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范文弗罗斯特诗歌乡村生态意识分析
所属栏目: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01-13 16:43:11 更新时间:2019-06-17 15:46:06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他出生于美国西部,但生活的地方大多是在老家新英格兰的乡村。他一边教书,一边务农,一边创作。乡村的自然世界和作者的精神世界成了他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他的大量诗歌都是以新英格兰地区的乡村田园和风俗人情为背景。他也因对乡村的偏爱并创作了大量的乡村诗歌而获得了“新英格兰乡村诗人”、“工业社会的田园诗人”等称谓;并分别在1924年,1931年,1937年和1943年四度赢得美国的普利策奖。
[内容提要]素以乡村人自居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诗人从外显的空间和内隐的精神两个层面客观细致地既展现了乡村生态的图景,又富含了人生深刻的哲理。弗罗斯特的诗歌是外显与内隐的完美结合,它充满了对乡村生态的赞歌,表现了乡村生态的危机,也表达了诗人对乡村与城市和谐共存的关怀和企盼。
[关键词]乡村诗歌,外显与内隐,乡村生态,生态危机,城乡和谐
工业革命给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带来了舒适的现代生活和无数的物资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在崛起的工厂,兴建的楼群,扩建的马路和超级市场的背后,人类的自然天性和心灵神性如同诗意的自然景观却遭到了无情的冲击而发生着变异。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当美国诗界受城市经济和工业的影响,大力讴歌美国社会的工业文明之时,栖居乡村的弗罗斯特却敏锐地感到了工业革命给乡村生态带来的毁灭性的破坏。他另辟傒径,在强手如林的美国诗坛树起乡村诗歌的大旗,以呼吁国人对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生态的尊重和保护。诗人从外显空间和内隐精神两个层面勾画了乡村生活和乡村生态的图景与危机,表达了诗人对乡村与城市和谐共存的关怀和企盼。
一、乡村生态的赞歌
罗伯特•弗罗斯特曾经声称:“文学始于地理”。他的诗歌始于新英格兰乡村,他笔下对新英格乡村生活和乡村生态的各个侧面的描写,决不是诗人泛泛低吟浅唱新英格兰乡村景色或是着力于新英格兰奇诡风光的猎奇之作,而是致力于天人的合一,自然力和生命力的合一的哲思大作,这才是使得他的新英格兰乡村奇异鲜美,使得他的诗歌耐人寻味,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弗罗斯特的这类诗歌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幅幽静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波士顿以北多岩的农场,隆冬白雪覆盖的山林美景,新熟的苹果散出的幽香,林中鸟儿的合鸣,晚秋草地的温润葱郁,他的诗歌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精神焕发,犹如处在了一块远离尘嚣,一块不曾被工业文明污染的净土之上,一片广袤无际的生存空间中,尽情享受那份欢乐与宁静,充实和惬意。然而弗罗斯特的诗歌又不仅仅是让读者感到美的快乐,更让读者感到一种意义的深刻。正如弗罗斯特自己所言,诗歌一定要“始于快乐,终于智慧”。其实他这一文学理念在他许多的诗歌中得到了印证。
1.牧场与母爱
弗罗斯特与乡村牧场有割舍不了的情感。他的大半人生都在乡村牧场度过。在那里他勤奋、吃苦、坚强;在那里他获得了伟大的母爱。是母爱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使他终身受益,难以忘怀,由此他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牧场》。《牧场》是弗罗斯特的经典之作,是其诗歌艺术中的主干和中心。该诗地方特色明显,但具有普遍及深刻的象征意义。《牧场》中的主人“我”准备去清理牧场的水泉,用耙子把堆积的叶子清理,再等着水流变清。接着“我”正准备去牵小牛,却看到母牛正在舔掉刚出生的还站不稳的牛犊身上的血迹。诗句表面平白无奇,但其实是外显空间与内隐精神的完美结合。从泉水到牛犊,诗人勾画出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生机盎然的广袤乡村世界。其中有象征自然的牧场,有象征人类的牧人,有象征孕育生命的泉水,有象征新生的牛犊。诗人从这幅和谐共存的乡村图景中获得了一种新生的力量,触景生情。诗人以母牛的“舔犊之爱”抒发了他内心对母亲的深切敬意和特殊情感。弗罗斯特在向读者展示乡村生活和乡村生态的外显空间图景的同时,还向读者呈现了内隐精神的东西……母爱,和谐。这首诗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和大自然对人类母亲般的恩惠。
2.森林与执着
新英格兰是以自然景观而迷人。森林是那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夏天如绿色汪洋,在冬季似银色大海,美不胜收,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在那里有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故居,更有他那令人难以忘怀的诗句。诗歌《雪夜林边驻足》把读者带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中。树林、湖泊、原野、村庄、农舍和白雪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震撼人心的风景图,诗中骑马人路过,被景色迷住,情不自禁林边驻足,雪夜森林的景色让他留恋忘返。但骑马人有“许多诺言不能违背,还要赶多少路才能安睡”。骑马人意识到任重道远,告别了森林,勇敢坚定地踏上了征程。骑马人喻指诗人自己。诗中的“森林”的深邃和幽静暗示了人生旅途的艰辛,同时也富有挑战之意,更是人类迎接挑战的原动力。诗歌的精神实质在于展现诗人或乡村人不畏艰险和对人生桀骜的执著与探索,而这种执著与探索正是弗罗斯特人生旅途最终获得成功的关键。
3.桦树与意志
新英格兰的白桦树是一种常见的普通树,而弗罗斯特却对其有独特的见解。他把白桦树和嬉戏白桦树的过程比作人和人生。诗歌《白桦树》首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诗意般的乡野景象,乡村顽童攀在被厚厚冰块压弯的白桦树枝上荡着秋千,无忧无虑的嬉耍,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童年时玩白桦树的情景。诗人借助自己儿时的游戏寄托他的人生憧憬,把从地面腾到空中的动作比作是暂时地离开充满纷争的、被工业文明弄得杂乱无章的尘世。在白桦树上嬉耍可以得到片刻的休息以便重新获得力量,再回到现实生活(地面上)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诗中那被冰雪压不垮,孩童折不断的白桦树枝象征着乡村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人借此来歌颂乡村人的坚强意志,描述了乡村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又从另一个角度,即小男孩骑塌一棵又一棵的白桦树来喻示人类征服一个又一个难关的决心。
4.苹果与劳作
新英格兰乡村人不仅具有勇于探险,不屈不挠的精神,还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摘罢苹果》歌颂的就是这种精神。它是一首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田园诗歌。描述的是一位农夫用梯子采摘苹果的过程。农夫在一天的劳作之后,感到十分劳累,在扑鼻的苹果香里渐渐坠入梦境。然而他脚底感到疼痛难忍,难以支持住梯子的压力,即使进入梦乡,也不断被苹果滚入地窖的隆隆声扰乱,不得安宁。因此,他转而觉得,尽管他一直梦想有这样的好收成,但现在他却心力交瘁,丰收的喜悦和满足遂变成劳累和担忧。摘苹果时须小心翼翼,生怕掉在地上,因为一旦掉地,苹果就失去了价值,只能送到窖里酿酒。诗歌描绘了果园的外显空间:长梯穿过树顶/竖起两个尖端/刺向沉静的天穹。但在这浓郁的田园气氛后却隐藏着诗人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诗人在告诉读者:对劳动果实的满足和欣慰的同时,别忘了劳动者为了获得这样的收成所付出的心血和劳动。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依稀能看到当年清教徒们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5.劳动与梦想
劳动是快乐,勤劳是美德,不劳就无获,有劳才有得。《收割》是一首颇为精致的田园诗歌,它给读者带来泥土的芳香,同时展示一位孤独的劳动者在炎热的太阳下专心致志割草的情景,镰刀割草的声音犹如割草人的耳语,“不梦想会得到那些不劳而获的礼物”也不梦想“仙女与小妖精施舍出的黄金。”这些都是虚的,只有劳动才真实,“真实乃劳动所知晓的最甜蜜的梦”,“真实乃梦”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体现了弗罗斯特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不靠天不靠地,只靠勤劳的双手。《柴堆》同样歌颂劳动,弗罗斯特通过户外柴堆来展现乡村砍柴工辛勤的劳作,堆放整齐的柴堆在诗人的笔下不是没有意义的树枝或木桩,而是人类劳动的成果,砍柴工辛勤劳作的杰作。
二、乡村生态的危机
弗罗斯特一生历尽艰辛与痛苦,他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生活的艰辛,世事的沧桑使诗人对乡村对人生有着深刻及独特的思考。他相信乡村代表普通意义上的人类社会。这一清新的认识决定了他诗歌中对乡村世界描写的客观与深邃。透过诗歌对乡村生活的客观描写,读者可看到乡村世俗的不足和乡村生态的危机。
1.人际关系思考
《修墙》描写了修墙这样一件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事件,却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邻居家与“我”家之间的一堵墙倒塌了,“我”认为本可不修,方便两家来往,加强邻里间的沟通。可邻居为了保护自家的利益,坚持要把墙重新修筑起来。诗人借修墙来抨击一种根深蒂固的“高墙出友邻”的传统思想。诗歌带着几分对邻里的揶揄,也带着对人类沟通上的障碍的无奈。
《家庭墓地》中的夫妻关系由于丧失爱子的缘故而变得紧张、疏远。对待丧子的不同反应和不同态度,在他们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构成交流的障碍。妻子感到刀剜肉似的痛,留下了终身的创伤,丈夫感到拔蛀牙样的痛,只是短暂的疼痛。丈夫无法使妻子理解自己的感情,也无法帮助妻子摆脱痛苦。妻子不理解丈夫为何对丧子如此冷漠无情,而丈夫也无法理解妻子的疯狂。两人互不理解,互不关心,互不支持,导致了夫妻关系不可弥补的裂痕。诗歌表面反映的是丈夫埋葬孩子,实则指夫妻误解断送婚姻。弗罗斯特把这一家庭悲剧安排在新英格兰乡村的一个家庭中,但实质上反映的是二十世纪美国社会人际关系疏远和冷漠。
2.城市文明冲击
乡村生态是指乡村人在一定自然社会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与城市相比较,乡村一般都处于偏远封闭的地域,它有自己较原始的自然环境,农业文明的简朴生活方式,更有其悠久的历史和具一定自在意义的“小传统”文化。工业革命在给美国城市带来丰富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贫乏的精神荒原。城市里物欲横流,对物质财富变态的追求使人沦为丧失了人类情感,变成麻木冷漠的怪物。城市里这种病态的生活随着交通、商业的发展,随着工厂的扩建和搬迁,渐渐入侵乡村。这种入侵不只是物质上的而且还是精神上的入侵。城市化进程破坏的不只是乡村生态,也破坏了乡村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弗罗斯特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入侵给乡村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的愤慨、伤感和无奈。《城中小溪》中原本围绕着牧场的小溪充满了力量和生机,现在却被抛进了新建城市下的乌黑发臭的水沟里,生长着的蓝莓被水泥固定在城镇的人行道上,苹果树被砍倒送进了炉子里,小溪一息尚存,但在见不到天日的地下叹息,也只是“徒劳无益”。《路边小店》虽让乡村人获得了丰富的物资财富,却让他们失去了宝贵的精神的东西,即:“自古以来的天性”。两首诗在对工业文明持批评的态度的同时也表达了弗罗斯特对乡村生态对乡村未来的关怀和企盼。工业文明导致的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农业文明的消失,这是一种锐不可当的趋势。如何达到乡城和谐是弗罗斯特诗歌带给我们的深层思考。
三、结语
弗罗斯特的诗歌之所以著名,在于他的诗歌的外显和内隐的完美结合。诗歌对乡村世界和自然生态的描述,逼真贴切,诗歌中大量隐喻语言的运用,形象深刻。诗人的体验建构于隐语语言层面,而在读者的经验层面上获得解读。读者的经验各异,解读也各异。但诗人对乡村生态的歌颂,对乡村生态受到城市文明的冲击的担忧和抵制是明显的。对于注重环保注重生态和谐发展的当代世界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弗罗斯特将外显与内隐相结合的诗歌创作手法,对当今世界诗坛及我国的新农村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也是颇有教益的。
[参考文献]
[1]蒋显文.提喻思维与诗歌创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
[2]刘保安.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
[3]吴景明.中国当代生态诗歌简论[J].文艺争鸣,2007,(4).
[4]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J].当代外国文学,2003,(1).
文章TAG标签:诗歌论文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