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论文范文免费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1-22 16:50:35 更新时间:2014-01-22 16:26:32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办高职教育时间很短,不少院校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还停留在对普通本科院校以学科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进行简单压缩的层次,高职教育仍然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严重影响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论文摘要]评价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其新标准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能力目标,二是用项目任务训练学生能力,三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重塑了职业教育新理念。适合“一堂好课”新标准的三个基本原则的高职课程应是“项目化”课程。为此,必须在新的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对现有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要按照“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全员参与、鼓励创新,重点实施、重在效果”的总原则进一步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工作。
[论文关键词]“项目化”课程改革,能力本位,学生主体
一、对高职教育课程的认识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确定为高校办学主线。在2010年9月13日,教育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说:“今后十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高职教育如何加大改革力度,走出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改革与发展之路,不辜负党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殷切期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改革现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关键问题。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分属于两个体系、两种类型教育,本科教育是普通教育类型,属于学科体系,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属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体系。两者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能按照普通本科教育以学科知识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来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专业能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就成为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是“综合”的系统,综合了“三个维度”——技能、知识、态度,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工作过程是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的系统,是说工作过程的“六要素”,即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工作过程是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是说工作过程的“六步骤”,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其结构是相对固定的。由此,便形成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六步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是指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领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
二、高职教育“项目化”课程的主要特征
所谓项目化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职业教育的项目化课程的主要特征:学习内容是企业或职业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课程的编制与教学实施必须打破学科型专业知识的纵向体系结构,实现相关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横向构建;专业学习再也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两张皮;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实现从学习到实际工作,从学院到企业现场的过渡,真正达到就业准备教育的目标;学习的教室或实训中心是尽可能真实的工作环境或者仿真的工作环境;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安全生产等非常重要的职业意识和素质得到有效培养。
三、高职教育“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践
1.转变观念。通过培训学习,使广大教师转变了许多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了高职教育新理念。如要切实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中国传统陈旧思想,彻底抛弃学科本位课程观和“精英教育”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观,能力本位和素质教育的课程观,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乐于到基层去就业和创业,既具有专业的一技之长,又具有可迁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质量观和为每个学生搭起“精神成人,技能成才”的平台,“交给每个学生成功开启就业之门的一把钥匙”,使毕业生能顺利就业的教学观。高职课程教学目标有三: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要凸显能力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需转变的高职教育理念很多。如把课程从理论思维为主,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要教“课”,不要教“书”;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把课程内容从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为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课堂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可以少讲或者不讲知识,但要带领学生做事,完成项目任务;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要教学设计,不要照本宣科;等等。
“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设计,采用“6+2”原则。6原则: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项目载体;能力训练;学生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2原则:一是德育和外语教育必须注重采取“渗透”到全院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依赖集中上课的方式;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工作价值观”教育必须注意采取“渗透”到全院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依赖集中培训的上课方式。
2.启动课改。2009年12月,学院举行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启动仪式大会,出台了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这场改革既是学院明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也将成为学院“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关系到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是实现学院“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奋斗目标的关键环节。
3.培训学习。在启动课改的同时学院组织对全院教师进行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校本培训”。从实际操作角度解读了学院编写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指导手册》等相关内容,主要是《项目化课程改革整体教学设计模板》和《项目化课程改革单元教学设计模板》;具体解答了“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如何做、如何测评”“整体教学设计如何说课”“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如何做、如何测评”“如何测评项目化课程的单元教学”等方面的内容。利用寒暑假,全院教师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演练。
4.测评与试实施。学院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工作小组共组织了3批16次近30场测评会,现已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任务,通过“项目化”课程改革测评课程共159门;全院专任教师220人,通过“项目化”课程改革测评总人数198人,其中优秀15人,良好107人,合格77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第一,转变了教师们的职业教育理念,大大提高了职教能力,研究高职教育教学蔚然成风。研究教学内容的项目设计、研究“教学做一体化”的行为导向教学法、研究“项目化”课堂的设计,改进了教风,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第二,“项目化”教学所采用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和“理实一体化”上课形式使广大学生耳目一新,“做中学”“学中做”。学生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从中受益,大大地改进了学风。第三,极大地推动了学院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学院教师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增至7门,省级优秀课程增至29门。
四、在“项目化”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项目化”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有的老师思想上职业教育理念更新慢、不愿意放弃过去的传统观念和教法,比较墨守成规,有畏难情绪,行动上缓慢;(2)个别老师认为自己所教课程不适合“项目化”改革,做起来吃力;(3)个别老师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快退休了,做课改意义不大;(4)在教学试实施中发现一个班级多门课程同时实施“项目化”,学生吃不消,反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5)从整体上看,教师们有的虽然通过了测评,但不会实施,不能领会行动导向的“六步教学法”的真正要义,测评与实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6)“项目化”课堂建设要重新设计和改造,要按适合小组学习和讨论要求摆放座椅,要有各小组成果可视化小展板,如语音室等实训室要增设多媒体设备,否则,必将影响“项目化”课程的实施效果。
五、如何深化“项目化”课程改革工作
针对“项目化”课程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院确立了下一阶段工作总的指导性原则是“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全员参与、鼓励创新,重点实施、重在效果”。
1.关于申请不参加“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师的政策。对公共课基础课政策调整,不搞一刀切,对于不参加“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教师,本人提交书面申请经系部同意,由学院“项目化”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例会研究并签署意见后可暂缓进行项目化改革。但对本人负责的课程必须进行相关改革。可以教师间进行课程研讨,但要求每个老师都做一门课程,亲自体验“项目化”课改的各环节。
2.增选学院测评小组人员,改革评分办法。为提高测评效率和质量、公正性,继续选派相关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加强校本培训,统一思路,提高技术水平和指导、测评质量。测评分数计算采取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即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之后取平均分。
3.加强自主学习和系部培训。针对教师观念、理解偏差,项目理解不清,课程目标不准确,考核方案不清晰等问题,加强教师课改理论、技术培训,首先由系部测评组进行初次测评把关。
4.在下厂实践中找项目,培养双师素质。针对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不足,设计与实施有差距,为设计而设计,项目脱离职业岗位,实施中的时间不够等问题,加大教师下企业实践力度,提高实践技能,鼓励教师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了解生产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职业素质要求,掌握使生产项目如何转化成为教学项目,使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5.加强学院信息平台建设。扩大电子阅览室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收集资料的需要。克服教师资源紧张、学生班额大等困难,专业课教学尽量不合班。加强项目化教室建设,尽快推进项目化课程指导讲义、教材编写工作。
6.构建“项目化”课堂。鉴于前一阶段试实施“项目化”课改出现的课堂组织不规范现象,要构建“项目化”课堂,要引企业文化进课堂,要“理实一体化”,要创建适合项目化教学课堂环境。
7.进一步宣传引导。做好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宣传引导工作,提高学生参与项目化课改的积极性,做好培训和指导工作,使学生能积极配合项目化课改工作。
8.考虑着手整合课程。随着“项目化”课改的推进,相关课程的试实施,课程内容整合问题凸显出来,从现在起着手考虑高职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各专业带头人要担负此项工作任务。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