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生态经济区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所属栏目:农业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3-11-30 14:58:50 更新时间:2013-11-30 14:12:49
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和具有世界影响的湿地,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发文审批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目的是坚持生态发展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促进鄱阳湖区域可持续发展。而星子县位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位置,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竞争能力,那么星子县的实际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可以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示范区呢?
摘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星子县为例,利用生态足迹法对星子县1996-2008年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了测度。选取5个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揭示人类活动对可持续性指数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星子县1996-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呈缓慢波动增加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增长的幅度;②星子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递增和万元GDP生态赤字的递减,说明区域的消费能力逐渐提高,经济发展能力日趋活跃;③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总人口数、GDP、第三产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第一产业比重呈显著负相关;④星子县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上升,2008年最大,为0.401,是研究期间内最低值的3.52倍。
关键词: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生态赤字,GDP生态足迹,星子县
近年来,结合多因素指标综合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热点问题。一些国际组织及有关研究人员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相关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富有价值的评价方法及模型,如Daly&Cobb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1],Tilman[2]以及Ulanowicz[3]等指出的多样性发展能力模型等。Rees于1992年提出了生态足迹来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随后Wackernagel完善了生态足迹的计算分析方法[4-11]。我国学者徐中民等[12]也采用过Ulanowicz的发展能力公式,对区域的发展能力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随后这些方法及模型已经在一些省、市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本研究基于生态足迹方法,对位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星子县1996-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时间序列的测度;借助改进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综合评价星子县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同时选取了总人口数、GDP、城镇化水平和第一、三产业比重5种社会经济指标来拟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期分析星子县社会经济发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影响,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1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本研究所选择的区域是江西省星子县,星子县地处鄱阳湖下游,湖岸线长200km,辖鄱阳湖水域面积30000hm2,自古为鄱阳湖水路之要冲地带。全县12个乡(镇、场、处)有10个濒湖,湖区人口达20万,直接或间接饮用鄱阳湖水的人口在50%以上。2008年行政区域土地面积72300hm2,其中耕地面积10678hm2。199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35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3983万元,第三产业7500万元。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83286万元,和1996年相比年增长幅度为5.9%;2008年第一产业37240万元,和1996年相比年增长幅度为2.74%;2008年第三产业65428万元,和1996年相比年增长幅度为6.8%。
1.2研究方法
1.2.1生态足迹模型生态足迹模型由3个部分组成:一是生态足迹,二是生态承载力,三是生态赤字或者生态盈余。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向一定规模人口提供所式(3)中,ED为生态足迹盈余或赤字。
如果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EF)大于其生态承载力(EC),即ED>0,EF>EC,则形成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生态系统承受较大的压力,生态足迹供给不足,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反之则为生态盈余,区域经济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之中。
1.2.2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计算按照Ulanowicz的计算方法,在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时,需要假设一个多部门的模型,每个部门都只有单一类型土地需求,且产出间没有相互联系。基于以上假设,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用生态足迹与多样性指数的乘积来进行核算[12]。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生态经济系统各要素间不可能没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为了弥补假设缺欠所引起的偏差,本研究将万元GDP生态赤字(盈余)因子引入该计算公式,万元GDP生态赤字(盈余)为区域生态赤字除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同时考虑了区域的生态需求和生态供给,不仅可以反映区域系统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反映了其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效应[15]。万元GDP生态赤字值越小(或盈余值越大),说明区域系统资源利用率越高。经修正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型为:
式(5)中,H是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Pi是第i种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占总生态足迹的比例。该函数不是一个单调函数,其意味着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足迹的分配越接近平等,系统组分的生态经济系统的多样性就越高,系统就越稳定[17]。
需要指出的是,式(4)中的3个因子ef、H和A分别表示系统的能量消耗、系统稳定性及系统对资源的利用效率。ef值越大说明能耗越高,进而表明区域消费能力越大,即经济越活跃,该因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C成正比;H值越大说明人类活动所消耗的土地类型越平等、多样,因此区域越稳定,该因子与C成正比;A值越小说明区域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该因子与C成反比。
2结果与分析
2.1可持续性水平测度的测算
根据《江西统计年鉴》、《九江统计年鉴》、《星子县统计年鉴》(1997-2009年),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对星子县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由星子县2008年能供给的生物生产面积的类型及其相关数据,经公式(1)、(2)、(3)计算后得到星子县2008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等数据,汇总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星子县2008年生态生产性土地的供给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性。
1)水域的人均生态赤字最大,缺口达0.685hm2,供给量只占需求量的3.93%。其次是耕地,缺口达0.2hm2。
2)建筑用地和园地、林地的供给量刚好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其的需求,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建筑用地略优越于园地和林地,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3)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只有需求量,没有供给量。
同时,星子县人均水域足迹最大,约占61.46%,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其次是耕地;再次是化石能源用地和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最少是林地。这表明星子县目前经济发展主要是农林牧渔生产方式,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生产简单粗放,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全县人均生态赤字为0.805hm2,这表明星子县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2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
采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分别计算了星子县1996-2008年的不同类型生物生产性土地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利用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行转化,汇总结果见表2。同时,为考察星子县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表2还给出了星子县不同时期万元GDP生态足迹的变化情况。
将计算得到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的占用状态与自然提供的生态服务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图1)。1996-2008年,星子县的人均生态足迹除1997-1999年有波动外,随后呈持续增长趋势,消费能力逐渐增强;人均生态承载力在2004年前逐渐减少,随后呈持续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缓慢,且小于生态足迹增长的幅度,2008年还略有回落;从而造成其生态赤字逐年增大,呈现出与人均生态足迹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星子县对资源的利用率逐渐提高。
2.3星子县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根据公式(4)、(5)计算并汇总了1996-2008年星子县可持续发展状态(表3)。从1996-2000年星子县可持续发展能力略有波动外,从2001年开始步入了上升的通道。1998年发展能力为0.114,是研究时间段中的最小值,2008年的发展能力为0.401,是1998年的3.52倍。同时万元GDP生态赤字呈下降趋势,1997年最大,2008年最小,说明星子县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生态足迹多样性波动幅度较小,总体变化平缓。由于发展能力是由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及万元GDP生态赤字3个因子决定的,星子县人均生态足迹变化趋势是递增,而万元GDP生态赤字变化趋势是下降,因此星子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递增的,说明星子县的消费能力越强,经济发展能力越活跃,这与星子县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力度不谋而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拉动了需求。
2.4相关性分析
由表4和图4可以得出:①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总人口数、GDP、城镇化水平和第三产业比重呈显著正相关;1996-2008年间星子县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②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第一产业比重呈显著负相关,第一产业比重越大,相应的生物资源消费越高,在不改变当前生产方式下,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越不利。
3结论与建议
为了准确反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本研究在生态足迹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万元GDP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方法,数据表明星子县经济发展能力与GDP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产生这种正相关性的主要原因是获取外部资源的需求动力在不断增强,即对外来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通过以上分析,对提高星子县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1)继续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规模扩大直接导致生态足迹需求总量上升,故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就必须适度控制人口规模,减少对各类资源、能源的消耗总量。
2)加快推进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型产品保护与改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挖掘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的潜力。充分考虑自然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物生产力,增强土地的承载力,促进整个鄱阳湖地区生态资源的保护。
3)加快转变当前这种较粗放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提倡节约、合理的健康消费模式。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消耗,转变人们不经济的、非生态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逐步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资源节约的现代化生态县。
4)发展生态旅游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星子县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大山大湖多、旅游资源多样性、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等优势给星子县的旅游产业增添了极强的竞争力。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星子县在鄱阳湖地区的中心地位,星子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面临更多机会。作为生态经济区的重点区域,宜从产业发展、功能布局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示范和窗口作用,以实现星子县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快速崛起。
5)在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及参与程度决定着可持续发展政策目标的实现进程。
参考文献:
[1]CATANEDBE.Anindexofsustainableeconomicwelfare(ISEW)forChile[J].EcologicalEconomics,1999,28(2):231-244.
[2]TILMAND,WEDLND,KNOPSJ.Productivityandsustainabilityinfluencedbybiodiversityingrasslandecosystems[J].Nature,1996,379(22):718-720.[3]ULANOWICZRE.Growthanddevelopment:ecosystemsphenomenology[M].NewYork:Springer,1986.
[4]REESWE.Ecologicalfootprintsandappropriatedcarryingcapacity:Whaturbaneconomicsleavesout[J].EnvironmentandUrbanization,1992,4(2):121-130.
[5]REESWE,WACKERNAGELM.Urbanecologicalfootprint:Whycitescannotbesustainableandwhytheyareakeytosustainability[J].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Review,1996(16):224-248.
[6]WACKERNAGELM,ONISTOL,BELLOP,etal.Nationalnaturalcapitalaccountingwiththeecologicalfootprintconcept[J].EcologicalEconomics,1999,29(3):375-390.
[7]WACKERNAGELM,REESWE.Perceptualandstructuralbarrierstoinvestinginnaturalcapital:Economicsfromanecologicalfootprintperspective[J].EcologicalEconomics,1997,20(1):3-24.
[8]REESWE,WACKERNAGELM.Ourecologicalfootprint:Reducinghumanimpactontheearth[M].NewSocietyPublishers,1996.
[9]REESWE,WACKERNAGELM.Monetaryanalysis:Turningablindeyeonsustainability[J].EcologicalEconomics,1999,29(1):49-54.
[10]WACKERNAGELM,ONISTOL,CALLEJASL,etal.Ecologicalfootprintsofnation:Howmuchnaturedotheyuse?Howmuchnaturedotheyhave?[R].CommissionedbytheEarthCouncilfortheRio+5Forum.Toronto:InternationalCouncilforLocalEnvironmentalInitiatives,1997:4-12.
[11]VANDENBERGHJCJM,VERBRUGGENH.Anevaluationoftheecologicalfootprint:ReplytoWcakernagelandFerguson[J].EcologicalEconomics,1999,31(3):319-321.
[12]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等.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280-285.
[13]李佩成.论中国农业水土工程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历史使命[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35(5-6):373-377.
[14]WACKERNAGELM,MONFREDAC,ERBKH,etal.EcologicalfootprinttimeseriesofAustria,thePhilippines,andSouthKoreafor1961-1999:Comparingtheconventionalapproachtoanactuallandareaapproach[J].LandUsePolicy,2004,21(3):261-269.
[15]王书玉,卞新民.江苏省阜宁县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J].生态学杂志,2007,26(2):239-244.
[16]SHANNONCE,WEAVERW.TheMathematicalTheoryofCommunication[M].Urbana,IL:UniversityofIllinosPress,1949.
[17]王书华,张义丰,毛汉英.城郊县域生态经济协调状态与发展能力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1):9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