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产论文地膜洋葱镰刀菌根腐病发病的环境因素
所属栏目:作物生产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09 16:03:44 更新时间:2013-12-09 16:37:43
洋葱镰刀菌根腐病是自2008年以来甘肃省酒泉、嘉峪关洋葱产区由原压砂露地播种转变为温室育苗、大田黑色地膜覆盖移栽生产方式而突发的重大病害,目前发病面积覆盖全部0.8万hm2洋葱生产,已经上升为本区域洋葱生产上最危险的病害。主要症状:进入5月初洋葱叶片开始发黄,逐步表现外缘叶片枯萎、洋葱鳞茎腐朽坏死;进入7月下旬至8月上旬病害发生程度加剧,表现连片发黄枯死,用手轻拔即起,根盘腐朽、须根脱落;湿度大的有蝇蛆腐生。2011年经过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对典型病株标本的病原分离培养,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
【摘要】洋葱镰刀菌根腐病﹝Fusariumoxysporum﹞是目前甘肃酒泉、嘉峪关洋葱产区暴发性病害,一般发病率达0.75%~4.9%,重病田发病率35.4%~51.9%。该病的发生有以下特点:病程长,无明显消退期;分布区域广,覆盖酒泉、嘉峪关所有洋葱产区,严重程度与不同生产区的膜下5~8㎝耕作层土壤温度之间关系密切。
【关键词】洋葱,根腐病,发生,调查
洋葱镰刀菌根腐病是近年来本地区新发病害,该病与此前国内报道的洋葱干腐病[1]病原﹝Fusariumspp﹞相似,但症状不同,洋葱露地播种期间当地没有发现发生。为了掌握该病病害的发生与环境因素间的关系、为害程度,以便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法,笔者于2012年在酒泉、嘉峪关洋葱产区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地点与方法
1.1调查地点
调查地点分别设在酒泉、嘉峪关洋葱产区的以下4个生态环境区:
(1)酒泉市肃州区果园乡、银达镇,嘉峪关市新城乡,普通井水灌区;
(2)肃州区泉湖乡、铧尖乡、三墩镇,盐碱地泉水灌区;
(3)肃州区下河清乡,金塔县金塔镇、玉门市花海镇,温暖洪水灌区;
(4)肃州区金佛寺镇、西洞镇,玉门市玉门镇,沿祁连山冷凉洪水灌区。
1.2调查方法
于2012年5月初,分别在上述四区每个点各设置固定地1块、面积不小于0.2h㎡,中间加设地埂,一多半覆盖地膜,一小半露地对比。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比性,统一设置各固定点调查地块洋葱品种为当地主栽黄皮品种牧童,移栽时间为4月18~20日,全生育期浇水8次,底肥农家肥3m3配16%颗粒磷肥106kg/667㎡、33%硫酸钾11kg/667㎡,结合二、三水追施46%尿素60kg/667㎡。
5月4~6日在各固定点调查地块覆盖地膜和露地对比田分别按对角线法固定5个样方,样方面积1.5m×1.5m=2.25㎡,全苗99株,6、7、8月分别跟踪调查发病时期、发病率、统计区域内相同发病程度的面积、总面积,记载土壤温度,后期测定产量,测算病害对洋葱产量、效益的影响。
发病率(%)=(发病株数/样方总株数)×100%
各级别发病面积(%)=(各级别发病田总面积/区域内地膜洋葱全部面积)×100%
各级别病区洋葱产量(kg/667㎡)=(样方无病洋葱实际产量/2.25㎡)×667㎡
各级别病害对洋葱效益损失(元/667㎡)=(样方洋葱发病个数×(样方无病洋葱重量kg/样方无病洋葱个数)/2.25㎡)×667㎡×0.37元/kg(按2012年最低市场收购价计算)
2调查结果与分析2.1病害发生程度与分布区域
表1是截至2012年8月10日最终收获期,酒嘉地区地膜洋葱根腐病发生分布与为害程度的统计汇总表。从表1可以看出,该病在酒嘉洋葱产区4个生态区的轻微(普遍)发病率为0.75%~4.9%,相应发病面积占全区地膜洋葱总面积的69.28%;中轻度病田发病率为6.80%~9.50%,四大调查生态环境区均有分布,重点在肃州区果园乡、银达镇,嘉峪关市新城乡普通井水灌区(Ⅰ区)和肃州区金佛寺镇、西洞镇,玉门市玉门镇祁连山冷凉洪水灌区(Ⅳ区),发病区面积占总面积18.25%;中重度病田发病率为13.49%~24.08%,占总面积10.68%,重点在肃州区泉湖乡、铧尖乡,三墩镇盐碱地泉水灌区(Ⅱ区)、肃州区下河清乡,金塔县金塔镇、玉门市花海镇温暖洪水灌区(Ⅲ区);重度病田发病率为35.4%~51.9%,占总面积的1.5%,重点分布在肃州区泉湖乡、铧尖乡,三墩镇盐碱地泉水灌区(Ⅱ区);特重病田发病率为78%,占总面积的0.02%,重点分布在肃州区下河清乡,金塔县金塔镇,玉门市花海镇温暖洪水灌区(Ⅲ区)。
2.2病害的发生时期
病害的初发时期、发生进度和洋葱的生长发育期紧密相关,与生态区域无关。初发期均在5月上旬至6月初;6月中旬至7月上旬期间发病程度缓解,田间不再增加新病株;7月中旬至8月下旬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此后直到成熟收获持续发生,没有消退迹象。
2.3不同生态环境区病害发生状况
2.3.1不同生育阶段各病区病害发生程度
表2是不同发病期根腐病在地膜和露地田间发病率汇总表。结果显示:
前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地膜洋葱根腐病在肃州区下河清乡,金塔县金塔镇、玉门市花海镇温暖洪水灌区(Ⅲ区)发病快且重,发病率为0.61%;其次是肃州区金佛寺镇、西洞镇、玉门市玉门镇沿祁连山冷凉洪水灌区(Ⅳ区),发病率为0.47%;肃州区泉湖乡、铧尖乡,三墩镇盐碱地泉水灌区(Ⅱ区)和肃州区果园乡、银达镇,嘉峪关市新城乡普通井水灌区(Ⅰ区)发病相对较缓,发病率分别为0.40%、0.34%。
中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和前期发病程度相比,该阶段4个病区病害发病率的增长均在0.1%以下,表现阶段性整体抗病。
后期(7月中旬~8月下旬)发病重的区域是肃州区下河清乡,金塔县金塔镇、玉门市花海镇温暖洪水灌区(Ⅲ区),发病率为6.06%,比前期增加5.45%;其次是肃州区泉湖乡、铧尖乡,三墩镇盐碱地泉水灌区(Ⅱ区),发病率为4.71%,比前期增加4.31%;发病较缓的区域是肃州区金佛寺镇、西洞镇、玉门市玉门镇沿祁连山冷凉洪水灌区(Ⅳ区),发病率为3.43%,比前期增加2.96%,肃州区果园乡、银达镇,嘉峪关市新城普通井水灌区(Ⅰ区)发病率为3.37%,比前期增加3.03%。
露地洋葱根腐病前期和中期4个区域发病率皆为0.00%。到后期仅在肃州区下河清乡,金塔县金塔镇、玉门市花海镇温暖洪水灌区(Ⅲ区)、肃州区泉湖乡、铧尖乡,三墩镇盐碱地泉水灌区(Ⅱ区)有极轻微发生,发病率分别为0.13%、0.07%。
2.3.2各区各阶段病害发生与耕作层土壤温度
表3是不同发病时期5~8㎝耕作层土壤平均温度统计表。对比表2,
前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后期(7月中旬至8月下旬)各区域地膜洋葱根腐病的发病率由高到低的次序和膜下5至8㎝耕作层﹥28℃土壤温度的高低次序完全一致。比如从表3中可看出,前期≥28.26℃土壤温度由高到低依次是Ⅲ﹥Ⅳ﹥Ⅱ﹥Ⅰ,表2显示根腐病的发病率由高到低的次序依次也是Ⅲ﹥Ⅳ﹥Ⅱ﹥Ⅰ;后期表3中≥29.76℃土壤温度由高到低依次是Ⅲ﹥Ⅱ﹥Ⅳ﹥Ⅰ,表2根腐病的发病率由高到低的次序依次也是Ⅲ﹥Ⅱ﹥Ⅳ﹥Ⅰ。中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各大区膜下5至8㎝耕作层土壤温度≤27.33℃,各大区根腐病的发病率增加量均在0.1%以下。
对比表2,露地洋葱根腐病在前期、中期各大区不发生,后期仅Ⅲ、Ⅱ有轻微发生;表3显示3个阶段中4个区域露地洋葱根腐病调查地块30天5~8㎝耕作层土壤平均温度均远低于28℃。
2.4根腐病的发生对洋葱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表4是2012年酒嘉地区洋葱根腐病不同发病率、发病面积比重和产量效益损失调查统计表。对比表1可以看出,在轻微发病区间的发病面积约5543hm2,占酒嘉地区洋葱面积比重最大达69.28%;所造成实际产值损失合计达到536.28万元,占该病害对当地洋葱造成损失总和的30.95%,居第二位。中轻度发病面积1481hm2,占面积比重18.52%;造成损失432.79万元,占24.98%,居第三位。中重度发病面积854.7hm2,占面积比重10.68%;造成损失576.34万元,占33.27%,居第一位;重度发病面积120hm2,占洋葱面积比重1.50%,造成损失182.18万元,占10.51%,居第四位;特重发病面积2hm2,占洋葱面积比重0.02%,造成损失4.98万元,占0.29%,居第五位。
说明:2012年酒泉嘉峪关洋葱生产成本及根腐病病害造成损失情况
12012年酒泉、嘉峪关产区地膜洋葱面积:12万667㎡
22012年秋季酒、嘉地区洋葱市场最低收购价:370元/t
32012年酒、嘉地区农户地膜洋葱各项生产成本:1559.15元/667㎡
42012年镰刀菌根腐病病害对酒、嘉洋葱造成产量损失:4.70万t
52012年病害对酒、嘉洋葱造成经济损失:1.74万元
62012年因病酒、嘉洋葱实际产值:76.65万t
72012年因病酒、嘉洋葱实际收入:28.36万元3小结与讨论
3.1病害发生的关键环境因素
地膜覆盖使土壤耕作层温度提高到28℃以上,是造成洋葱镰刀菌根腐病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当前期、后期5~8㎝耕作层土壤平均温度﹥28℃时,病害发生更明显:温度高,根腐病发病率相应高;中期各区膜下耕作层温度﹤28℃,则发病率提高不明显。同时,各区露地洋葱前、中期不发病,后期仅Ⅲ区、Ⅱ区有轻微发生,相对应3个阶段4个区域耕作层土壤平均温度均远﹤28℃。
根腐病在酒嘉4个生态区普遍发生,特重、重度病田重点分布在Ⅲ区、Ⅱ区。从表3可以看出,这两大病区在前、后发病期的土壤耕作层温度均在30℃以上,发病率越高,对应的土壤温度也越高。Ⅲ区即地处金塔-花海盆地的肃州区下河清乡、金塔县金塔镇、玉门市花海镇温暖洪水灌区,洋葱生长季节土壤温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Ⅱ区即肃州区泉湖乡、铧尖乡、三墩镇盐碱地泉水灌区,该区域盐碱化土壤温度在生长季节阳光充裕时容易快速升高,是导致两区域病害发生严重的重要原因。
Ⅰ区、Ⅳ区分别是肃州区果园乡、银达镇、嘉峪关市新城乡普通井水灌区和肃州区金佛寺镇、西洞镇、玉门市玉门镇祁连山冷凉洪水灌区,生长季节土壤温度与Ⅲ区、Ⅱ区相比变化比较平缓,发病率相对较低。
3.2洋葱生产环境的改变与洋葱的效益
地膜覆盖育苗移栽生产模式的普及对提高洋葱生产效益非常明显。根据本项目的调查,在酒嘉洋葱产区的4个生态调查区没有发病地块地膜洋葱平均产量6778.9kg/667㎡,比露地对照洋葱平均产量5001.1kg/667㎡,增产35.55%,同时生产的洋葱品质优良、商品性好,深得国内外客户好评,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了好的途径。但该项技术彻底改变了洋葱生产的田间环境,导致镰刀菌根腐病发生,短短4?5年时间使洋葱产量由地膜生产初期的平均7吨/667㎡下降到目前的平均5.47t/667㎡,下降24.99%,面积由高峰期2008年的1.06万hm2下降到目前的0.86万hm2,下降32.50%。由于该病害的爆发基本上抵消掉了由于该生产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该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改变了洋葱生长的土壤、水肥等生产环境,对病害的发生也有重大影响,调查结果有待再续报告。
参考文献
[1]商鸿生,王凤葵.葱蒜类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M〕.北京:金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