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发表论文网推荐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3-11-15 08:59:54 更新时间:2013-11-15 08:30:52
教授在评职称的时候通常需要发表若干篇论文,有的教授也会在自己学校的学校上发表文章来证明自己的业绩也职称的权威性。本文就是一篇教师评职称职业教育论文范文。发表论文网推荐职业教育论文发表期刊有《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以经济理论、城市管理、城乡建设、改革创新、旅游服务、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理论专刊。
[摘要]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此,我们从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团队一体化、实践基地多元化、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评价立体化五个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和实践体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的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毛泽东同志曾讲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办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为此,我们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团队、实践基地、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入手,建构满足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模块,工学衔接,融通三个空间”——教学内容模块化
(一)构建三大教学模块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确立将社会发展要求、企业用人需求、学生发展诉求三者融为一体。据此,我们以“树伟大旗帜,走光辉道路”为指向,构建理想信念教育模块;以“悟人生真谛,塑公民品格”为指向,构建公民品格塑造模块;以“爱岗敬业,育职业精神”为指向,构建职业素养培育模块。
(二)衔接校内、校外两个阶段
以理想信念教育、公民品格塑造、职业素养培育三大教学模块为根基,通过学校、企业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共同开发教学项目,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共同参与教学实施,从而将学校的教学要求与企业的用人标准相融合,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在企业的实习两个教学环节相衔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学校向企业的延伸,实现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两个阶段的有机衔接。
(三)融通三维目标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客观上存在“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社会培养现代公民、为企业培养准员工”三维目标。
二、“专兼结合,校企融通,凝聚三股力量”——教学团队一体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团队来源主要由学校专任思政教师、学校日常(兼任)思政教师、企业(公益)基地兼职思政教师三部分组成。
学校专任思政教师,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任教师,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主阵地优势,以及专职教师的专业优势,以理论教学要点和教学目标为纲,为实践教学明确教学目的,规划教学项目,开发项目任务书。
学校日常(兼任)思政教师,即辅导员、共青团、学工处和校企合作工作站指导教师。这其中,各系部辅导员、共青团、学工处老师反馈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难点问题,为学校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比较有价值的以及反映各系部特点的实践项目和方案。校企工作站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对思政实践教学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建设性意见,更好地衔接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实习两个教学阶段。
企业(公益)基地兼职思政教师,即由学校和企业(公益)基地协商从企业(公益)基地内部聘任,或直接由企业内部党、团组织推荐人员。针对企业和社会需求对在校生和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公民品格和职业素养教育。
三、“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统筹三方资源”——实践基地多元化
如何加强和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以“合作共建,双向受益”为原则,统筹校内实践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公益实践基地三方资源,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
(一)以校内实践基地为基础
校内实践教学组织起来相对容易,具有较强的便捷性、操作性、参与性,不需要太多费用,因此可以说校园实践基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最有效的基地之一。我们在学院内依据理想信念教育、公民品格塑造、职业素养培育三大教学模块的要求,分别建立了耿高鹏先进事迹陈列馆、校史陈列馆、江南产教园等十多个基地,以教学项目的实施为主线,通过认知、体验、感悟、践行多种教学形式的开展,使学生在校内学习阶段,不出校门,就能参加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
(二)以企业实践基地为关键
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是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关键所在。我院创新“工作站”式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整合学校、企业、社会三方资源。通过积极利用这些企业基地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突破了制约实践教学的瓶颈,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极大提升。
(三)以公益实践基地为延伸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教学过程本身就在于让我们的学生切实感受、体验、领悟这种“积极回应”,从而由认知转化为认同,由认同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思维方法,同时外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通过在历史博物馆、城市规划馆、革命英雄纪念馆、新农村示范点等公益基地的参观和考察,使学生们在理论的接受和内化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的比照性支撑;通过在福利院、敬老院、新市民学校等公益基地做义工,当支教,使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获得情感信息的体验性支撑。
四、“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做实三大模块”——教学方法项目化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以“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实践项目开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从而有效地革新原有的教学方法,增强实践课的实效性。
(一)以模块为根基,构建项目群
我们以“理想信念教育”“公民品格塑造”“职业素养培育”三大模块为根基,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为社会培养好公民、为企业培养准员工”为目标指向,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基于模块内容,积极构建“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项目群。
1.“理想信念教育”模块项目群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承担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在“理想信念教育”模块项目群的构建过程中,有效整合校内外各方教育资源,积极构建“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四大项目群。
2.“公民品格塑造”模块项目群构建。当代大学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生主力军,通过“责任意识”“道德品质”“法律素质”三大项目群的开发不断充实、完善“公民品格塑造”模块,从而使公民品格教育启动于学校,延伸至企业、社会。
3.“职业素养培育”模块项目群构建。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企业培养优秀员工的使命。“职业素养培育”模块项目群构建以学校为先导,以企业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我院135个校企合作基地,顶岗实习信息库4912个企业的优势,积极建构和开展“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态度”三大项目群,培养学生“尚技、勤业、精进”的职业素养。
(二)实施“项目化教学法”,项目群实效性的保障
“现代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确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讨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这才符合今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中,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亲身的行动、体验、感悟之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五、“凸显主体,注重过程,实现三个结合”——教学评价立体化
作为一种教学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也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教育的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评价的活动”。在这一评价活动中,我们认为要彰显“凸显主体,注重过程”的理念,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学习与工作的结合,以及过程与主体的结合。
(一)学校与企业结合
建构由学校专职思政队伍、学校日常思政队伍和企业兼职思政队伍多方面主体共同参与的开放性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方面实现学校所注重的学生在基本理论上的掌握程度,和企业所关心的员工在生产服务中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等方面的表现两者有机融合。
(二)学习与工作结合
我们利用在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搭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突出实践考核权重,使考评着眼于学习和工作两个过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从课堂延伸到企业,从理论知识掌握延展至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具体表现,包括诚信品质、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与职业态度等各方面纳入过程化的综合评价体系。
(三)过程与主体结合
构建“依据目标、注重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基于动态的立体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突出“过程”与“主体”两个取向的有机结合。实现由“以结果为中心”的传统目标取向评价模式向“以发展为核心”的现展取向评价模式转变。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度、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和“成长比成绩更为重要”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