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学院学报教育论文免费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2 10:42:00 更新时间:2013-12-12 09:20:59
本文是一篇职业教育论文范文,论述了“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建构,选自期刊《宜春学院学报》。同类期刊推荐《中国成人教育》杂志是国家教育部主管,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为主要主办单位的国家级综合性半月刊,系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
[摘要]“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具有强调两阶段教育差异性、培养目标的相互衔接、强调分流等特点,“3+2”职业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建构有效衔接的人才层次化的“3+2”职业教育模式中高职课程体系,教育者应该根据职业技能人才层次规格确定两阶段课程目标,并确定相互衔接的教学内容,确立两阶段不同的教学法体系和制定两阶段不同的人才评价体系。
[关键词]人才层次,课程体系,衔接,“3+2”,职业教育
“3+2”职业教育模式是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它以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衔接为纽带,中职和高职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分学段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及管理,共同完成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方式。根据制度安排,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三年,获得中职文凭后,可以选择就业或者升学,如果升学,则可以到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两年以获得高职文凭。从中职到高职的过程,有的学校需要学生参加升学考试,有的学校不作升学考试要求。
“3+2”职业教育模式实施能否成功,除了宏观的教育制度安排之外,课程体系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决定性因素。“3+2”职业教育模式实施以来,在两阶段专业课程衔接上普遍存在问题,导致了学生学习时间得不到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极大浪费,最后也难以实现“3+2”职业教育模式设置的目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在强调中高职教育贯通和一体化的同时,忽视了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差异,忽视了中高职之间的差别和“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的本质,把两个阶段的教育混为一谈。面临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建立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是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的理论依据
1.职业人才具有层次化的特点。社会中每种职业的人才需求和分布都呈现出层次性的特点,职业人才层次化是自发形成的。职业人才层次化现象反映出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更有效地促进各种职业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应该促成职业人才的分层,帮助学生在初次就业时找准自己的岗位,减少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的损耗。“3+2”职业教育模式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区分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的不同,认为中职和高职两阶段应该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且两种不同层次的人才之间是相互衔接、相邻递进的。因此,“3+2”职业教育模式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以职业人才分层为依据,在“3+2”职业教育模式内对职业人才进行分层,同时对分层后的人才进行培养。
2.“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的本质。“3+2”职业教育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单考单招”的中高职贯通模式,由于中高职对应专业不多,导致无法满足有知识和有能力的学生升学的诉求,也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五年一贯制”的中高职贯通模式,由于把中职生按照高职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来培养,使得职业教育难以培养不同层次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3+2”职业教育模式就是要破除这两种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分层受阻的缺陷,在保留中职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同时,拓宽了中职毕业生升学流向的渠道,让更多有意愿、有能力、有知识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从而把各个层次的人才有效区别开来,实现人才层次化,达成职业人才层次化和提高人才质量目的的职业教育模式。因此,职业人才层次化培养是“3+2”职业教育模式的本质之一,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完全符合“3+2”职业教育模式的这个本质,能使“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的本质得到全面反映。
3.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是受教育对象,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认同和尊重是提高教育效率的重要前提条件。尽管“3+2”职业教育模式强调中高职教育一体化,但是中高职两个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却是完全不同的。中职阶段学生年龄介于16~18岁,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心智不完善;而高职阶段学生年龄介于18~20岁,是成年人,他们的心智相对成熟。两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价值观、自理能力、思维能力、接受能力等均处于不同的水平上,因此,“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出两个阶段培养,两个阶段的课程体系应该分别符合各自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二、“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的特点
1.强调“3+2”职业教育模式中高职两个阶段的差异。中高职两个阶段的差异是“3+2”职业教育模式中高职两个阶段课程衔接的前提,没有差异就无所谓衔接。中高职两个阶段的联系是“3+2”职业教育模式中高职两个阶段课程衔接的基础,没有联系的衔接是不存在的。为了较好地衔接两个阶段课程,“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对两个阶段的差异和联系有较好的认识,并针对当前课程体系衔接混乱的现象,强调两阶段的差异。
“3+2”职业教育模式是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阶段职业教育学校之间,建立在两个阶段职业教育的联系基础上的合作。但是该模式的中高职两个阶段又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存在明显的差别。
当前教育者更多地强调两个阶段职业教育之间的统一性以使“3+2”职业教育模式获得合理性。这反映在课程体系上就是片面地强调“3+2”职业教育模式中两个阶段的一体化,而忽视了两个阶段之间的差异,这必然会导致中职阶段教育向高职阶段教育靠拢以达到一体化的目的。中职阶段教育向高职阶段教育靠拢,其必然结果是中职阶段培养目标从属于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继而中职阶段课程以实现高职目标为导向。这样,中职阶段教育不仅失去了独立性和独特性,还容易把中职生看作高职生来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误用。教育者片面强调“3+2”职业教育模式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最终模糊了中高职之间的差异,瓦解了“3+2”职业教育模式两阶段课程体系衔接的前提,使“3+2”职业教育模式里的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难以实现。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认同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联系,坚持了“3+2”职业教育模式的合理性,同时,针对当前模糊中高职两阶段教育区别、课程体系衔接混乱的现状,强调“3+2”职业教育模式中高职两个阶段的差异,重构中高职两阶段课程体系衔接的前提,这是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与当前课程体系的重要区别之一。
2.强调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是当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导致教育者无法准确地制定课程体系,也无法在教育过程中向学生传递培养目标及其定位的信息,最终导致很多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定位不明确——他们不知道接受职业教育之后应该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紧紧盯着那些专业不对口、令他们学非所用的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铁饭碗”工作,而那些能让他们学以致用的民营企业、私人企业、中小型企业的岗位却无法提起他们的就业兴趣。一方面,学生所学难以致用,抱怨学校教育的无用;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又因没有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而导致资源浪费,备受社会批评。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除了与学生的传统就业观念有关之外,最重要的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明,以及由此导致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模糊的错位。
“3+2”职业教育模式职业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要求区分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这有利于职业教育进一步明确其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能力,使他们体认自己具有潜力去追寻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工作”②,使他们完全依赖自己的技能而不是其他的外在困惑。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观念,真正实现其帮助青少年“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功能,减少社会资源浪费,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这既是对青少年负责的需要,也是对社会负责的需要。
3.强调“3+2”职业教育模式中高职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相互衔接。目的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方向、步骤、方式和方法,是支配、控制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之一。③课程通过实现课程目标以实现培养目标,是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媒介。因此,“3+2”职业教育模式中高职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相互衔接是课程体系衔接的条件。如果两阶段培养目标的衔接出现偏差,课程体系衔接就不可能实现。
“3+2”职业教育模式的两阶段培养目标的相互衔接应该体现在它们之间的层次性、递进性和连贯性三个方面。层次性是指两阶段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不同层次的人才规格和要求,具体而言就是中职阶段体现较低层次人才规格和要求,而高职阶段体现较高层次人才规格和要求。递进性是指两个阶段教育对同一种技能或者同一方面的教学要求存在高低递进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中职阶段要求稍低,高职阶段要求稍高。连贯性是指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应该以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为起点,不能脱离中职毕业生的水平盲目追求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坚持两阶段课程体系的层次性、递进性和连贯性,才能建构出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连贯性等特点的相互衔接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可能采取符合或促进课程体系相互衔接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目前在“3+2”职业教育模式里,由于教育者混淆了两个阶段的差异,使得中职阶段培养目标从属于高职阶段培养目标,失去了中职阶段培养目标的独立性,甚至直接把高职阶段培养目标应用于中职阶段教育。这不仅不符合两阶段的本质差异,而且违反了人才发展规律,更谈不上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衔接。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在全面认识“3+2”职业教育模式中高职两阶段的联系和差异基础上,以人才发展规律为依据,强调两阶段培养目标的相互衔接,为课程体系衔接做好条件准备。
4.强调“3+2”职业教育模式中高职两阶段之间的人才分流。首先,人才分流是人才分层的主要手段。并不是所有“3+2”职业教育模式中的中职毕业生都具备升学的知识、能力和意愿的。不具备这些升学条件的毕业生分流到工作岗位,成为一般的技能人才。具备升学条件的毕业生分流到高职院校,继续接受培训,最终成为高技能人才。没有分流,“3+2”职业教育模式就失去了人才分层的基本功能,将无法实现人才分层培养的本质。其次,人才分流是昭示和维护“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两阶段衔接点的重要手段。当前职业教育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班级授课制强调同一个班级或年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因素应该处于相对一致的水平。否则,教师将无法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展开有效教学。因此,中职阶段毕业生应达到的水平、高职阶段入学水平应该是一致的,而这个“水平”应该是“3+2”职业教育模式中高职两阶段课程的衔接点。人才分流的标准就是这个衔接点。分流可以使课程衔接点进一步的明确和完善,一方面,使中职课程体系获得明确的目标,保证其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使升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业的学生有相对一致的知识、能力水平,帮助高职课程体系获得明确的起点。
现实的“3+2”职业教育模式中,有三个问题是应该考虑到。第一,学生的发展具有生成性,不是所有中职毕业生都完全或者刚好达到中职培养标准,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升入高职的知识、能力等基本条件。第二,建立“3+2”职业教育模式的目的是要满足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和满足更多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对中职教育而言,它满足了那些有能力、有意愿进入高职院校深造的中职毕业生的需要,对高职教育而言,它满足了高职院校扩大生源、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两种需要之间的张力和磨合,构成了社会与个体对“3+2”职业教育模式的共同需要。第三,职业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中职阶段毕业之后,学生是否升入高职阶段,要看他们自身的意愿。因此,“3+2”职业教育模式两阶段之间需要一次自主自愿的分流。但是,当前多数教育者都希望“3+2”职业教育模式中的学生能连贯完成两阶段五年的学习,不愿意学生分流,甚至把学生分流看作是不良现象或者“3+2”职业教育模式没实施好的结果。因此,当前“3+2”职业教育模式中的课程体系刻意回避了两阶段之间的人才分流。学生在中职阶段毕业之后,不管其是否达到升学要求、是否愿意升学,全部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这导致了高职阶段的课程设计失去了与中职阶段课程衔接的衔接点,进而出现种种衔接乱象,所以,“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针对当前课程体系回避分流造成课程衔接乱象,强调自主自愿的人才分流,维护了两阶段课程衔接点,保证了两阶段课程的有效衔接。
三、建构“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议
根据泰勒的“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课程设计原理,在人才层次化培养的目的之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才可能建构并实施有效衔接的“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
1.根据职业技能人才层次规格确定两阶段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的灵魂,所以要解决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就得先确定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目标,核心前提之一就是要对社会需要进行研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指出:“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当前大多数实施中的“3+2”职业教育模式里,教育者对社会需要的认识往往比较宏观,对职业人才层次的认识较为模糊。有些研究者迷惑于“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这两个概念,却对具体某种职业的人才层次及其规格、要求不了解。例如初等教育专业,有些课程体系制定者对小学教师的人才层次不了解,无法区分技能教师和高技能教师,因此,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均为“优秀小学教师”。由于课程目标脱离职业具体实际,也就失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衔接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育者在制定或调整课程体系之前,应该加强职业人才层次化的研究,对所培养的具体某个职业的不同层次岗位群对人才层次要求进行详细调查,然后结合本校的办学宗旨、“3+2”职业教育模式的体制特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规律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确定两个符合职业实际、相互衔接、相邻递进的人才层次规格作为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确保课程目标在符合职业实际的情况下,体现职业人才的层次性,体现作为培养目标的层次性、递进性和连贯性。
2.根据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确定相互衔接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的核心成分,它是根据课程目标来确定的。由于当前“3+2”职业教育模式两阶段课程目标被混为一谈,导致中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僭越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大量重复中职教育的教学内容的情况非常严重。为改善这种情况,“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建构,应严格根据已确定的两阶段课程目标,紧扣中职课程的基础性特点和高职课程的提高性特点来建构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中职课程的基础性是指中职课程教学内容应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中职课程的学习,获得就业和高职阶段学习的基本知识、技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中职课程教学内容建构过程中,只有恪守其基础性,才不会僭越高职课程教学内容。高职课程的提高性是指高职课程教学内容应能提高学生人才层次,学生在中职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高职课程学习,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提高。高职课程教学内容建构过程中,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提高性,才不会随意重复中职课程教学内容。总而言之,只有紧扣这两个特点来建构教学内容,才可能做好两阶段教学内容的衔接。
3.确立两阶段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系。只有适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体系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才是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衔接得到贯彻的保障。当前“3+2”职业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往往认定,同一种职业的教育,由于其职业要求具有相通性,教学方法也大同小异。这反映了教师没有明确“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的本质,未能区分两阶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不同,这种忽视了两个阶段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行为又直接破坏了两阶段课程体系的衔接。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应该确立两个阶段不同的教学法体系。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标识两个阶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的不同;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教师深刻认识“3+2”职业教育模式的人才层次化培养本质,区分两阶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水平,从而更好地在教育实践中,把已经设计好的课程体系按照衔接要求较好地实施。
4.制定两阶段不同的人才评价体系。人才评价体系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培养目标出发,衡量人才培养效率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中,两个阶段不同的人才评价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人才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通过评价的途径保证“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次,人才评价体系是课程教学的指南。人才评价体系能很好地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进行引导,保证两阶段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得到较好的落实。可以说,两阶段不同的人才评价体系是“3+2”职业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良好衔接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