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范文两部印象主义时期的儿童作品浅析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01-13 15:23:32 更新时间:2014-01-13 15:27:31
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向20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盛行于法国巴黎,是受当时诗歌、戏剧中“象征主义文学”和美术中“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最具代表的人物是德彪西与拉威尔。但印象主义音乐只是他们音乐风格的一个方面,并不代表作品的全部。首先先介绍一下两位大师创作的不怎么印象的两组儿童钢琴作品,这两部儿童钢琴作品几乎作于同一时期,一前一后;充分体现了他们内心儿童天真无邪般的真挚情感。
摘要:德彪西与拉威尔作为被规划到印象派大师的行列中的著名作曲家,在同一时期所各自创作的儿童组曲深受世人的爱戴;本文励志通过对两位大师的这两部儿童组曲进行调性与和声技法以及其它的研究,来进一步探索两位大师在儿童音乐创作中的不同特色。
关键词:德彪西《儿童园地》,拉威尔《鹅妈妈》,创作特点,印象主义
1、简单的创作背景与手法
德彪西的《儿童园地》是为自己的女儿秀秀所创作的,整部作品由六首小曲组成,都是德彪西对秀秀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的描写;更能体现出父爱的伟大!拉威尔的《鹅妈妈》是为好友的两个孩子所创作的四手联弹组曲,体裁选自童话故事,作品由五首小曲组成,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伴孩子入睡的。
这两部作品都是采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的组曲。所以创作手法简单明了。例如传统的曲式结构:都是以三部曲式结构为主,在《鹅妈妈》与《儿童园地》中各添加了一个回旋曲和变奏曲,但是也离不开传统的曲式结构。还有简单的舞曲风—《鹅妈妈》中的帕凡舞曲;《儿童园地》中的cakewalk。同时在《儿童园地》的第二首《象的摇篮曲》中还采用了法国民歌《Dodo,faitdodo》(宝宝睡觉喽)的旋律音素材,体现出作者在创作中的民族情怀。
2、调式与和声结构
2.1中古调式与东方风格调式
2.1.1中古调式
中古调式作为印象派常用的调式之一在拉威尔的《鹅妈妈》中有所体现,而在德彪西的《儿童园地》并没有使用;在《鹅妈妈》的第二首《小拇指普歇》中利用了多利亚六度和混合利底亚七度的综合使用,通过调式综合的写作,使作品展现出丰富的和声色彩变化,旋律线条更加多姿多彩。
谱例一:(小拇指普歇1—4小节)
谱例中是这首曲子的开始部分,结尾亦相同的材料;还原A、B与bA、bB同时存在,可看作c旋律小调,也可看作多利亚与混合利底亚的综合使用。而从总体来看更倾向于后者。
2.1.2五声音阶
五声音阶也是印象派常用的写法之一,是具有东方风格的调性。它在两部作品中均有体现;首先在《鹅妈妈》的第一首《森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曲》和第三首《丑姑娘.瓷娃娃女皇》中均有出现。
谱例二:(森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曲1—4小节)
谱例中,主题声部呈现的是具有东方色彩的音阶:C、D、E、G、A作为旋律开始,并作波浪线条起伏进行;在第三小节出现了一个B音与低声部出现的F音与B音则是西方调式的体现,因此高低旋律声部也体现出了西方调式与东方五声调式的双重旋律音调的融合,更具独特的色彩性格。这首小曲共20小节、单三段曲式、音乐材料简单;且音乐材料在后面的《小拇指普歇》以及后面其它的小曲中也有体现,所以可看作整个组曲的引子。
谱例三:(丑姑娘.瓷娃娃女皇1—10小节)
谱例中,低声部呈现的五声音阶为:#C、#D、#F、#G、#A,并作为动机多次出现。
在《儿童园地》中五声音阶使用比较普遍,六首小曲中有四首小曲运用五声音阶写作,由此看出德彪西对五声音阶的喜爱与运用程度可见一斑。现举两个例子:
谱例四:①(练习曲博士7—10小节)
②(木偶的步态舞1—4小节)
谱例中,①中的五声音阶有:C、D、E、F、bA;还有#C、E、#F、G、A;做波浪线条起伏运动,旋律上更具流畅性。②中是高低声部双八度齐奏的、带有重音的、切分音型节奏的五声音阶:bA、bB、bC、bE、F;这与黑人木偶的形象完全吻合;笨笨的,走路摇摇晃晃的的感觉。
2.2和声的特殊结构
2.2.1二度纵向形态
德彪西与拉威尔都欣赏过瓜哇甘美兰乐队的演出,并深受其影响;所以在它们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运用了二度叠置音程来体现打击乐的效果。同时二度叠置的排列扩展了和旋的纵向结构,丰富了和弦的音响色彩。
谱例五:①(洋娃娃的小夜曲45—50小节)
②(洋娃娃的小夜曲66—69小节)
谱例中,①中单纯的大二度低音的出现,与旋律声部的起伏循环,还有高声部的四度和弦的持续跳音相结合,隐约显露出打击乐的痕迹。②中带波音的大二度音程单独在低声部跳跃出现,随后三小节过后旋律声部进入,波音和弦的出现,仿佛是在有规律的敲打着某项乐器,当然是打击乐的音响。
又见谱例三:(丑姑娘.瓷娃娃女皇1—10小节),低音旋律线条的上方出现大二度叠置音程#G、#A,表现的是中国瓷娃娃所演奏的音乐,二度叠置体现的是打击乐—中国锣的效果。
谱例六:(象的摇篮曲19—24小节)
谱例中的间奏部分开始的大二度音程叠置并四度下行,低声部再加上一个五度下行的单音,构成一个四拍子律动的音乐形象;两小节间奏后大象的主题出现,低声部不变;则形象的表现了大象走路时的憨态可掬的可爱形态。
2.2.2二度横向形态
谱例七:(美女与野兽的对话49—52小节)
谱例中野兽的主题为低声部三连音式的{012}音级集合,具体的音高体现在(D、#C、还原C)、(xF、#G、A)、(B、C、bD)、(bE、还原E、F)……音高改变,但音级集合保持,小二度的进行把野兽尖厉刺耳的叫声展现的淋漓尽致,野兽的主题贯穿全曲,说明在这个作品中{012}音级集合在局部细节和整体组织中,具有密切的且较高的凝聚力。谱例八:(洋娃娃的小夜曲24—29小节)
谱例中旋律声部体现在低声部的二度进行中,高声部为和弦的持续音;这样的进行是在高声部持续表示明确调性的和弦时,在其低声部的旋律进行上,又给人以脱离调性的感觉,这是预示20世纪和声的典型进行;此处离开调性的可能性不大,因只有一个还原G,所以只看作是旋律下行时惯性的特殊需要。
2.2.3三度叠置音程
三度叠置音程是传统大小调中常用的,通常表现的是较为纯净的音响效果,正如《小拇指普歇》(见谱例一)中的三度音程叠置进行,描写的是小普歇在森林中行走时的景象,突出普歇的较为淳朴的一面。同样下面的例子中,三度叠置音程与切分音型节奏的结合,也表现了黑人木偶走路时一摇一摆的可爱姿态。与低声部二度叠置音程形成对比,产生了新奇的和声音效。
谱例九:(木偶的步态舞26—30小节)
2.2.4九和弦与复功能和弦的运用
九和弦:谱例十:①(练习曲博士17—20小节)
②(森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曲5—8小节)
谱例中①是一系列省略七音的变化九和弦的运用,由于出现的#G、bA所以是在C大调和a小调之间摇摆,它促进了大小调体系的崩溃,创造出难以琢磨的效果;这效果就像是印象派绘画中朦胧的感觉一样。②中是V9和弦的持续进行,四声部中低声部为属音持续,次中声部音型为F—#F—G—#F半音循环,中声部为D音重复出现,和声可视为属九和弦。V9的和声功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是有紧张度又富于色彩的和弦。
复功能和弦,是指在作品的同一结构层面,同时呈现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不同结构形态,具有多重性。在下面的谱例中作者运用到了复功能和弦,来制造一种新颖的音响效果。
谱例十一:①(美女与野兽的对话157—158小节Rall处)
②(美女与野兽的对话162—165小节)
谱例中①Rall处出现的F大调的省略五音的属七和弦:C—E—bB,上方出现的A和#C持续音,正是F大调的平行小调d小调的属和弦。②中后四小节,低声部是F大调的主音持续进行,上方则出现了近关系调g小调的导七和弦:#F—A—C—bE和C大调的导七和弦:还原B—D—F—A,都是减七和弦结构,减七和弦作为不协和和弦,具有尖锐的音响效果,临近尾声造成再一次的小高潮。
3、乐曲结尾处的特殊处理
3.1皮卡迪三度
谱例十二:(小拇指普歇结尾处)
全曲为c小调,本应是C—bE—G小三度却换成还原E的大三度结尾,其本身是同主音大调的渗透,来增加乐曲结尾处的厚重与辉煌感。
3.2十一和弦的运用
十一和弦作为高叠置和弦,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大都被独立使用,因此没有了明显的功能意义,且不强调不协和音的解决,突出的音响色彩是印象派作曲家们的最爱。
谱例十三:(丑姑娘.瓷娃娃女皇结尾处)
谱例中,结尾处的多音排列为#D—#F—#A—#C—#G,可看作省略九音#E的下属十一和弦(VI11),但与前面的音乐材料相结合来看,G音可以看作是前面延续过来的二度叠置的和弦外音,所以就只剩下#D—#F—#A—#C四个音,全曲是#F大调,那么结尾的和弦就可标记为I+6。
3.3双调性的叠置
双调性叠置是指将两个不同的调加以纵向上或横向上的结合,形成一种复合调性的特征,是近现代音乐中一种新的调性处理方法。
谱例十四:(美女与野兽的对话结尾处)
乐曲结尾处产生双调性,两个外声部为F大调;第三声部具有B大调的旋律音阶进行特征,所以是在F主和弦的包围下,运用了下属调的一个点缀,制造特殊的音响。
3.4不完全解决的和弦外音
谱例十五:(象的摇篮曲结尾处)
在高声部出现的bD,本来是bB—D—F大三和弦结束的换成bB—bD—F小三度和弦来代替,标记为b3I,大
调b3I为小三和弦,色彩柔和、暗淡。bD具有向C的倾向,不解决的和弦外音也象征着摇篮曲没唱完宝宝就已经睡着了。
4、持续音的运用
持续音是音乐作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早在古典和浪漫时期,持续音就被广泛的运用到主与属音的持续,后又加入下属、中音、下中音等作为持续音,增添和声的色彩。在下面两首作品中把持续音作为通篇的转换调性手法来布局,更具逻辑性。
4.1持续音形成的调性转换
谱例十六:(练习曲博士33—47小节)
谱例中,低声部bB—bA—G的二度音下行的持续音引发的bB大调—bD大调—C大调的调性对比,从而实现调式转换的目的。
4.2持续音形成的主属对应
谱例十七:(小拇指普歇总体持续音)
此曲是带有回旋性质的单三部曲式。前奏部分是c小调,进行到11小节A段开始低音持续bE,确定调性为bE大调;随后24小节B段开始低音为G音持续10小节,为c小调的属持续;由39小节A1开始低音持续bA,确定调性为bA大调,与A段形成属主呼应;由51小节B1段开始低音持续D,是g小调的属音持续,后落到G音上,成为c小调的属准备。以持续音的方法来实现调性的逐渐转换,使整体的布局具有逻辑性。
5、乐曲之间的联系
两部作品中,各乐曲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体现在刻画形象上的材料选择还有音乐动机的变化运用上,下面分两个部分加以介绍:
5.1音乐形象的联系
谱例十八:①(象的摇篮曲1—4小节)
②(洋娃娃的小夜曲3—6小节)
①中的小象的主题是由C、D、F、G四个音排列得来的,最大的跳跃就是五度下行与四度上行的进行,表现温和而憨态可掬的小象形象。②中是带四度装饰音的洋娃娃主题,也是由C、D、F、G四个音排列得来的,也是以四五度上下跳跃表示欢快的形象;只是音乐时值短了,并以跳音八分音符为主,表现的是一种轻快的情绪,装饰音模仿了爪哇甘美兰乐队所演奏的打击乐的音响效果。5.2音乐材料的联系
谱例十九:(小拇指普歇68—74小节)
见谱例十中的②(森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曲5—8小节),次中声部出现的F—#F—G—#F半音循环形式,在第二首《小拇指普歇》(例十九)里面有相同的材料:次中声部的bA—还原A—bB—还原A;可见这两首曲子在内部音乐材料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音程结构一致,形成联系。而《森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曲》作为全曲的引子,音乐材料自然而然的会在后面的曲子中出现,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运用。
通过对两位大师的两部儿童作品进行初略的探索后,对于印象派音乐的技巧的使用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德彪西所追求光和影的律动、音乐的朦胧、旋律的片段短小以及不规则的节奏;在《儿童园地》中并未体现过多,因是为儿童创作的所以手法简单,复杂的和声技法也回避了,同样拉威尔也是。文章通过调式与和声结
构来阐述他们在作品中对中古调式和东方风格五声
音阶的运用(东方音乐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新的音响天地);并对和声的一些写作技巧进行了归纳;还有在乐曲结尾处的一些特殊处理;以及持续音的运用与乐曲之间的某些联系方面也做了探讨。两部儿童作品作为比较通俗的作品被世人所流传,主要归功于旋律的优美与线条的单纯明朗,和声淡雅且结构短小而自由。使人们在听到音响时,都能在眼前展现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著《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1月。
[2]{美}约瑟夫.玛克里斯著《西方音乐欣赏》[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2月。
[3]{苏}斯波索宾等著《和声学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月。
[4]沈一鸣著《和声学新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5]钱仁康、钱亦平著《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