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程建设——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37:20 更新时间:2021-03-05 11:43:05
[摘要]公共文化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集体合作和交流表达等能力及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程的开设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公共文化课程普遍被压缩、削减,而纵观国外的职业教育,却充分体现出向“能力本位” 、“人格本位”发展的趋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以高职院校的总体教育目标为导向,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增加人文课程设置,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素质,又具有不断创新发展的实用性技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文化课程 人文素质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大都存在建校时间较短,历史和文化积淀不足,与综合大学相比人文环境较弱,甚至出现了人文教育的“盲点”现象。而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受应试高考功利思想的影响,过早地进行了文理分科,此种偏才教育方式使部分学生在中学接受基础教育期间就极大的弱化、甚至缺失基本人文学科的学习和素质养成,这更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
高职专科是一种高等职教模式,其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型应用人才。就目前社会对这类人才要求而言,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存在极大的缺陷,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社会需要的是人文素质和技能素质双优的人才!就学生个人的发展而言,这种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在人际关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再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作为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要求,高职教育人文类课程的设置、实施和改革也就显得尤其重要。而在高职教育中担当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重担的主要是公共文化课程。
一、国内外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境外概况
据调查,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文化课程的设置模式上,已从“学科本位”过渡到利用DACUM方式开发课程;采用CBE的课程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出“能力本位” ,并正向“人格本位”发展。“人格本位”的核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大教育支柱,即学会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生存、怎么与人合作。而这四大支柱归结起来,正是我国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就是最终要使学生具有不断创新发展的人文精神,以期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实现“突破性的创新”。
1999年4月26至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会议主题为“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来自世界130多个国家的近1000名代表与会。此次大会对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大会认为,终身教育不仅要求构建一个全新的职业教育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大会强调:“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与学过程中,应引进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同时注意不要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有价值的部分。”在培养学生能力时“强调培养创业能力、创造性、集体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在会议讨论中大家还强调,应在职业教育中加强环保教育、外语教学、社会文化教学等。许多国家的代表都认为,包括培养创业能力在内的诸如:与人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创造性、责任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是培养面向新世纪人才的“关键能力”。
(二)国内现状
由于国内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指导思想的差异性和高职院校本身还是一个新生体,高等职业教育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加上高等职业院校大都建校时间较短,历史和文化积淀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仅以“学科中心”为重点,以行业和职业需求为其主要价值取向,严重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虽然个别学校一直在高喊“要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放在教学的首位”, 却难以在 “人格中心”教育观念指导下,真正实施“情感智力”等人文教育内容,开设的人文类公共文化课程只占总学分的10%,有的学校甚至不到10%。
现在许多人文类课程,如心理学、 社会学、成功学、人际关系学、社交礼仪等,仅以选修形式出现。而选修课在教学学时、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间段等方面有着先天的不足,加之学生在主观上对选修课的轻视,使得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一些重要的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如《文学欣赏》、《中国文化》、《应用写作》等经常由于选的学生太少而无法开班。相当数量的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开设状况很不理想。
(三)对比分析
职业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国家的资源利用者、开发者、管理者的技能不断更新,它使整个社会的技术含量、智能含量和精神价值的含量不断提高,它使一个国家整体民族素质从中不断获益和增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以人文精神的培训为先,职业教育是通过对受培训者的培训来达到培训社会的目的,通过对不同个体的职业培训达到整和社会的效用。职业教育既是对个体的培训与教育,也是对社会的培训与教育,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割开来,从这个角度上讲,职业教育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通过职业教育使国家向更好、更有效的方向发展。所以在西方职教工作者看来,人文精神的培训是占首要地位的。
的确,在科技高度发达、智能化机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生产领域的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要素、学习形态、学校功能、学生素质等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人性因素在上升,态度、价值、道德、情感、文化、精神等逐渐成为个人、机构、社会乃至国家成败的关键因素。国际人才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的阶段后,已向品行取向阶段发展。社会、企事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勤奋敬业、诚信、合作、开拓创新、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看得比单纯的专业业务素质更为重要。
国内外职业教育现状对比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一批批应用型技术人才,也在于要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而这种良好的公民素质就需要由专业以外的人文教育来完成。
二、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意义
(一)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继承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需要
二十世纪的下半叶以来,人类基本上是按照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现实主义、个人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生活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思想和道德感在丧失怠尽。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下的垃圾文化一度泛滥,严重影响和侵蚀了青少年和学生的大脑,他们对传统文化不仅不了解,更不在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为核心内容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被虚化被轻视被遗忘!文化的根基在飘荡动摇。而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这是教育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和谐和发展的需要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贯重智商而轻视情感智力教育,只重视技能教育,轻视甚至完全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如果由于学校教育中不重视,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不讲社会公德,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良知、不懂感恩、不思进取、不能承受挫折,诚信度、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缺乏,人格不够健全,没有人生目标或者人生目标不正确的一群人,那么也不能担当起社会建设的重任,同时也会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和谐社会的构建的必要条件是要求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的心灵和谐。这其实是对于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对人的本身提出了较高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和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不可忽视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加强大学生们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必要,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更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也是世界的创造者,但首先需要社会的认同,并接受社会考验。
(1)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
美国著名大学普林斯敦大学前校长希本博士说:“教育是应付生活局势的能力”。要应付生活局势的大学生们首先要应付的就是就业与择业,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是符合企业的要求?企业要求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珠三角最大的民营人力资源机构——广州市锐旗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中国人才黄页,曾在广州举办“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校企研讨会”。众多企业代表普遍认为:当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较差,大学里缺乏职业素质教育。中建总公司广州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说,我们在聘用人才上主要看四点:一是对企业的忠诚度,二是看工作态度;三是看个人的能力;四是看有无社会责任感。欧派企业集团人事经理亮出了他们的选人标准,他认为:除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外,应聘者的行为细节也特别注重,比如简历有没有错别字,表述是否清楚等。这些方面可以反映出人的综合素养。从我院近年来学生就业情况来看,许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员时,也十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部分企业对我们的学生在修养、气质、语言能力方面的明显欠缺的明确表示遗憾。最近有几家企业还明确的为语言表达能力缺憾的学生亮出了红牌:拒绝进入招聘现场!
事实证明,企业的抢手人才不是单一的技能型人才,而是人文素质和技能素质双优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同样而且需要更加重视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2)人文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认识的需要
2005年12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在〈〈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第三为“品德”。这与毕业生对自己素质及能力要求的最大不同在于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远远高于毕业生自己对“品德”的要求。不论是06级毕业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品德都被他们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06毕业生选择中,“品德”排在最后一位,在校大学生中,“品德”排在倒数第二位。从中看出,企业选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德才兼备;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
现代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对人才素质有更高的要求。人文与技能素质并重,且人文品质更具优先的地位,这已是全球人才学家和企事业决策者们的共识。可是作为“人才”的大学生们,却对此没有一个明确和清醒的认识,这是大学的尴尬,大学教育者的尴尬,更是大学教育的尴尬。认识水平的提高、“德”的培养,是文化领域的义务和责任,绝对只能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才可能达到目的要求!在大学教育中增强人文素质课程,对于培养人、培养社会建设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企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对于培养有可持续发展的人的本身,具有非凡的意义!
三、公共文化课程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及功能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进而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理念。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教育既注重对大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人文、社会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共处、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可以促使大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基础上,更学会做人,成为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类公共文化课程对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起着强大的功能作用,它主要对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三方面发挥着功能作用。
(一)德育功能
这一功能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其中情感培养中包括爱国情、友善心、正义感等因素;态度培养包括积极、科学、合作等因素;价值观的培养包括真善美判断标准等因素。英国著名教育家亨利•纽曼在谈到健康的人文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时指出:“它是一件好事,虽然它并不产生像商品一样的东西,但它却格外值得追求和珍惜。”人文精神的培训是职业教育中对受培训者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使个体的素质得以长足的发展,而且还将使整个社会随之而兴旺发达。
(二)智育功能
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分解为知识积累功能、能力增加、智力提高功能。知识积累是指相应的人文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能力增加是指通过显在和潜在课程对学生读写、说、交际等能力的提高;智力提高是指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在心理层面上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三)美育功能
人文素质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境界。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他的《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把美育教育这种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这正是人文教育所特有的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功能。
人文教育的这种功能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在2005年教育部进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其中对学生素质的测评就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因此,高职院校科学合理地设置公共文化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高尔曼.《情感智力》 [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2]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意见,2003年,http://www.kmyz.edu.cn;
[3]冷护基等.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安徽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4年,http://www.ahut.edu.cn;
[4]陈智.通识教育与高职人才.《南方日报》,2005年2月2日;
[5]黄尧 刘京辉.《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