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文论文范文参考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05 14:26:15 更新时间:2013-12-05 14:08:13
国外对象似性的研究及象似性与任意性的争论启动较早,理论成果丰富,但是基于汉语语料及汉英对比的研究,尤其是音义象似性研究,却极其缺乏[12];国内 的象似性研究及象似性与任意性的争论启动较晚,且多从王寅[3]所称的“形或结构上”即文字、复合词(合成词、派生词等)的构成、句法甚至语篇层次上论述 语言的象似性,对单纯符号尤其是抛开文字拼写的口头语言音义联系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
[摘要]在音义象似性的考察上,国内现有研究缺乏微观语音学角度的精确描述、对多种语义涵义关系的观察以及从语言本质上对汉英音义象似性理据的思考。从语音学角度用大量实例描述汉英音义象似性,同时以同处一个语义场内的非反义反向关系、反义反向关系的词语为例展示单纯词音义象似性,进而从人类语言与认知起源和进化视角更进一步地寻求汉英音义象似性的理据,可使音义象似性的研究方法更具可行性与规范性,结论更具可验证性。
[关键词]音义象似性,发音语音学,语义学,单纯词,语义场,非反义反向,反义反向关系
一、引言
王寅[3]、辜正坤[4]等学者的研究初步形成了元音、辅音、声调等象似性的共识,但比较零散[12],缺乏基于汉英对比的音义象似性的较为全面的研究。国内现有研究对语义涵义关系上的音义象似性现象的讨论集中在反义关系上,似乎未见从同处一个语义场内的非反向反义关系、反向反义关系为线索对音义象似性的全面展示,考证以声绘义的过程中描写发音过程与动作时,缺乏语音学指导下的微观精确描述。此外,对音义象似性的语言与认知起源方面的理据讨论也较少。
在借鉴辜正坤、王寅等学者的象似性研究并采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本文拟从语音学与语义学角度对汉英音义象似性进行分析,进而从人类语言与认知的起源和进化视角更进一步地探讨汉英音义象似性的动因及语言的根本属性,以期使音义象似性的研究方法更具可行性与规范性,同时也使结论更具可验证性。
二、汉英音义象似性实例分析
同一语义场内非反义反向与反义反向关系涉及人类生活中常接触的事物的异同、类聚、正反等关系,对于这些语义关系,人类能凭直觉赋予音义象似性来加以区别或形成联想。如单看“前”和“先”这两个音,我们很难发现它们有什么象似性,但是如果联系到“后”来考虑,就会发现人类对它们的音义处理不那么简单了。人类似乎本能地用全在口腔前部的齿龈擦音、前高元音、前中低元音、齿龈鼻音等来表示“前”和“先”,而用声门擦音、中元音和后高元音等发音位置在口腔内靠后,甚至深及声门的音来表示“后”。与“前”和“先”音近的“浅”(从表面到底或外面到里面距离小的),“潜”(隐在水面下活动)、“嵌”(把东西填镶在空隙里)等都涉及距离不大的状态或动作,而与“后”音近的“厚”表两个面的距离大。“鲜”(新的)、“现”(目前,在前)、“显”(在外边,在前面)、“新”等像“前”、“先”那样,发音位置都在口腔前部,表达的意思也都与“前”或“先”有关;而“旧”(以前的)、“久”(时间长)、“究”(终,最后)等像“后”那样都含有后元音,表达的意思都与“后”、“久”有关。英语“front”用到的齿唇擦音、齿龈通音、中元音、齿龈鼻音、齿龈塞音全在口腔前部,“back”则包含了软腭塞音,在口腔后位。总之,人类在音义联系上似乎非常注意两个互为反义的词之间的区别。
然而,语义场内的上下义即类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较高层次的人类逻辑概括认知,在音义互联初始时,人类很难顾及,我们很难说当初“前”与“后”、“front”与“back”和各自的上义词“位置”、“position”在音义关联性上有何呼应。
辜正坤[4]、王寅[3]等学者的音义象似性研究都不同程度地触及了语义阴阳辩证等方面,但现有研究似乎并没有从语义学中的语义场角度考证汉英音义象似性的。下面本文以同一语义场中非反义反向、反义反向为线索从发音语音学角度展示汉英音义的象似性。
(一)同一语义场中非反义反向关系单纯词的音义象似性
在西方,18世纪时,罗莫诺索夫认为表述纤弱、温柔的事物应该用含[i]、[e]等前元音的词,表述可怕的事物或感觉(如愤怒、嫉妒、疼痛、悲伤等)应该用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