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教育期刊格式范文参考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3-11-16 10:17:11 更新时间:2013-11-16 10:22:08
本文是一篇职业教育论文范文,论述了以“能力递进”为主线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选自期刊《宁夏教育》。与此同类期刊推荐《教育学》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国内刊号:CN11-4297/G4国际刊号:ISSN1001-2869邮发代号:80-334。
[摘要]提高一线人才的职业能力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目标,而能力递进是其核心要求。针对当前存在的困境,中高职教育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专业建设标准、招生与就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等方方面面的衔接。
[关键词]能力递进,中高职教育,衔接,一线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等文件相继出台以来,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的中高职衔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理论研究见仁见智,实践层面更是轰轰烈烈。随着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课程衔接是“核心衔接”已成为业界共识。然而,关于课程衔接的主线,学者们大多关注的是理论教学内容的衔接,而对学生“能力”提升的研究明显不足。我们认为,“能力递进”应当成为中高职衔接的主线。
一、能力递进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要求
(一)能力递进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现代职教体系中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其给予受教育者的知识内容和职业技能有着量和质的差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要素是人才的转型升级,无论是改造提升制造业,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均迫切需求具有专业技能、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已成必然。”①中职教育主要培养普通型、常规型的中级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复合型、智能型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强调基本技能,高职教育注重复杂技能;中职教育注重特定岗位技能,高职教育关注综合技能。因此,中高职衔接应当是使受教育者从“初学者”成长为“应用型技术专家”的过程。
(二)能力递进是受教育者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教育,其关键点不仅在于给予所培养人某种特定的生存技能,适应某种特定的职业,还在于给予培养者不断适应多种职业需求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只有贯穿于一线人才培养的终身教育体系中,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共同组成部分,只有实现上下连贯、能力递进,才符合现代社会对一线人才多方位、多层次的岗位能力需求,才能使受教育者具备一人多岗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职业生涯变迁的需要。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中职学生学习意愿的弱化
学习意愿作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直接反映着学生学习的愿望、兴趣、态度和动机程度。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主学习意愿导致了学习品质的差异。意愿作为学习的动力,是一种获得的内在状态,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它影响个人对事物采取行动的取向和选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知而不行”是常见的现象,许多西方哲学家,从古代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休谟、康德乃至当代的戴维森,都将“知而不行”问题与意志软弱问题联系在一起。对于中高职教育的现状而言,中高职割裂的状态,阻碍了中职学生学历教育和技能学习的上升,削弱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从而限制了一线人才的直接培养与成长。
(二)知识链的断裂
知识链是个人(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教育背景、教育环境)、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组织(学校、企业)之间被一种无形的知识链条所连接,知识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个人(企业)对这条知识链的管理质量决定了个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知识链理论认为,未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知识链与知识链之间的竞争。1998年,美国学者M.Singh和C.W.Holsapple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知识链模型,该模型从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和组织内的知识的关系出发构建了企业活动的五个基本要素: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和四个辅助活动:领导(使知识管理更富有成效)、合作(促进知识的流动与合作)、控制(保证知识创造活动的正常开展)、测量(评估知识的价值)。该模型认为正是知识链的“学习”和“产出”才形成了个人(企业)的竞争力。按照这种理论,中高职教育的割裂状态直接破坏了一线人才知识链的完整,直接影响了一线人才的知识选择,从而限制了个人的竞争力。
(三)技能链的分割
针对各种不同现象,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准确地并且是条件反射性地采取行动、长时间持续作业的能力,是现代化社会对一线人才的基本要求,而一线人才技能的养成,也需要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学习、消化和发展演变过程。从技能培养这条主线看,中职学生主要靠重复训练培养职业基本操作能力,着重解决操作上的“会”和“熟”的问题;高职学生主要培养职业技能操作中的应变能力,应在“会”和“熟”的基础上着重解决“智”和“巧”的问题。但是,从技能的优化升级和技能链的完整性看,中高职教育的割裂状态无法为一线人才的技能升级提供应有的帮助。
三、能力递进为主线的中高职衔接的路径选择
(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实现中高职衔接互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确保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保障和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双方教师互聘、互兼制度。互相聘任对方相关专业带头人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建立联席会制度,高职教师定期走进中职进行指导和帮助,中职教师定期到高职相关专业接收培训,实现优秀师资共享;在相同主导企业建立教师企业工作站,施行中高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二是建设开放式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整合中高职教育衔接双方的优质教学资源,依托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建设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服务企业人员在岗学习和技能培训。三是施行“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施行“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畅通中职应届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四是实施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推进中高职一定范围内的课程自选和一定程度上的学分互认,以此为基础开展分类教学,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为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方便。
(二)推进专业建设标准的衔接
专业对口衔接是中高职内涵衔接的载体。结合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专业对接可以采取“相近对接”“拓展对接”和“宽口径对接”三种模式,选择2~3个专业作为试点专业。同时,为使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标准既相互对应,又具有独立性,并体现人才培养的不同目标和规格层次,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职业资格分析的基础上,可由两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标准,使各自专业的内涵、外延科学清晰,专业口径宽窄有度,使高职专业的建设标准体现出中职专业建设标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增强毕业生升学与就业的适应性。
(三)推进招生与毕业的衔接
招生和毕业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制度通道。深化中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积极实施对口自主招生,以及试行注册入学等政策,以增加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势在必行。施行“三二转段”衔接方式的院校,试点专业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完成三年中职阶段学习,各项考核合格,并符合相关条件和要求的,可参加高职学段的转段选拔考核;进入高职学段的转段招生选拔考核由衔接双方自主组织,原则上在中职学段的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综合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录取工作由高职院校组织实施。根据招生计划,在中职学段第六学期,将拟录取名单报省考试院批准后正式录取,未被录取的学生按照教学计划顶岗实习,准备就业或参加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招生考试。同时,开辟免试入学通道,例如在中职阶段获得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一等奖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连续三年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学生,经省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毕业当年可免试保送就读。
(四)推进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高职教育内涵衔接的基本原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聘请两校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共同制定并分别明确各自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任务,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保证相互之间的顺承关系和可衔接性,并据此由校校、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和安排教育教学内容,保证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核心内容。根据不同阶段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遵循“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职业成长规律,校校、校企合作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校校、校企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五)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实训实习以及教学资源管理的衔接
加强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的合作,设计和制定出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块,共同探讨和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使学历与职业两种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得以沟通与互认。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高级培训,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避免实训资源浪费,衔接双方可与主导企业统筹协商,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做到资源共享,提升双方形象和影响力。本着双方共享人力资源的原则,双方学校组织探索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创新,实现各自试点专业师资互聘和结对帮扶,定期举办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教研活动,双方教学团队互聘、互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