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论文范文儿童本位观的确立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0-27 11:17:48 更新时间:2013-10-27 11:54:47
摘要:中国儿童文学发展与中国现代启蒙思潮紧密关联。本文梳理了20世纪初期儿童观的发现和确立的曲折历程,阐述了儿童本位价值观对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及在儿童本位价值观影响下的儿童文学创作的概况。
关键词:儿童文学创作,儿童观,中国现代作家,中国当代作家
当下,无论谁都觉得儿童作为客观的存在是不证自明的,而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儿童”是经过自然科学学者和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不断地研究证明才得以站在我们面前,儿童是晚近的发现。
一般文学研究方法均可用来研究儿童文学,但研究儿童:学要先研究儿童。茅盾于20世纪30年代在(关于“儿童文学”》一文中,回答了关于儿童文学的问题: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大概是‘五四’运动的上一年罢,《新青年》杂志有一条启事,征求关于‘妇女问题’和‘儿童问题’的文章。‘五四’时代的开始,‘儿童文学’是把‘儿童文学’和‘儿童问题’联系起来看的。”儿童文学研究学者朱自强认为:“儿童观是儿童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儿童文学本质论的原点。”四既往的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从各自角度的研究和论述向人们传达了一个信息:虽然儿童一直生存在人们的眼前,但千百年来却一直淹没在成人的群落中。
一、“被发现”的儿童
在古希腊,斯巴达人让男孩从7岁起便进入军营集中训练,儿童被当作缩小的成人接受严苛的培养,为成为成人做准备。这说明,在古希腊,童年在7岁时就结束了。古罗马时期和从古罗马帝国衰亡到17世纪初罗马教会的统治下所跨越的1000年,被称为“没有儿童的时代”。圈17世纪初,新教徒重视学校教育,其结果是儿童在社会上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学校是为培养有文化的成人而设计的,儿童因此不再被看作是成人的缩影,而被看做是完全不同的一类人,即未发展成形的成人。1658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专为教学而写的一本教学图画书(世界图解》中明确指出: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夸美纽斯的贡献在于他将儿童从成人那里分离出来,认识到儿童有其区别于成人的特质,儿童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存在。儿童读物是需要专门创作以区别于那些适合成人的书籍。《世界图解》可能是第一本专为儿童所作的图画书。100多年后的1762年,法国哲学家卢梭写出了《爱弥儿——论教育》。他在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小说中表明了他的儿童观,“儿童是与成人全然不同的独立存在”,“儿童时代……是具有自身的价值,儿童代表着人的潜力的最完美形式”。卢梭认为,儿童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成人应该让儿童自然地成长。卢梭第一次“发现”了儿童。我们认为儿8世纪后半叶的知识氛围(即启蒙运动)有助于儿童观的传播。启蒙运动以“天赋人权”为口号,提倡人权,尊重人权。此时,妇女作为特殊的群体被关注,妇女解放运动随之展开。“儿童”正是在尊重人权、关注妇女的大背景下“被”发现。现代人们普遍“接受了儿童有其必须尊重的逻辑和心理特点的观点”。
目前,为学界所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西方儿童文学的诞生应该是以法国童话家夏尔·贝洛1689年发表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及昔日寓含道德教训的故事》为标志。这本根据民间传说改写的著名童话故事集,其本意不是为儿童而写。作者写作时有其明显的政治目的,他含沙射影、旁敲侧击地把矛头指向宫廷贵族,揭露他们的阴险奸诈,用意深刻。但其中的(小红帽》家喻户晓,公认是一篇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这部作品标志着儿童文学以独立的精神姿态登上文学殿堂。也有学者认为,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1744年伦敦出版商约翰·纽伯里印刷出版的《巨人杀手杰克》。尽管看法不一,但是,最迟至18世纪中叶,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现。
二、儿童本位儿童观的生成与儿童文学的发生
在中国,儿童的发现要迟至20世纪初。
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期的重要事件。中国的儿童观或许可以说是“拿来主义”的产物。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中国的儿童多数时间作为成人的附属品。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文化氛围中,儿童总是被隐藏在成人巨大的身影后面。无论是“儿童本位”还是“童心崇拜”,这些曾经的五四儿童观的理论支点,均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在前儿童发现时期,梁启超的很多儿童观念,就是与外来影响密不可分。他在自己主办的《时务报》上发表翻译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大力提倡儿童戏剧。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受西方科学思想影响,从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力图铲除国人心中关于“人”和“人生”的种种误区,以科学的精神重塑独立的人格。“五四”前夕,杜威在中国各地演讲,宣扬他基于民主和教育改革的“儿童中心”论。他赞同卢梭对教育的否定,在《明日之学校》中明确提出“教育即自然发展”的命题。杜威在华期间的演讲得到报刊的强力宣传,他的“儿童中心理论”必然对中国的现代进程产生影响,为“五四”时期“儿童本位观”的确立起到了推手作用。鲁迅早年受进化论的影响,借《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他在杜威来华5个月后,写出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提出的“幼者本位”口号,颠覆了传统文化强调的长幼秩序,这可视作经“呐喊”而后的反思。
现代知识分子自觉担任起具有现代意义儿童观建立的理论“推手”。对儿童的发现作出最重要贡献的是周作人。自1918年儿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人的文学》起,周作人持续关注中国儿童现状,在短短的两三年间,发表了《儿童的文学》(1920年12月)、《童话研究》(1921年)、《儿歌之研究》(1921年)、《儿童的书》(1923年)《关于儿童的书》(1923年)等文章,同时翻译了安徒生、托尔斯泰等的童话在《新青年》刊登。周作人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提出了一系列儿童教育、儿童文学的新观点。他认为,“我们对于教育的希望是把儿童养成一个正当的‘人”’,凡是“违反人性”的虐杀儿童精神的“习惯制度”都应加以“排斥”。他强调必须尊重儿童的社会地位与独立的人格。鲁迅于1919年10月写下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重要文章,深刻地指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以周氏兄弟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在人的发现的时代气氛中,自觉担任起具有现代意义儿童观建立的理论“推手”。作为人类个体生命初始阶段的儿童,其生命形式、内在精神、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获得了肯定和尊崇,“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得以建构成型,对儿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的独特价值的认识,丰富了人的发现的理性视野。朱自强认为:“周作人之所以能超越胡适……和陈独秀……,提出‘人的文学’这一理念,从而成为新文学的领袖,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他对‘人’的认识包含着对妇女和儿童的发现。由于将‘童年’作为一种思想的方法和资源,周作人关于‘人’的思想才最为完整和深刻。周作人在那篇‘关于改革文学内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胡适语)的从的文学》中就表述了其思想革命的明确步骤:‘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女子小儿更不必说了,如今第一步先从人说起……’如果查阅全部《新青年》,那么这个时期,周作人建设新文学理念的‘三级跳跃’是有明显标记的,其最后一跳,即达到新文学理念的最高峰的就是以同样堪称‘最重要的宣言’的儿童的文学》为代表的对‘儿童’的发现。”
三、儿童本位价值观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
当儿童以独立精神个体的身份为成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他便开始以各种形式介入成人的生活、思维和文化领域,对儿童文学也产生了不容置疑的影响。《大英百科全书·儿童文学》写道:“儿童一旦被认为是独立的人,一种适合于他们的文学便应运而生。”周作人在回顾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之后,曾感叹地说:“中国还未曾发见了儿童,——其实连个人与女子也还未发见,所以真的为儿童的文学也自然没有。”川郭沫若最早明确运用“儿童本位观”解释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他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一文中是这样论述的:“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童话、童谣、剧曲),是用儿童本位的文字,由儿童的感官以直恕于其精神堂奥,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的想象与感情之艺术。儿童文学其重感情与想象二者,大抵与诗的性质相同;其所不同者以儿童心理为主体,以儿童智力为标准而已。纯真的儿童文学家必同时是纯真的诗人,而诗人未必人人能为儿童文学。故就创作方面而言,必熟悉儿童心理或赤子之心未失的人,如化身为婴儿自由地表现其情感与想象;就鉴赏方面而言,必使儿童感识之时,如出自自家心坎,于不识不知之间而与之起浑然化一的作用。能依据儿童心理而不用儿童本位的文字以表现,不能起浑化作用。仅用儿童本位的文字以表示成人的心理,亦不能起浑化作用。”作为诗人的郭沫若认为儿童文学和诗歌有极大的相似值,都是重视情感与想象的文学类别,儿童文学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他认为儿童文学写作的要义是用儿童能懂的文字表现儿童的心理、情感、想象。郭沫若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确立了“儿童本位观”的文学立场和出发点。
《稻草人》是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特别是妇女大众的苦难。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俞平伯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抒情短诗集,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儿童生活的新诗集。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20世纪20年代“文学研究会”作家群的“儿童文学运动”。有以冰心《寄小读者》、丰子恺的(华瞻的日记》等作品为代表的散文创作;有俞平伯、郑振铎、刘大白、周作人、应修人等人的儿童诗创作,并以此确立了他们作为中国现代儿童诗奠基人的地位;陈伯吹、茅盾等在小说方面进行了比较多的探索和实践。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陈伯吹的《学校生活记》,是上海最早出版的创作中篇儿童小说;1931年,北新书店出版了白兮(钟望阳)的(小顽童》,则是上海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创作儿童小说;1934年,生活书店出版老舍的(小坡的生日》(始写于新加坡,完成于上海,《小说月报》1931年连载),是上海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创作儿童小说。其他代表人物还有赵景深、周建人、柔石、贺宜、仇重、周而复等。
儿童文学的拓荒者多为现代文学大家,儿童文学从登上文坛那一天起就有着高起点、高艺术水准的鲜明特征,成果丰硕,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一道奇异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