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4-02-18 09:49:33 更新时间:2014-02-18 15:18:05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针对教师如何利用教育技术促进课程改革,提出明确规定,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基础上,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技术论文投稿核心期刊推荐教育理论与实践创刊于1981年,是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教育学术期刊
摘要: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师范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内容解读、意义,以及对师范生的要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等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师范生的要求,并提出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内容解读
《标准》是面向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三个目标来制定的,面向这三个标准的整体结构相同,三部分《标准》要同步推进和协调实施,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提供系统保障。教师要理解《标准》制定的意义和要求,在实践过后进行评价与反思。反思过程与反思结果相结合,通过反思促进应用。《标准》对“教学人员”提出了有关要求,也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出了相关要求。如果三方面标准能协调推进并取得预期效果,会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而且会对一线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应用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持。但我国针对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普遍滞后,同时,各地、各校、专门的技术人员配备并不齐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标准不能与教学管理人员的标准同步。如果后两个标准不能同步实施,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在应用时很可能会得到不必要的理解和支持,挫伤一线教学人员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并对《标准》的整体推进、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产生难以预料的不利影响。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师范生的要求
(一)改变思路,做新型教师。
教育技术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多,在教学中应根据文理科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学科知识的更新,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初步掌握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现代教育媒体的操作使用方法,并运用到教学中,做一个新型教师。
(二)培养师范生的学习能力。
在各种媒体大量涌入课堂教学的网络时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成为当代教师的基本技能。而在学习教育技术的过程中着重师范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有开放知识体系的师范生,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方面理应为其他学科树立榜样。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的质疑和探究精神。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及学习新的技术能力方面比较困难,使得基础教育的改革举步维艰。从师范生的职前教育开始下工夫,使未来的教师都具有较高的教育技术素质,才能真正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
(三)全面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包括视听教育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理解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的特点及对教育技术实践的支持作用,尤其要着重掌握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教育技术的影响。教育技术就是在通晓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恰当的技术和方法促进人的学习和行为的变化,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大胆尝试,注重学习,掌握方法。
提高师范生自身的信息素养,不断提高自己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教育技术学习时就必须克服害怕心理,不怕操作错误,不怕丢人。在学习与提高的过程中,要掌握好方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日常使用的软件都附有较为完善的“帮助”,它能为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地查阅,这是很多学习者往往所忽视的。还有,网上“搜索引擎”功能越来越强大,应用面越来越广。我们更要把它看做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对于信息化技术学习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三、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硬件缺乏,实践操作不强,缺乏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环境氛围。
由于近年来学校扩招,学生大量增加,加上学校经费欠缺,教学设备、软件资源不足,教学资源紧张,硬件配套设施跟不上,大大减少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机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学习力较弱。许多应该动手操作的机会被授课老师的几页PPT取代,介绍操作要领就结束。配套实验课程的缺失,大大降低课程的质量。学校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措施和考核制度,缺乏教育技术方面的探讨和交流,缺乏应用教育技术的氛围。
(二)高校教师数量不足,教学目标不统一。
由于近些年高校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师资力量显得有些紧缺,直接导致有些教师一人分饰几个角色,肩负多门课程的教学,再就是各个教师之间沟通不足,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
(三)课程内容多而杂,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不合理。
很多院校都是根据自己学校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没有科学地安排和制定课程,导致课程内容多而复杂。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上缺乏一定规划,课程结构、课程安排不合理,虽然开设了《大学计算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课程的开设时间也有统一安排,但各门课程之间没能很好衔接,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授课方式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少量上机实践。
(四)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媒体使用不当。
大部分师范院校几乎都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授课方式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少量上机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由于学生众多、课时多、师资有限,大多数是采用集体授课,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佳。有些教师一方面想要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自己却不注意教学方法。他们教育技术观念落后,课堂中很少使用先进的媒体技术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评价方式单一。
教学评价是对教与学过程及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对师生的教与学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一种方式是统一的理论考试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势必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中所谓的知识点,忽视了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另一种方式是检验学生的操作水平,考试只在计算机上完成。先进的课程性质与落后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3]。
四、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一)开放学习资源,营造教育技术学习的环境氛围。
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学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已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之一,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构建开放型的实验条件来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可利用Blog、Moodle等平台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随时感受到现代媒体和信息技术下的学习,体会其效果,提高他们对于教育技术的认识,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需求,注重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开展。经常举行教育技术学术讨论活动,交流和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问题与学科动向等,在全校引导建立学习、运用和研究教育技术的热情和风气。
(二)增加课程实践,加强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目前师范院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应与之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实施,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之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所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应用,将是现代教师的一个重要素养。
(三)统一教学目标。
高校教育技术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或授课时,可以首先进行研讨,确定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统一方向或目标。如,每学期开学后,教师可以开会商讨并发表一些个人意见,规划一下本学期的课程准备如何进行或者过程准备如何实施,使各门课程很好地衔接起来,做到教学目标的统一,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四)突破传统思维,改革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五)丰富评价方式。
应用传统的学习评价与网络学习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既要看学习的内容,又要看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效果,同时把对学生的评价渗入课堂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教师可随时登录网络学习平台查看学生的电子档案通过课堂、电子邮件、论坛等方式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行为,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考试、在线测验等定量评价与课堂项目学习成果汇报、学习心得及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定性评价相结合,准确、科学地对学习者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1][2]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A].2005,63-4.
[3]杨丽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研究[N].教师报,2009,4:2-3.
[4]吴军,吕开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2004.07:23-27.
[5]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