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电化教育研究范文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25 11:20:10 更新时间:2013-12-25 11:45:09
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 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二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独立的教育类型,必然要建立独立的发展渠道;三是人的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 职业发展阶段必然产生多元化的职业教育需求。可以看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涉及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职教与普教、中职与高职等多元主体的优化整合,需要 调动各方资源、整合各方资源,因而对高职院校高度凝聚和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管理的改革成为应对挑战的重要突破口。
[摘要]基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然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涉及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的双重变化,必然导致管理模式的变革。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既需要树立“以人为本、有章可循、服务为先”的高职院校管理新理念,又需要建立项目管理、分类管理、绩效管理等对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管理路径。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院校,管理改革
一、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逻辑起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就教育而论教育,也不是就体系建体系,需要相应的管理模式作支撑。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一方面,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的管理主体发生了变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的进一步落实。因此,为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高职院校的管理也将向多样主体的方向发展。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都将涉足高职院校的管理,如何统筹不同利益主体以有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的管理对象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高职生源越来越多样化,入学方式也日趋多元,高职教育的对象要从在校的学生个体扩大到社会上的大众,服务那些准备就业的、正在就业的、已经就业的和想要再就业的广大人民。例如,中职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社会人士(插班生)以及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后的“回炉生”)等,都成为高职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类型的多元化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看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相应的高职院校管理改革作为重要的保障条件。只有通过高职院校管理的改革搭建管理主体多元化和管理对象多元化之间的桥梁,才能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基本理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纵向与横向并举的庞大立体式体系,涉及终身教育理念和全民教育理念的落实。在这个体系中,涉及多方主体和多方对象交叉和集合,必然需要树立新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以适应这个复杂、庞大体系的新要求。
(一)以人为本
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不应该仅仅由需求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驱动,应该是人的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为全民提供终生学习机会,还要为全民提供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温家宝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可见,在“基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教育应当是一种“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因此,作为满足人民和社会双重需要的教育类型,“以人为本”成为高职院校管理理念的应有之意。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受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教育需求,不断建立适应不同教育群体的管理模式。
具体而言,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建立一种“需求导向”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基于教育主体的需求,即高职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以“服务”的理念,为高职院校师生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基于用人单位的需求,从单一的教育视角跳出来,回归到人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源头上来。以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澳大利亚为例,通过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框架,构建了灵活的、能够满足各类人群的教育需求,有效实现了学分互认和转换。
(二)有章可循
教育主体的市场化、教育目标的多样化、教育形式的社会化、教育过程的终身化、教育对象的全民化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性导致高职院校的管理过程变得更为繁复而特殊。基于此,高职院校的管理更需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如前所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的管理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加剧矛盾和冲突,而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有效办法就是健全制度,强化制度管理。例如,在校企合作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项目日趋增多,涉及面也越来越广,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协调学校与企业不同立场的权、责、利矛盾就需依靠完善的制度。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让复杂而特殊的管理有章可循。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管理“有章可循”的依据和来源在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即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就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高职教育长期以来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清,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管理模糊不定。随着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逐渐清晰,高职院校管理才逐渐走出中职教育管理的桎梏和普通高校管理的影响。因此,“有章可循”的高职院校管理首先应当依据人才培养的定位,制定清晰明确的人才培养标准。以澳大利亚为例,政府通过建立质量培训框架加强办学机构层面的质量控制的经验,在各级质量控制标准指导下对教学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的管理。当然,由此产生的管理问题还需要注意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层面,即对标准及规章的尊崇文化。只有管理主体具备了强烈的规范意识,才能使各项规章、制度、标准落实于管理实际当中,也只有营造了这种规范化的氛围,才能激发“有章可循”的源动力。
(三)服务为先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高职院校管理,需强化服务意识,以服务为先。教育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性行业。然而,尽管如此,在具体的管理统筹与管理一线,并非践行这种应有的“服务意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对高职院校管理的“服务意识”提出了硬性要求,因为高职院校是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多种性质的主体及其多元化需求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其职能在于整合各种类型的优质资源以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开展,服务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有坚持以服务为先,才能满足不同主体和不同对象的需求,才能有效协调矛盾,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随着“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凸显,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的生源,使高职教育管理的理念需要从传统的权利文化中解脱出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服务文化。首先需要改革的是管理的结构,即打破具有“行政化”倾向的垂直管理体系,构建“扁平化”的管理体系,以有效地减少行政程序,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平等合作,创造出一种既相互制衡又能和谐共处的治理文化,实现创造性地工作。这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实现“服务为先”理念的前提。其次是更新管理的理念,即淡化“管理”,强化“服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主管理的权利和参与管理的权利,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包容、开放的管理文化。
三、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对接路径
(一)校企合作的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管理需融入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同样以校企合作为主线。由于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性质主体,学校是公益性的,而企业是营利性的,这两者之间的合作模式大都采用项目合作式,这些项目通常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因此,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应当树立项目管理的理念,根据项目需要,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割限制组建项目团队,强化项目的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等,通过项目管理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校企双赢。
1.以项目管理推动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企业,当前校企合作的瓶颈之一就是校企双方一个具有公益性而另一个具有营利性。两者不同的性质预设了合作的难度。基于此,为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学校首先要建立与企业一致的管理模式,以此来拉近双方的距离,增强二者合作的可能性。项目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为常见和最为有效的管理方式,而学校却鲜有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导致二者在沟通以及合作推动上出现了障碍。基于此,学校在管理中,应当逐渐融入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以项目带动学校的管理,搭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增强合作成功的可能性。
2.以项目管理实现学校内部的高效管理。如果说前些年项目管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还处于陌生阶段的话,那么近年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推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及各省开展的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就将项目管理与高职院校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各级示范院校建设计划的顺利开展以及丰硕的建设成效证明了项目管理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改革提出了挑战。例如,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中,“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和发展示范”就成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此,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模式逐渐深入高职院校内部,高职院校的管理应沿袭这一成功的改革路线,通过项目管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可以看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仍然要坚持校企合作这条主线,因而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更需要实现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对接,这个对接点即项目管理。
(二)管理对象的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管理需融入分类管理的理念和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实现三类沟通:一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之间的沟通;二是要加强学校教育与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互动沟通;三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可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育形式与内容都实现了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这就内在地设定了高职院校管理需要实施分类管理。分类管理即将事物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的分类适用不同的或是类似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分类的目的是便于管理。随着高职院校管理对象的复杂性日益增强,高职院校管理必然要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来实施不同的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例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实现“三类沟通”的过程中,将产生各种复杂类型的教育对象,如何对这些不同来源、不同基础、不同背景、不同教育目标的教育对象在同一个学校共同体中实现分类管理,就需要管理者运用分类管理的理念和模式进行统筹和协调。
1.根据生源的不同实现分类管理。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首先就体现在对生源的开放上。随着生源的开放,高职院校的管理对象不再是单一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而是由普通高职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各类人员以及退伍军人等各类人员构成的一个综合体。他们具有不同的教育需求,具有不同的学历基础和技能基础,而且身心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关键点在于如何做到“求同存异”,此时,高职院校就需要打破当前“大一统”的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生源,建立适合于该群体的独特的管理模式。当然,诸多独特的管理模式又需要统一于一个更为宏观的管理理念,以使不同的群体建立一种共同愿景,共性与个性并存。
2.根据需求的不同实现分类管理。现代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的管理还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教育与管理对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他们不仅仅具有对大专学历的需求,还具有对升学、就业、创业以及对技能等级证书、终身教育等需求,对于不同的需求,高职院校的管理应当具有相应的应对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先导,为满足多元化的需求构建一个畅通和便捷的渠道,减少阻力。
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正在建立与实施的四川省政府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将在现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与成人教育、职前与职后教育、学校与社会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相互衔接融合的试点探索,实现学历与非学历、职前与职后、学校与社会教育一体化,建构以中高职毕业生、合作企业干部职工为主体、面向行业和社会相应群体服务的终身教育学习平台和途径,因而需要建立中高职教育教学内容衔接转换平台、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平台、职业技能考核评审鉴定平台、校企合作发展平台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终身教育学习资源库以及集院校、企业、行业、社会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与监控测评体系。这些项目的建立实施,不仅仅是体制机制层面的改革,更需要管理层面的改革,才能实现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并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把握各类教育的个别化管理和一体化管理,实现求同存异,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管理效率。
(三)管理主体的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管理需融入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模式
高职院校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的多重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是一个由复杂主体组成的管理团队,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均扮演重要角色。正是因为这些管理主体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因而增添了管理主体间沟通协调的复杂性和难度。特别是“企业”这一管理主体的融入,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特性潜移默化地引入了学校环境,使得绩效成为高职院校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绩效管理来协调不同主体的矛盾,促进不同主体的合作也是适应多元主体管理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高职院校管理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困难,因而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创造性地实现高职院校管理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对接。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管理过程中,要重点抓住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激励控制三个环节,突出量化管理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作用,根据高职院校的特性,将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员工和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根据不同管理主体的特性和需求,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让管理主体积极投入到管理改革中来,切实提高管理效益;另一方面,要建立绩效管理评价的反馈机制,避免“为了评价而评价”的误区,注重评价的信息反馈作用,建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管理机制优化渠道。
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对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管理模式创新上,学院一是以政行企校、园院联合组建董事会的形式先后与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联合组建了中国西部现代物流,与资阳南骏汽车集团、遂宁市相关汽车行业企业组建了南骏汽车,与遂宁市三县两区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共同打造了文化旅游“三个学院”;二是与遂宁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各中职学校、行业企业以董事会形式共同组建了遂宁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职教集团”;三是以理事会形式与遂宁市微电子产业园区联合组建了遂宁市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既解决了办学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又解决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问题,同时,还密切了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各中高职学校的联系,为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理顺了关系,搭建了平台。当然,这种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必然带来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根本变革,如何在这种多元的办学模式下引入不同的绩效管理模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使职业教育系统变得更为庞大,随着管理的主体、内容、对象等的多元化,高职院校的管理需要融入“以人为本、有章可循、服务为先”的管理理念,打破“大一统”的传统管理模式,根据管理主体的多元特性和管理对象的多元需求,创造性地将项目管理、分类管理、绩效管理的模式融入高职院校管理中,实现单一管理向多元管理的转变,以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凸显高职院校的“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的多重属性,凸显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的管理特性,才能促进这个复杂的职业教育系统有序、稳定、优质、高效、持续、和谐运行和发展。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