辅教学与常规教学的认知能力比较研究上,卢教授提出了自学辅导教学牛的认知心理的九个方面。本文仅就“自学辅导教学对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方面作-探索与研究。
二、理论依据
1、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由重点培养竞争意识转向重点培养合作意识的教育。有关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合作应当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主流。因此,合作学习是时展的要求。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认为: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重要,因为许多独创性的想法都是在小组交往中产生的,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例中,小组交往是最基本的因素,创造性人才通过相互交往而成为独立的人。大量的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国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人,超过这个范围,教师的视野关注就会“顾此失彼”,超过的人数越多,其结果能力有限的教师只能抓两头带中间,即比较多地关注好与差的学生,中间的学生则只能“牺牲”了。这是群体教育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群众教育中貌似公平中的最大不公平。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测定,群体教育只能使20%的学生达到优良水平,而个体教育可使90%以上的学生达到优良水平。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3、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前苏联教育家柏拉斯基指出“教师的使用不是向学生教数学,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造成的环境中独立地或大家齐心协力地去掌握知识、技能、技巧。”
4、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应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个重要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大纲还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反对注入式,要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师生双方密切合作,师生、学生之间交流互动。
三、自学辅导教学为学生合作学习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自学辅导教学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的原则,采用“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智力得以发展,合作能力得以培养。
⑴自学辅导教学为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启、读、练、知、结”五个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从事各种需要合作或互助的学习活动环境。
“启”:就是教师从旧知识引入新问题,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自由思考提供动力,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机会。
“读”:学生在阅读提纲的引导下阅读,时间大纲控制在25~30分钟,使学生自由思考有了充足的时间,因为这期间教师不打扰学生的自学,所以也给学生从事各种需要合作或互助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时(思维时间)空(思维空间)。
“练”:学生通过做题,检查自学效果,使自由思考和合作学习进入一个新阶段。
“知”:通过对照练习答案,使学生当时就知道练的结果,若结果不正确,会激发学生从另一思路去自由思考,当百思不得其解时激发学生向组员求援,从而促使学生团结在一起,合作学习,共同讨论直至解决;若结果正确,学生就会受到鼓励,从而激发自由思考的积极性。
“结”:教师对一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升华,使学生的自由思考和合作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澄清自由思考中存在的问题。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合作学习成为每个个体的需要,合作能力得到培养。
⑵几点作法:
根据卢仲衡教授的“启、读、练、知、结”的教学模式我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合作小组的建立与运作。
在综合分析学生知识基础、智力、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A、B、C三级。A级属于基础知识牢固,智力水平较高,有分析思考能力的学生;B级属于以上三项都一般的学生;C级属于以上三项较差的学生。在征得学生支持和同意的情况下,老师适当调换座次,并注意搭配性别,将学生按1:2:1的比例分成4-6人合作小组。这样建立的合作小组从各方面讲比例都很协调,为小组以后互助合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小组成员的座次以前后桌为宜,便于随时处地的开展互助合作活动。小组学习要成功,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依赖,密切合作。“大家为一人,人人为大家”学生相互激励,学习热情便会高涨。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2、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很快进入想学、乐学的境地。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作用可见一般。创设情境要从课本上的具体内容出发,屋梁组织素材。常用的方法有:A.用故事创设情境,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用笛卡尔梦中发现直角坐标系的故事创设情境;B、用实验创设情境,如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时,可以让学生人人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折叠,让两腰重合,学生会发现两底角重合相等。再问:这是为什么呢?一下把学生带入求知的境地。此外还有运用事例创设情境,由实际问题创设情境等。
3、导学
展示导读提纲,明确学习任务。成功导入,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利用投影展示备好的导读提纲。提纲中涉及的问题:A、要有导向性;B,要有启发性;C、要有逻辑性;D、要有递进性;E、要有发展性。从而使学生能在提纲指导下结合课本内容,资助或合作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享受发现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小组成员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既可以互相学习,又可以互相讨论,共同研究。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已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作为其中一员,有针对性的参与到部分小组学习中去,给予适当的指导。接着组织交流,一般由一个组首先发表意见,向全班汇报本组研讨的情况,回报的形式可登台演示,画图讲解等。其余小组可以补充。在此期间对有争议的地方可以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既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了生生、师生的合作能力。
4、抓“知”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知”和“练”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把握好“知”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①A组练习,课堂上不看答案。自己认为做对的,做完后举手由老师评判;不会做的学生举手由老师提示。②B组练习,自己不对答案,由同桌互相评判,做完后由老师集体讲解。③C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老师提示,但不做统一要求。
通过抓“知”的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想、去创造,使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创新性、灵活性,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
5、集体交流
⑴精讲。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点拨:A.要精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B.要规范,矫正思维,表达不当之处;C.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D.要揭示规律;E.要巧妙引申、变换、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⑵归纳总结。这一环节是对整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在师生共同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零乱的知识系统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初步成效
1、转变了教学观念,改进了教学方式。倡导民主教学,创造宽松环境,让学生主动发展,培养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及实践、竞争意识已成为实验课教学的主旋律。
2、提高了教书育人的水平和能力。撰写的考研论文《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全国第八次经验交流会上获全国一等奖,同时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评为“全国实验优秀教师”、泰安市学科带头人、泰山名市等称号。
3、实验班的学生对小发明、小创作,以及学校开展的其他活动不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团体意识特别强。
总之,自学辅导教学法,真正使得资源共享、师生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