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探索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计算机网络论文
发布时间:2013-11-05 15:42:03 更新时间:2013-11-05 14:26:57
互联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调研直到90年代正式向公众开放,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2004年底,互联网已经连接了全球几十万个网络、几千万台主 机,用户达到8.1亿。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积极尝试利用互联网。在1992年、1993年国际互联网年会等场合,中国计算机界的专家学者曾多 次提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要求,并得到国际同行们的理解与支持。1994年4月20日,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的64K专线开通,实 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摘要: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互联网成为了现今不可替代的交流窗口,也成为了社会的主要角色,本文以互联网为基础,详细介绍了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以及国家对互联网的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分析了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利弊,并针对网络舆论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网络应对管理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发展,舆论,措施
我国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机遇。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划互联网发展,明确互联网阶段性发展重点,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1993年,中国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负责领导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建设。1997年,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2002年,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专项规划》,确定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包括推行电子政务、振兴软件产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子。2005年11月,制定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发展的重点,提出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围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推行电子政务;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信息化等。200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2007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网络文化信息装备制造业。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发展战略。2010年1月,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及明确的政策引导下,中国互联网逐步走上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之路。
1995年1月,《神州学人》电子报刊的正式创办,标志着中国网络媒体的诞生。在当时,这种传媒形态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刚刚过了十年,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可谓是“千树万树梨花开”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截至2010年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境内网站达323万个,比1997年增长了2,152倍。中国拥有IPv4地址约2.3亿个,已成为世界第二大IPv4地址拥有国,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普及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网络媒体的发展及其具有的独特功能,带来了网上舆论的空前活跃,并在舆论传播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毋庸置疑,网络舆论作为一个穿透力极强的传媒形态,其融角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经济上来讲,网络舆论的传播,畅通了我们与世界各国在更广阔领域、更深入层面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渠道,有助于我们更新经营管理思想,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促进了经济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网络舆论的跨国界传播,可是使世界上更多国家听到中国的声音,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争得有利的国际发展空间。
从政治上来讲,网络给人们一种在网上平等交流、平等沟通、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几千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带来的思维定势,加速了政府运作模式的转变。通过网络,政府能够及时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并为公众提供最为适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同时,这种政府与公众之间交流的便利化,可以有效地降低政府的运作成本,提供其工作效率,有助于政府机构的精简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了政府生活民主化的进程。SARS肆虐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广州对一位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国内网友指出:“总书记上网浏览,可以尽可能多地、尽可能快地了解来自各个方面的总要信息和民情民意,以便更为迅速、更为确切地把好舍得脉搏。”由此不难看出,互联网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影响已经达到了空前活跃的地步。
从文化方面来讲,网络舆论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民族之间、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各种不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在进行深入的接触与碰撞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各种思想文化的整合与协调,使人们有可能更多地共享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
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与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依然十分激烈;网络侵权、网络犯罪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障碍;网上各种不良信息、错误信息的大量存在。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和规范,这样才能牢牢把握住网上舆论的正确方向。
经过各方面调研,得知目前我国的精英层、大学生们主要是通过网上获得信息的,网络舆论对他们的影响很大。通过调研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必须对网络舆论实施积极地引导与管理,使其在发展中逐步得到规范,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网络舆论在传播形态上是单向传播与多向传播的复合、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的复合,这就使网络舆论传播具有了互动性,其接受者不再像传统媒体的受众那样单方面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寻求信息,积极地发布信息,是多向的、互动的。传播学理论认为,信息在单向被动传播时,走势是递减的;而在双向互动传播时,走势则是递增的。网民在接受信息时,可以通过发帖等形式,即时发表观点,放大信息含量,延伸信息内容。
在隐匿状态下,人们会表现出许多平时不会出现的言语和行为,甚至是和平常完全相反的人格,从中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一个人的真实性格和心理最底层的东西。因此,网络又被认为是“了解真实民意的有效途径”。
我国对网络舆论的管理开始于传统新闻媒体的上网,注重借鉴各国的管理经验,并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实际,积极探索法律、行政、道德、技术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
我国真正开始互联网立法是在2000年,在此之前主要是信息产业部和公安部门的部门规章。我国是世界上颁布互联网法律、法规和规章较多的国家。
由于网络舆论的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其特点和规律缺乏足够的把握,又没有专家的指导,因而在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常常是疲于应对,出了问题才想办法,立足于堵,一味强调重在管住,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预见性、前瞻性措施。而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更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致使一些管理者束手无策,严重的甚至干脆撒手不管。
虽然有关文件对此也做了规定,但都是宏观层面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很不利于把握。
虽然中央对网络舆论管理的大政方针已经非常明确了,国务院和各部委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对网络舆论管理的总体规划,特别是中、长期规划还没有出台,网络舆论管理的政策依据还不是很完备,方式方法还不是很明确,手段措施也不是很有效。
目前,取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具有新闻登载权网站160余家。然而,这些主流网络媒体却要面对3.84亿的网民和14.3亿人口中继续增加的网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本应发挥的正面舆论强势难以形成。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重点网络媒体的支持力度,但是与传统媒体相比,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得到的扶持还是明显不足。
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以后,政府部门应急反应不够有效,甚至出现“失语”现象,直接导致不良信息的迅速蔓延,网络舆论就容易出现问题,受众也难免会接受变形、扭曲和放大的信息。
坚持管理与发展并举、“管住”与“管活”并重,通过创新管理理念,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道德、技术等多种手段,管理好网站,引导好网民,积极营造既自由民主双规范有序、既生活活泼又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氛围,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对网络舆论的管理,必须坚持管理与发展相结合,统筹兼顾,不可偏废。网络舆论的管理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管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是为了保证其健康的发展,找到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对网络舆论管理而言,既不能放任自流,任其散布不利言论;又不能管得太死,堵塞了解社情民意的有效途径。对境外的不良信息要坚决堵住,对境内的网站要严格管理,而对网民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对网络舆论的管理,不能要求没有一点杂音,应该允许在网上有可控的宣泄,这也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理想的境界应该是,既能让网民发表意见,反映民意;又能加以有效的控制与引导,使其不影响社会稳定,做到畅通言路,安定团结。
在网络舆论管理中,事前防范、事中监管很重要,但事后追责也非常重要,因为它虽然作用在后,却可起到预防在前的作用,法律作用的机理正在于此。正像有人说的那样,“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使人类学会了驾御自己。”因此,要把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处置紧密结合起来,使这三个环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不能仅仅强调事前的把关与防范,忽视事后的追责和惩治。
把问题想在前,把工作做在前,进行积极的、超前的谋划和部署,开展有效的防范;一旦出了问题,及时进行引导,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更大的影响。集中力量对重点部位、重点网站进行监控,提高依法监管水平,并注意加强调查研究,把握网络舆论的动向和规律。
要实现网络舆论引导的“平民化”。要特别重视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并善于运用网民的语言,运用网民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有效的、因势利导的教育引导,以掌握话语权,提高引导的有效性与影响力,搭建平等沟通的平台,还应积极培养“意见领袖”。在网上,官方主流媒体并没有天然的领导权,相反,一些在现实社会中名不见经传的平民百姓倒有可能成为左右网络舆论导向的“意见领袖”。一些地区组织专家学者、专业评论员、大学生等骨干网民,成立网上评论员队伍,提高网上引导水平的方法值得借鉴。
还要加大立法力度,修改完善现有法规,对现有法规彼此之间交叉重复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进行修改,对现有法规规定不明确、不细致的地方进行细化,制定更细致的分类管理措施,如对禁止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的规定,过于笼统,不好把握;同时,把原有法规的有关条款扩大到适用网络舆论管理方面,像《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都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可以扩大和借鉴适用于网络舆论管理。应当适应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继续制定一些关于网络舆论管理的专项法规,为加强管理提供依据。要实现“依法治网”的目标,首先就是要抓紧制定一部统一的《电信法》或《信息网络法》。另外,还应该对接收和使用互联网络境外信息作出统一规定,使媒体在使用和编发境外信息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对网络新闻版权和BBS、电子邮件、网上广告的管理法规也应尽快出台。充分体现政府监管的合理性、普遍性和威慑性。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制定更多的促进网络媒体发展的产业政策,以促进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日发表《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等。
[2]胡文婷,汲立立.我国网络舆论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网络财富,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