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职称论文格式范文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25 10:08:54 更新时间:2013-12-25 10:33:53
教师与大学生都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从道德教育的发生过程来看,道德教育是一种人对人的活动,是两个或以上平等主体间的对话与互动。在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如果只看到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就成了等待教师填充的“美德之袋”,师生之间也就成了一种控制与被控制、权威与服从的关系,道德教 育也就失去道德了;如果只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道德教育就成为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教师成为 “价值中立”的一方,这实际上是取消了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使道德教育在实质上也被取消了。为此,关注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中是不 容忽视的。
[摘要]教师主体地位的实现是确保大学生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教师主体地位不是靠外在力量赋予的,而是在对象性活动中取得和自证的。确认道德教育和教师主体价值、构建理性权威、把握教育规律和教师自我提升四方面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实现的基本条件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教师主体地位,实现
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但人的主体地位不是天生的,当人能通过自觉能动的活动来认识、评价和改造对象时才能成为主体。教师的主体地位不是外在力量所赋予的,而是需要在对象性活动中取得和自证。只有实现主体地位的教师才能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将道德教育和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自己的探究对象,并将探究结果现实作用于教育教学活动,自主、能动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时,其主体地位也就实现了。从认识层面而言,教师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对教育对象、教育**和教育环境的认识活动中的选择性和超越性;从实践层面而言,教师主体地位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对道德教育和教师价值的确认是实现教师主体地位的前提
柏拉图说“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而价值是人产生意义感的重要源泉。人不仅会寻求个体生命的自我价值,如自由、幸福、全面发展等,也会寻求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如创造物质精神财富、探索科学真理、献身社会理想等。教师只有确认了自身从事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所从事的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才能在道德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主体对教师职业价值的确认,既有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可,更有教师内心对教师职业意义和价值的认同感、成就感,包含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和生命价值等。对于道德教育者而言,他们所讲授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其在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职业价值感就依赖于对道德价值本身的热情。如果教师不是出于道德的目的而从事道德教育,那么就无法在教育中做到“真信”。
在我国当前的大学道德教育中,有对道德教育及教师价值确认的现实要求。我国历来重视教育,社会对教师有较高的认可度。然而,近年来大学教师抄袭、剽窃论文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学术腐败现象和功利化倾向让社会对教师的职业价值产生一些负面认识。我们传统观念中强调教师伟大的给予和付出,认为教师只应默默付出,而不应讲收获和回报,“教师只有忘我、无我、非我才会有价值”。这忽视了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减弱了教师主体对其职业价值的认可。同时,受神本、物本和器本思想的影响,道德教育的价值被弱化。部分大学将以就业为导向简单地理解为以专业教育、证书教育为中心,道德教育被视为与就业无关的教育内容,受到专业教育和专业实习的挤压,道德教育教师的地位和收入与专业教师也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因此,社会和教师主体需要深化对道德教育及教师价值的认识。
道德教育是立足社会现实,用一定的观念来构建起人们的精神大厦,解决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让人与社会群体幸福共存的教育活动,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道德和道德教育既有适应现实的工具性价值,更有指引未来的超越性价值。如果仅仅认识到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而没有看到其对现实的超越,那么教师就会缺乏持久的职业热情,社会就不会真正重视道德和道德教育。要真正认识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超越性价值,在社会层面,首先要通过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其次要将公民道德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的制度、环境等层面,让人们切身感受到道德和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在教师层面,一是要强化教育和培训,使教师正确认识自身职业和道德教育的价值,体验自身在工作中所获得的那份愉悦和成长,增强其对事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二是要针对教师工作和道德教育建立科学、长效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三是要在制度层面保障教师获得合理报酬、自我培训和发展、获得社会认同和尊重的权利。
二、理性权威的构建是实现教师主体地位的关键
涂尔干在《教育与社会》中指出,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活动,教师是社会道德的权威和社会文化的促进者,教师权威源于社会,得到社会制度的承认和保证,同时也源于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道德教育作为一种价值教育,教师的权威相对于其他知识教育而言更为重要,只有“信其师”才可能“信其道”。教师的理性权威建立在彼此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教师凭借社会和制度赋予的合法地位和自身的人格魅力、知识能力和教学艺术而获得权威地位,并且在“自由”和“民主”的原则下实施权威。教师拥有理性权威会赢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从而愿意敞开心扉倾听和交流,遇到问题时主动寻求教师的引导,只有这样教师的主体地位才可能实现。当然,理性权威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学生的成长,教师与学生的差距不断缩小,其权威地位也会趋于消解。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反思自身对权威的运作和行使,才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理性权威,增强其在教育中的影响力。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教师的理性权威面临着不少挑战。一是大学生要求平等民主的意识增强,不轻易信服。正处于自我意识成长时期的大学生,自主独立的内在需要越来越强烈,再加之他们已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更不会轻易迷信教师权威,甚至喜欢挑战教师权威。二是随着电子媒体的发展,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增多,师生间的知识差距越来越小。传统道德教育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教师能够凭借信息和知识优势在学生中形成权威,然而,随着信息技术条件下“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不能仅凭借信息知识优势来构建权威了。三是个别大学教师在物质利益面前放弃了应有的职业道德,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捞钱教师”“禽兽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权威地位。
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教师要构建理性权威,一是要尊重大学生主体。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共同作用下的价值建构活动。“真正的主体只有在主体间的关系中,即在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时,才可能存在。”教师要尊重大学生主体,视学生为朋友,倾听、关心和信任学生,主动与学生建立平等共融的师生关系。二是要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虽然师生间的知识差距在逐步消解,但道德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道德困惑的指引、价值选择的引导、道德情感的共鸣。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三是要展现理论的魅力。对于正处于人生困惑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富有深度和现实意义的理论,能帮助其拨开思想迷雾,看清事实真相,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实际和时展的前沿,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和学生道德问题,从而充分展现理论的魅力。四是要主动敞开自我。道德教育的过程是思想交流与影响的过程,教师主动在学生面前敞开心扉,才能打动学生,让学生愿意倾听教师的思想,实现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三、科学把握道德教育规律是实现教师主体地位的核心
要实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道德成长起到有效作用,就必须科学把握道德教育的规律,运用好教育介质进行道德教育。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对社会普遍道德原则的认同和践行,教育的过程就是将客观的道德原则经过个体内化形成道德认同,并以此为行为准则,能动地进行道德实践。这其中包括“知”“信”“行”三个基本环节。“知”就是将道德理论与道德现实结合起来,分析当前与大学生相关的道德现象,理清其中的道德困惑,从而进一步让大学生正确理解道德原则的来由、价值和基本要求,为“信”和“行”确保正确的方向。“信”就是让外在的道德原则内化为内心的信念,是对道德原则的接纳、认可的过程。“行”就是把内在的道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自我意识和责任意识基础上的主体自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解决学生对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知”“信”“行”问题。
在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转化教学内容。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个体需要日益丰富。面对所接受的教育,大学生通常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对我有没有用”。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内驱力。教师应重视学生个体的需要,满足合理需要,激发和引导高级需要。在教育方法上,要运用师生互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方法,让学生的理性、情感和行动都参与到教学中。仅仅将既定的道德规范通过训练、灌输等方法养成符合规定的行为习惯,起初或许能够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但在经历社会生活之后,这些行为习惯就会逐渐丢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抽去了道德本身的人性本质内涵,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但没有成为内心信念。
四、自我提升是教师主体地位实现的保障
库姆斯指出:“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的工具进行教学的人。”教师的自我提升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反思、合作学习等方式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自我提升,增强对教育工作的把握、对教学知识的认识以及对学生的引导,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教师“主体通过自我意识将自己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并不断发展这种存在于自我之中的主客体关系,在内在相互作用的改造活动中,建构新的主观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体“与外在客体相互作用的范围与能力才会得到扩展和发展,才能对作用对象作出新的解释,从中释放出新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主体才有可能超越作用于他的外部客体的现实规定性,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他才能真正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主体”。同时,自我提升也是教师保持与学生间的“成熟差”,保持自身主体优势的重要途径。
教师自我提升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反思,即教师在工作中对道德教育的目的与行为、内容与结果等进行批判性分析,从而不断改进道德教育实践,使其更科学合理的过程。二是阅读,即教师通过阅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文章,获取新知识,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发新思考、新实践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一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三是观察,即为把握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对社会和学生相关的道德现象及道德教育状况进行深入观察,收集教育资源,寻找教育切入点和着力点的过程。四是建立学习共同体,让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自觉地共同学习、交流,分享资源,共同成长。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个体成长创设良好的外部氛围,促进教师主体意识和职业认同感的提升,增强教师的理论和教学水平。
总之,教师主体地位的实现对道德教育有重要意义。就我国的文化传统而言,历史是绵延的而非断裂的。道德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具有极强的民族性。中国传统社会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体制下,形成了以家族制度为主要特点的传统文化,在这基础上产生的只能是权威主义的道德和道德教育,铸就的是“顺民”“臣民”的国民性格。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个人的主体性存在着历史性的发育不良,道德教育中尤其需要教师主体引导学生超越历史传统文化的桎梏。从社会发展现状上看,改革开放后,我国由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不仅是体制上的转变,更是整个社会文化、道德观念等各方面的转变。在道德层面而言,由传统社会的“关系人”转变成“制度人”,要有对个体价值和社会“契约”的尊重。要实现这些道德观念的转变,超越传统和现实,是不可能在大部分大学生中自发产生的,而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对传统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西方一些消极道德观念的渗入,让现实道德问题较为突出,这让不太成熟的大学生有更多的道德困惑,需要得到及时的引导。德国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说,人天生是不完善的,人可以且必须塑造自己。从道德教育的本质和人性的特点上分析,“引导人的自我超越是教育的根本使命”。道德教育是要使人超越自然本能、欲望和历史、现实的局限,实现自我的超越。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帮助大学生走出现实的自我,不断进行反思,从而实现自我的超越。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