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论文发表网站推荐教育论文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1-22 16:28:39 更新时间:2014-01-22 16:54:35
近年来,高职院校相继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均以课程建设和改革为重点,开发突出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其中心思想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建设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中,构建理实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集中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改革新体系。
[论文摘要]课程建设是学院建设的重中之重,是衡量学院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文章主要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入手,对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建设、考核方式和教学管理几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改革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教学观念上的改革
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在课堂上有绝对的主动权,以强制的方式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不管学生喜不喜欢,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新的教学观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兼顾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愿望,充分了解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来制定学习任务。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从旁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遇到的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完成相应学习任务。这个改革过程,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学习,从思想深处彻底摆脱过去传统观念的束缚,只有从观念上实现了改革,才会着手进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二)教学模式上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阵地、以书本为基础、以黑板为教具,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环节,纸上谈兵,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岗位能力需求。而新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课程设置要面向实际的工作岗位,将课堂设置到实训室,做到理实结合,理论内容为实践服务,即实际生产中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就讲解什么样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实践训练,实践训练围绕企业具体的工作岗位,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零距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三)教学体制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体制是一门课程由一个教师来讲授,而这个教师只注重自己所讲授的课程的内容,对其他课程的讲授内容不甚了解。存在一种故步自封的现象,这就导致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可能存在脱节现象,也可能会出现知识的重复与中断现象。新的教学体制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本门课程的发展动态,还要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及培养目标,可以通过相互听课,集体备课,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制订等等,来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掌握本专业各课程的设置内容与标准,使得课程之间能够融会贯通,更好地为本专业培养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队伍的师资水平是课程建设的前提,而在这支教师队伍中,不仅需要有学术造诣高,在该学科影响力强,具有一定领导能力或协调能力的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还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这支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职称结构上,也应具备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同时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即能文能武、能攻能讲,既有雄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首先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相关企业去工作,熟悉企业的岗位任务及未来发展方向,掌握实际操作的本领,回来后指导学生实习。其次可以从企业聘请专家到学校任教,或者作为校外兼职教师,定期给学生做一些指导,使校内学习知识与企业工作岗位相一致,为学生就业上岗提供便利。再有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缺少经验的年轻教师结成对,让青年教师跟老教师学习,通过互相听课,学习经验,来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另外,通过一些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课题,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参加培训,写教学改革论文,作学术报告,参加教学改革研究,攻读学位等。通过种种方式来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软件支撑。
(二)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环节,优秀的教材可以为课程建设提供非常有效的帮助。教材建设是针对课程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资料,既包括必需的理论知识,又包括实践与实训的内容,还应该包括一些本课程的前沿知识。教材建设还应该与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络测试、仿真教学软件等环节相配套进行建设,应展现一种全方面、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不仅满足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还应该满足学生课后自学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多鼓励教师开发新教材,通过新教材的开发,会激发教师多方面查找资料,学习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会进行有效的社会调查,把现实工作中真正有用的知识与技能融入教材之中。
(三)课程内容建设
1.理论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理论教学内容应摒弃深奥、复杂知识的堆积,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原则。基础课应为后续的专业课服务,内容安排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分析工作任务的角度出发,能够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有序地组织起来,将多领域的知识相协调、组织,并且在讲授过程中,也应联系实际工作任务,安排一些案例教学,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内容应围绕具体的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将课程内容项目化、情境化、任务化,强调技能性和可操作性。
2.实践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企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形成各专业能力要求,确定各知识领域,应包括有基础知识领域、专业基础领域、专业技能领域、综合实训领域及顶岗实习领域。各个领域的实践内容分块设置,分期递进式完成。在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调查,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将技能考核、技能大赛项目、第二课堂活动等纳入实践教学环节,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1)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多方筹措资金,构建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学生实践训练和考核的要求。校内的实践实习基地应与企业实际生产挂钩,也应与行业岗位需要挂钩,学生在实践基地进行生产实训,并能进行职业资格证的考核。实践教学基地还应具备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配套设施,有些课程可以在实践基地进行,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需要。(2)构建强有力的校外实训基地。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与周边相关企业合作,将企业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把课程搬到企业中,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校外兼职教师,定期到校内讲学,学生可到企业参观实习、顶岗实习,为学生打开就业之门,让其在校学习期间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零距离接触,增加了企业的阅历,使学生在校的学习更具有了实用性和目的性。(3)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课外教学可以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给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例如,可以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对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进行专门的培训;请一些专家学者为学生讲学;指导学生制作各种模型,学生可以自主设计、自主研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还可以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对有兴趣的同学进行短期培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里乃至全国性的大赛,通过参赛,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4)网络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网络是目前信息贮存量最大的资源,也是沟通和交流最便利的方式,应该充分利用其为学生服务。可以构建一个网络在线交流的平台,师生之间进行课外的交流和答疑;在网络平台上提供给学生各种课程的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教案、电子书籍、参考资料、优秀网站链接等网络教学资源;在网络上开发考核软件,完成测试、成绩查询、结果统计等教学管理工作;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学生对各课程的疑问、专题讨论、教师教学质量调查统计,反馈学生意见等教学辅助工作。(5)仿真实验室的构建。利用人工智能和行业专家共同研发,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际生产操作过程,将复杂的工艺操作和设备结合成一套电子软件,学生通过对软件的操作来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它摒弃了过去实践教学对时间、场地的限制,也大大节省了设备在真实环境中的运行、维护费用。将一些难度高、复杂的实验环节进行反复操作,通过改变实验参数来得出不同的结果,对比这些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点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下是无法实现的。仿真软件已经涉及各个学科领域,也在全国操作技能大赛中使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它也将越来越完善,更有效地为实践教学服务。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和内容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性的表达,传统的考核方式,通常是三七开的方式,即学生的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学生的学习重点放在了期末考试上,平时则学习积极性不高,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改革原来的考核方式,把考核过程分成阶段式进行,将学习内容分成几个项目,每个项目单独进行考核,每一个考核过程列出一张考核表,考核内容包括平时的学习态度、出勤率、实践成绩、汇报效果等内容,以学生之间互评、自评以及教师评三方评价的方式给出每一项考核成绩,再将每一项考核成绩按不同的权重汇总到一张考核总表上,最终得出这门课程的成绩。
(五)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
优秀的课程改革方案需要优秀的管理层作为后盾,学院领导应亲自督导课程建设团队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从方案设计到教学内容的选取,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统一部署,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内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课程方案设计和实施。比如设备处负责进行教学设备和仪器的购买,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务处负责课程建设内容的组织管理,不定期进行期中和期末检查;督导组负责对教师进行教学水平评估,及时提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对青年教师起到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作用;课程组全面负责课程标准的制定、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学手段及方法的实施;网络技术组负责网络平台开发、视频制作、网站的建设及维护。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期进行汇报和总结,以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
三、结语
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需要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等多方参与、多方配合的能动性过程。只有把每一门课程建设好,才能把每一个专业建设好,也才能把高职学院建设好。对于教师来说,课程建设与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不断地研究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为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及培养新形势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