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学院学报发表论文格式范文免费
所属栏目:民商法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0 15:37:14 更新时间:2013-12-10 15:43:13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其低消耗、高附加值和强带动性的优势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青睐。“面对经济增长的压力、资源环境的约束和科技创新的需求,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模式,不仅是产业培育研究的重点内容,更是各地政府实践操作的指南和运行规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摘要]地域差异和产业基础不同,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式有不同的类型和特点。文章系统总结了理论层面的成果和对实践层面的探索,基于产业来源、依靠主体、技术创新方式和侧重领域等视角,对其进行分类,进而对不同类型培育模式的内涵、运行机制或方式,以及自身优势和不足等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式应用的合理化和有效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式,比较研究
从当前研究现状看,部分学者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如王利政(2011)基于产业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区分为起步、成长、成熟三个阶段来研究;王大明(2011)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政府和市场共推型的三种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狄乾斌、周乐萍(2011)则从组织模式视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采取柔性产业组织模式和依附高新技术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总体来看,一是当前研究都是从某一方面进行的模式研究,缺乏整合和系统性的理论;二是多基于以往相关产业培育模式而进行的借鉴研究,缺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实践的理论总结。这样,导致了模式研究难以全面、具体地指导地方政府实践操作,是导致地方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模式选择雷同、恶性竞争等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和需求,结合各地政府的实践探索,概括和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模式,以求理论层面的系统化以及对实践领域的指导意义。
一、基于产业来源视角的培育模式研究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产业,其必然有其依托的基础。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传统产业改造和产业转型而形成的,有的则是在前期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从产业来源情况看,可以分为两种培育模式,即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和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
(一)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
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即依托传统产业基础,通过引入高新技术或进行要素重组。一方面,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催生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式。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通过技术的创新、组织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变革,传统产业也可以转变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传统装备制造业与新材料技术相互促进,同时,精密加工、机械电子和数控装备等尖端技术不断突破,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从产业链条低端向高端跃进,从传统制造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变(王大明,2011)。
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三种运行方式。一是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方式。主要是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进行融合吸收,用高新技术设备代替原有关键设备,增强技术含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并使部分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转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传统产业的资源支持方式。主要是一些具有支柱作用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传统产业在自身不断壮大的同时,通过投资、产业配套或直接兴办企业等多种方式,向新兴产业输出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三是传统产业的要素重组方式。主要是一些落后的传统产业,已不适应现有经济发展需要,在有序退出经济领域同时,对现有要素进行清算和重组,其中部分要素通过投资、金融**等多种形式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我国仍然是一个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熊勇清、曾丹,2011)。该模式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同一过程,即使不能在传统产业内部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其资源和要素也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支持。因此,我们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注重该模式的充分利用。
(二)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
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即在新兴产业领域,充分挖掘其中的战略性要素,选择那些具有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主导性和带动性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使其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式。由于战略性本身缺乏具体衡量标准,以及出于产业选择本身的便利,当前国内地方政府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大多基于之前的新兴产业,选择那些相对重要和有影响力的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
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的运行要注重两个因素。一是对战略性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对于一个产业是否具有战略性,主要看其是否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主导性和拉动性作用,这主要通过查看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贡献率和作用指标,并以此作为衡量产业是否具备战略性以及战略地位大小的主要标准。二是新兴产业战略化要注重地方差异性需要。如果在地方政府对产业的竞争中,能迅速和有效占据竞争优势,就必须走差异化和特色化道路。“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各地区的产业结构都有各自的特点,其产业演进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如果忽视了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特性,将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个性化培育和竞争性优势培养。
这种模式优势是有技术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经验,便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短期内实现培育发展,缺点就是容易导致地方发展重拾传统发展路径,简单地在新兴产业前面加上“战略”二字,而不去思考二者的差别,沿用旧的培育思路和政策,突出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内涵和满足不了其培育需要。
二、基于培育主体视角的培育模式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兼具国家战略和市场机遇,政府和企业都十分重视其发展。然而,政府和市场作用机制的不同,又会形成不同的培育模式。具体可以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市场推动模式以及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三种类型。(一)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即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利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解决是否培育,培育什么以及怎么培育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还主要依靠行政资源和政策优势,保障这些问题的实现。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和苏联时期,这种产业培育和发展模式普遍存在,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发展,这种模式逐渐淡化,但在特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还依然存在。如在航空航天领域,由于投资和风险巨大,且更多体现国家战略,所以政府主导模式的作用还比较突出。这种模式具有“政府选择——行政命令——财政支持”的运行机制。首先,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和关键技术,并制定政策性的培育方案;其次,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遵照执行其制定的培育方案;最后,为保证培育方案的落实,政府还将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奖惩政策与措施。其优势在于,政府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和全部力量,在短期内就完成某项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培育,却不利于调动广大企业与科研单位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同时,决策风险较大,政府财政成本较高。
(二)市场推进模式
市场推进模式,即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主体,他们依靠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机制,自主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并利用市场集群效应和资源带动机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众多新兴产业的形成基本都是市场推进模式的结果。我国随着市场体制完善,利用市场推进模式实现产业培育的成绩也较为突出。以创业板为例,深圳证券交易所开设创业板以来,已有270家企业上市,从创业板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超过1900亿元(侯捷宁,2011)。这些上市企业绝大部分分布在高新技术行业,反应了创业板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强力的推动效应。这种模式的运行机制是“市场引导—企业投入——资源集聚”。首先,有比较健全的市场运行机制,发出新兴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并具有比较便利的资源流动机制;其次,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些具有较强市场洞察能力的企业开发并生产出市场潜力好、附加价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最后,众多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聚集在一起,逐渐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这种模式关键需要企业具有洞察能力和开拓精神,其优势在于,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展示,企业积极性充分被调动,市场资源快速实现流动和集中。但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来推动产业的培育,其过程将是漫长的,而且仅靠个别企业的力量是难以承担的。
(三)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
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是以上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在宏观层面政府负责战略引导和优化政策支持,在微观层面依靠市场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互动和协作关系。目前,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采取这种模式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只是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各自作用幅度和结合程度不同而已。这种模式的运行依靠政府和企业各自作用的发挥,政府负责产业培育的规划引导,以及在税收、土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和项目审批等方面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企业根据政府引导和政策诱因,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资源集聚方式,负责具体的技术研发、商业化生产以及市场销售等行为。这种模式的运行关键是,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并形成互补互动格局。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调动了政府与企业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能够将政府决策的随意性与市场作用的盲目性降到最低(王大明,2011)。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完善,大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应该采用该种模式。
三、基于技术创新方式视角的产业培育模式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为核心内容,无论是产业形成基础,还是竞争优势都是围绕着技术创新展开的。然而,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原创性和学习性的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可以有两个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即技术领先模式和技术追随模式。
(一)技术领先模式
技术领先模式,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是基于在国内外较为领先的技术基础上,围绕着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不断研发,而形成的持续创新型的产业体系。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物产业培育中,由于我国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和干细胞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一大批生物技术已申报专利,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王利政,2011)。因此,生物产业发展中完全可以选择技术领先的模式。技术领先模式是采取“现有技术——竞争创新——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即在领先的学科和技术领域不断发明创造出新的产品和工艺方法,然后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推向市场获取商业利润和吸引投资,进而不断培育出新的产业分支,实现产业化。这种运行机制要求,一是产业所需要的核心技术较为成熟,在国内外具有领先地位;二是所属企业具有良好的技术研发优势、雄厚的研究开发经费和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等条件;三是政府在产业培育中重点关注基础研究领域,这是市场和企业所忽略和不愿投入的领域,以保障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的支持。这种模式主要依靠技术的成熟度和领先性而发生作用。一方面,产业培育方向明确,并具有实现不断创新的基础和空间;另一方面,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了领先的技术优势,其竞争力较大,垄断利润较高。但对核心技术的依赖性较高,我国目前大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优势比较缺失。
(二)技术追随模式
技术追随模式,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在没有核心技术或技术水平较低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吸收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技术,然后再通过不断学习、创新和技术改造而形成的产业体系。如湖南省2010年1-11月,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达1.47亿美元,是2009年全年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5.4倍(解佳涛,2011)。同时,技术引进质量进一步提升,使轨道交通、电子信息、钢铁冶金和工程机械等行业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和跨越式发展,从而推动这些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形成。技术追随模式的运行机制是“技术引进——吸收创新——产业化”。首先,由于技术的落后和后发学习优势,技术的引进是前提基础。其次,对引进的技术,必须通过掌握其设计理论、工艺流程等技术要素,使其成功地运用于生产经营。同时,在生产实际中,基于引进技术和现实需要,实现技术的再创新或集成创新,获取自身的创新优势。最后,实现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可见,消化吸收能力是成功的基础,而再创新能力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政府的作用主要在高新技术领域,确定技术发展方向,为企业技术引进提供战略指导,同时出台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优惠政策,保障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很多领域里,我国还没有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或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之下,因而,这些领域适宜采用技术追随发展模式。关键是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才能很快形成新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摆脱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四、基于侧重领域视角的产业培育模式研究
从产业供给和需求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可以分为供给方培育和需求方培育两个方面。由于培育政策关注重点不同,便形成了两种培育模式,即供给方培育模式和需求方培育模式。
(一)供给方培育模式
供给方培育模式是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财政、税收、土地和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重点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集群发展,传统的扶持政策都属于这一类。“长期以来,国家支持技术密集型产业更多地是从供给出发,通过提供公共研发支出和促进产学研合作,以期加快由研究到产品商业化的周期。”。供给方培育模式的主要方式是:企业需求分析——政策供给——推动集群发展。首先,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技术、资金和人才等需求进行分析,了解需求状况。其次,根据企业需求,出台优惠的财政、税收和技术等政策满足这些需求。最后,依托高新区、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推动企业的集聚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供给方培育模式优势在于更多关注于企业的技术和资金需求,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产业培育路径较短,见效较快。不足在于,政府扶持痕迹明显,容易导致企业依赖心理,并不能形成长效性的激励机制,容易形成扶持政策的“短板效应”。
(二)需求方培育模式
需求方培育模式主要是政府通过财政资金、财政补贴和政府采购等手段,精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从而刺激企业竞争和拉动产业发展的模式。美国学者波特认为,国内需求条件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本土的预期需求可能催生产业的国家竞争力,而市场规模和成长模式则有强化竞争力的效果。”当今世界各国也十分重视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如日本2006年为实施“太阳作战”计划,通过发放补贴大规模而有系统地推动太阳能发电产业。美国2009年为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对达到“能源之星”标准的每台节能洗衣机补贴75美元,电冰箱补贴75美元到125美元(冯春林,2011)。需求方培育模式主要在引导市场消费、扩大市场规模和规范市场运作三个层面来发挥作用。引导市场消费,是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分析,通过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市场消费行为;扩大市场规模,是通过财税扶持政策、外交、金融政策,不断扩大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规范市场运作,是不断规范行业标准体系,完善企业进入、退出机制,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提高行业自律能力,从而保证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当前我国各地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时,不能只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方的扶持,还强调从商业创新、市场培育和需求引导等方面进行支持,从而体现出供给扶持和需求扶持“双管齐下”的政策趋势。
五、模式应用建议
(一)系统研究和逐步探索培育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式需要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进行研究,并要注重不同模式的互动关系和优势整合的研究。同时,先行地区要注重对自身模式的探索和总结,不断形成创新型的培育模式,以供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
(二)科学看待不同类型的培育模式
不同产业培育模式内涵不同,适应的领域和条件也各不相同: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适应于在当地占优势地位的传统产业领域;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则适用于比较成熟的、具有潜在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领域;政府主导模式,适用于产业培育初期,市场推进模式更适应产业发展后期,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则要贯穿于整个产业培育过程,并在其中不断调整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边界;技术领先模式和技术追随模式要具体根据产业核心技术的成熟度和领先性来确定;供给方培育模式和需求方培育模式,正在出现逐步走向统一的趋势。因此,应科学分析,适当选择。
(三)综合的选择培育模式
以上分析的模式,都是基于某一研究视角而进行的划分,各种模式各具自身特点和优势,四类模式之间不存在对立的关系,综合运用而且可以起到优势互补效应。具体实践中,可以综合选择这四类模式,从而避免简单依赖某一模式的不足,如某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应用技术领先的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同时,也可以实行政府主导的供给方培育模式。
(四)动态地调整培育模式
政府在具体运用某类模式过程中,不仅需要根据自身产业现状和模式特点加以选择,更需要根据产业培育实际情况的变化,动态地进行调整,这不仅是产业内在成长周期规律决定的,也是适应周围竞争环境变化的需要。例如,由于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创新,某产业完全可以从技术追随模式调整为技术领先模式。因此,培育模式选择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关键是能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去选择和调整培育模式。
(五)避免各地培育模式选择的雷同
当前,地方政府大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重点培育的对象,地方政府竞争日益激烈。如果地方政府在培育模式上过于雷同,势必造成重复性建设和恶性竞争问题的出现。为此,国家层面应注重战略部署,对地方层面的产业培育进行总体研究和安排;同时,地方政府层面更要注重从地方实际出发,结合各类培育模式的优势和不足,研究和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培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