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1 09:59:09 更新时间:2013-12-11 09:22:03
本文是一篇职业教育论文范文,论述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选自期刊《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同类期刊推荐《鸡西大学学报》是集文、理、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所设栏目内容广阔,覆盖上千个学科。《学报》将努力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宗旨,直接面向科研、面向国内外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哲人贤达。
[摘要]文章根据目前地方高校课程考试现状,对影响和制约地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加速地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进程的措施与对策。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设计了多元化的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应用能力,地方高校,考试改革,实施方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各高校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都在重新审视办学定位。作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以下简称“地方高校”),更应研究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之间的关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体现地方高校特色的合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增强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地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已经大规模开展教育测评的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中学和小学的教学改革还不深入,仍然采用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忽视了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我国认识到这种教育体制弊端后,在高考模式上逐步改革,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现行高等教育实行的课程考试制度注重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但忽视了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各专业课程的考试形式大多数都是闭卷、笔试,主要进行理论考试,较少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考察。这种考试体制制约了大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研究科学的符合地方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考试方式,探索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考试体制,是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改革能否深入进行的关键。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考试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学生内在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考试理念,才能培养出国家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进行的考试改革要学习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评价理论的成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考试改革方案的制定应具有前瞻性,注重对方案及其对象的牵连性、影响性、可发展性的把握和挖掘。在研究考试改革过程中,通过加强对考试过程动态的理解,延伸出新的理论作用于考试改革方案上,形成新的课程考试体系。
目前在我国实行的考试体系中考试模式是采用教师为主体的主导型,改革课程考试体系,需要重新评价考试的功能,探讨教育考试的本质。首先是科学运用考试的鉴别功能。考试可以评估、鉴别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水平和标准,但目前没有正确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科学方法,不了解如何用量化形式来表示学生的基本素质,没有科学分析形成考试结果的内在因素,使考试行为缺少了鉴别的功能,偏离教育考试的目的。科学运用考试的鉴别功能,客观分析考试结果,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科学地改善学科教学实践和帮助学生发展。其次是充分利用考试的反馈功能。用科学的方法对考试数据作统计分析,发现其中隐含的教育信息;学生可以通过考试成绩了解自己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在集体中的层次;教师可以通过考试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长并进一步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的潜在素质。最后是合理运用考试的规范功能。教学过程中的考试均为检验教学是否实现预定目标而设置。测试结果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技能的准确与熟练程度,以及能力的发展水平;二是教师教学的实际成效。因此,要通过对考试规章制度的规范,规范日常教学活动,对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以及命题阅卷等具体环节进行规范。
三、推进地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进程的措施
(一)从管理机制上保障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校制定了《考试改革管理办法》,对考试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方案等均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制定了关于考试改革的一系列措施,要求教师对进行考试改革的课程写明改革的方式和成绩评定的标准,在考后根据学生成绩作经验总结,对于教师在考试改革中投入的精力,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时给予政策倾斜,调动教师进行课程考试改革的积极性。
(二)建立多元化的考试体制
1.根据课程特点制定考试形式。在课程考试中,根据课程特点制定考试形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高级语言的基本概念和语法构成,还要求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技巧、常用算法和思想,并能正确编制一些小型实用程序。在课程的考试中,为加强学生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采用题型多样和形式多样的考试方法:就考试题型而言,采用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程序分析题、程序填空题和程序设计题等;从激励学生学习的角度,采用了必答题和挑战题,必答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语法的掌握程度,挑战题考查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从知识层面的角度,采用了理论型考试、上机编程考试和答辩等形式;从考试的时空角度,采用了随堂考试、课外考试和学期考试;从考试的主体角度,采用了教师出题考试和学生出题考试等形式。特别是学生出题考试的形式,在期末让每个学生按课程内容出一套综合考题,要求覆盖基本概念及基本运算等基本内容,并对每个考题说明出此题的原因和与课程中的哪些内容有联系,还要求配备相应的参考答案。这种方法督促学生要仔细读书,认真归纳和总结所学知识,主动查资料进行编程的训练,积极开动脑筋,增强了学生的归纳总结,促进学生潜力的发挥,使学生站在了教的立场上,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主人。
2.突出实践考核。对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主要以实践考核为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考核中,学生学期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要求对实际问题进行程序设计,如对不同的图片进行测试,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分割,去除噪声区域并得到相关的结果;第二部分由教师给出多个研究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兴趣选择研究,并写出研究报告;第三部分由平时上课和作业情况组成平时成绩。在“网页设计”课程和“计算机动画制作”课程的考核中,学生学期成绩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每次实验的现场考核成绩组成,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设计情况给出每次实验的成绩,期末实验成绩是平时现场考核成绩的平均值;第二部分根据期末的综合设计作品给出成绩。考核方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进行验证。
3.灵活运用“半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将规定大小的一页纸带入考场,学生可在这张纸上记录公式、解题方法和有关考试科目的相关内容。对于一些运用公式较多的课程,灵活运用“半开卷”的考核方式可缓解学生记忆的压力,使考试重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如“信息理论与编码”课程,在期末考试前,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手写在纸上,允许在期末考试时带入考场参考,考试结束交卷时,这张参考资料纸与试卷一起交卷,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种考试方式既保留了闭卷考试的优点,又弥补了闭卷考试的不足,还兼顾了开卷考试的长处。学生为了在考试时给自己提供尽量多的有用信息,会仔细筛选这张纸的内容,这就促使学生对课程认真复习和理解。
4.丰富考试形式。地方高校在发挥考试导向作用时应着力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改革考试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要加强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的改革,针对各专业特点丰富考试形式。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类课程的考试打破了期末一次性总结评价的模式,允许学生在教学期间和教学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以公开发表一篇文章的形式来取得课程的最后成绩;市场营销专业的营销类课程建立了理论与模拟推销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信专业应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考核,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行为、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并有详细的考试改革步骤、考试方法和成绩评定标准等。这些都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为其他专业的考试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建立考试信息化平台
考试多元化的难度在于实施的工作量太大,特别是对于过程性考试,学校通过教改项目立项,开发了网络考试系统,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来完成巨大的学生考核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开发的网络考试系统在考试时使考生所做的试卷题型相同,难易相当,但具体考试内容和顺序上都有差异,这样既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又能降低学生作弊的可能性,有利于维护考场纪律,对于端正学风考风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由于考试在计算机上进行,不仅实现了无纸化,而且学生的答卷也存储在计算机上,考后由计算机阅卷、统分,节约了资源,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利于管理和对考试的分析。进行网络考试的课程,按照不同课程类型分阶段、分层次逐级实施。如选择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先进行网络考试,再选择计算机程序设计或数据库基础等专业课程进行网络考试,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实际教学活动来改进网络考试的设计。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对教师、教学管理队伍及学生都提出了高要求和新挑战:高等教育面对的是充满活力、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按照培养能力、启迪悟性、挖掘潜力的原则组织教学和进行考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使课程教学适应社会需求,切实推进课程考试改革,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