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所属栏目:外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39:50 更新时间:2021-03-19 10:14:59
学英语出现错误时,教师会花很多精力去帮助学生加以更正,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时教师只是帮助学生改正了表层的语言错误,而末从深层的文化思维模式方面加以分析和引导。一般地讲,学生习惯于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来代替目的语思维,这就可能形成负迁移,同一个信息用目的语表达与用母语表达可能存在较大的出人。事实上,目的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与其语思维方式直接联系才能真正达到最佳境界。本文拟从中西文化思维差异对学习语言产生影响的角度,来探讨由此而引发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找出一些方法来指导学生尽可能地避免或克服由于思维差异而出现的错误。
一.东西方人在文化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
东西方社会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各自民族思维方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生活在地广物博环境下的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人与自然的明显对立,习惯于从总体方面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并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而生活在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中英国人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对立的。
不同的生活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类型的思维方式,而不同思维又产生不同的文化:汉民族以直觉感性为主的思维模式和西方民族分析性逻辑思维模式。直觉思维的特点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直觉思维的结果是强调整体,忽视个体。相反,西方民族对外部事物的反映不是靠直觉感性的认识,而是依赖抽象理性的表述。西方思维方式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分析思维的结果是将个体与部分置于首位。总之,东方人的思维特点是综合的,整体化的,主观的,独特的,非体系的,而西方是分析的,个体化的,客观的,概念化的,体系的。
人们以本文化思维的模式来解释和评价另一种文化的现象、事物和他人的行为.用本文化的语言规则去套用另外一种文化中的语言,这种因语用迁移造成的交际障碍屡见不鲜。语言使用规则因文化不同而不同,某一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也就是说不能用不同文化的标准规范来描述某一特定的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交际失败。不同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在有的情况下,这一差异表现得并不十分明显,但有的情况下,这一差异就非常突出,有文化差异就可能会造成交际障碍。其产生的后果要比语法使用不当造成的错误严重得多。语法错误,在受话者一方,往往是可以被原谅的,而语用或文化失误造成的后果却比较严重,有时受话者会将其归咎于对方的人格问题,甚至看成是一种冒犯。
一. 文化思维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下面讨论的几个方面是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经常出现的错误,这些错误在中国学生中比较典型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1、篇章陈述倾向迂回和委婉
学生在段落篇章发展上过于迂回,不能直截了当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评述,其语篇的发展模式呈“S”形。英语篇章的组织常是以一个主题句开头,然后再按照一条直线展开,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意思。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尽管他们对于英语句法结构已经掌握的相当熟练,但是由于受汉文化思维的影响,他们的作文显得过多地绕弯子,主要呈螺线型。人们常说英语的结构是英文文章的缩影,因此,英文篇章结构的思维模式与段落一样也是直线型的。而汉语语篇章的螺线型与汉语文化整体的具象思维有很大关系。由于西方思维形式是个人主义,倾向于直截了当的态度对待别人,英语段落往往先在语篇的开始就直接点题,态度明确。而汉语的语篇的开始往往是从很远的相关外围问题入手,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中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思维方式和文化取向必然会影响到语言。
2.句法结构上倾向于先整体后局部
学生常常在比较简单的语言表达上犯低级的错误。例如,在感知时间(如年、月、日)、地理位置,在表达组织系统,介绍人物身份,书写公函,信头、信尾等方面错误屡改屡犯,学生也很无奈。归根到底,问题在于英语句子未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着眼于句子的修饰关系和连接紧凑,而汉语句则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由于西方的个体思维特点,习惯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分析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表现在论证上英文往往习惯于由点到面,由个体到整体的倾向;而汉式思维习惯从整体类推出个体,语言往往惯于由面到点,由整体到个人的倾向。如表示:“中国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用英语表达则为:“DeanofStudies,BeringUniversity,China'’,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模式。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很可能与汉字有关。首先注意的是整个图像,然后才注意细节,因此这是一种整体优先的认知活动,又被称为具象思维。而具有解析式(抽象)思维的西方人在思维时往往以各别的部分为起点,然后再把这些部分拼合为一整体。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比如汉语说:“教室里有一个学生”(先整体后局部),而英语则说:“Thereisastudentintheclassroom'’(先局部后整体),体现了英语族人解析式思维优先、中国人思维整体优先的倾向。
3、句中省略主语
学生用英语表达时,特别在口语中时常忽略主语,犯语法错误。我们知道意合的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其主题往往并非就是句子的主语,而形合的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英语是‘主语一谓语’的语法结构框架,它是以‘句’为本位,以词为句法结构的基本单位。一个句子必须有一个主语、—个谓语,而且也只允许有—个主语、一个谓语,相互之间由一致关系联系着。汉语的句法结构主要是“话题一说明”框架,在汉语里,把主语、谓语当作话题和说明来看待。汉语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显然可知的,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却是常例,是隐去,不是省略。另外,英语句子的人称、数量、时态、语态、情态均受制于时空,要求形式一致;而汉语语言形式要求并不严谨。而形合的英语却要求语言的流畅一致,动词的发出者是同一人时,主语的形式前后要保持一致,以免产生理解混乱问题,而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人称、数量、时态、语态方面错误较多。由此可见,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蕴涵着很深的道理。如果英语教师仅忙于纠正语法与用词方面的错误,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
4.句间缺少衔接词
中国人写文章以语义为中心,只要予以相关,篇章就会自然流动,句子之间不像英语篇章有那么多连词,而是靠思维的连贯、寓意的自然衔接,前后呼应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仍然体现整体思维,因为较多的信息是蕴涵在环境中的;而解析式思维的英语在句子之间使用大量的连接词,这些连接词起了衔接各类逻辑语义的功能,呈现出亚里斯多德式的逻辑推理模式。如果中国学生从整体影响的角度,按照予以的自然衔接即内在这些连词,不注意句与句间的衔接,就给人跳跃和不流畅感,让英国人读起来就会有信息不通畅的感觉。
5、人称作主语倾向较普遍
学生习惯用一定概念的人做主语,“I,we”等指人代词出现频率高,少用“Itissaid/reportedthat'’,“Itisestimatedthat"等句型结构。西方民族采取的是客体思维方式,强调“物我分立”,力求语言客观、公正、严密,事物做主语即物称表达法占相当大的分量。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索一切事物的方法。注重思维形态上的主体性,认为任何行为都只能是人这个行为主体完成的。同时中国人习惯在句子中较多使用“must”,“oughtto”等情态动词和祈使句,听起来显得生硬和不礼貌。
6.时间顺序表达与英语不同
“汉语是话题一说明的语言,比别的许多语言更习贯地服从时间顺序原则”(戴浩一1991:28),这说明汉族人感知世界是与自然完全合拍的,即处于与自然统一的整体结构中(整体思维),有一种内在的时间顺序逻辑。中国学生受了这种内在逻辑的影响,在用英语表达时间关系的句子时往往只会按照时间顺序。如说:“下课后我去了图书馆”,总是用"Afterclass1welltothelibrary”,而较少使用“1wenttothelibraryafterclass"这种结构。虽然这两句英文都正确,但仍可看出中国学生在用英语组句时缺少解析式的抽象思维。
三.解决的方法
学习英语要与文化思维直接联系,培养学习者英语思维的能是英语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首先,教学中充分认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所带来的语言上的困难。一般来说,中国人比较偏好综合思维、形象思维,而西方人比较偏好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很大,语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上的差异定会引起思维上的不同,而思维上的不同定会引起对语言的不同理解。因此,充分认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其次,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对学习的影响。定势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般来说处理熟悉的问题时,定势往往起积极作用,但在处理新问题时,定势往往起消极作用。英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采用有效的方法来排除定势消极的影响。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要放开思想去思考,不能总用过去固定的思路来考虑新的事物。学英语就要用英语思维,定势的汉语思维方式必定会影响英语的学习和掌握。
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要善于归纳总结,找出犯错误的原因。学生需找出自己犯错的原因是什么,是属于东西思维差异造成的问题,还是对目的语文化不了解而造成的语用不当,是对文化习俗的不可接受性,还是属于价值观念的冲突等(胡文仲97:24)。改掉望词生义的理解习惯。此外,帮助学生要从各个方面接受文化信息,例如:看外国电影、电视,可选择一些能够有针对寸性地反映西方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思想的影片,使他们“置身于异国文化的生活”之中,学习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及语言文化。
四、结论
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形式当中,虽然思维是全人类的,不同民族的人即使思维方式不同,也可产生共同的认识。可是,表达思维的语言却是民族的,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因此,不同语言表示概念的词或词组形式可能截然不同,表达判断的句子和表达推理的句群的结构和排序也可能有着很大差异:如果一个人使用同一文化思维模式及语言表达方式,则能传运出正确的信息,反之,则可能传递非正确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意识到由于中西文化思维的差异而出现的问题,将有利于学生掌握地道的英语。
参考文献
1王萍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外语界2001。5
2孙晓青外语思维和母语思维外语界2002。4
3王鲜杰思维与英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
4赵忠德母语、外语与思维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
5扬志宏英语思维教学模式研究国外外语教学1999。1
6汪德华英语思维方式对其语言、文字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